摘要:以河南农业职业学院党建引领下文化育人实践为例,从在高职院校工作中全面深化“党建+”理念的思想认同、构建“一核四化”文化育人平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现到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全过程、培养“三高”优秀人才等方面阐述高取院校“143”党建引领下文化育人模式,并介绍河南农业职业学院党建引领下文化育人的实践情况。
关键词:党建+;文化育人;研究与实践
河南农业职业学院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规律,紧紧围绕服务国家战略、助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使命,就“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精准发力,探索“143”党建引领下高职院校文化育人模式,“1”是指以党建引领为核心,“4”是指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职业行业文化、特色校园文化的文化育人平台,“3”是指在创新实践中培养思想道德修养高、专业技能水平高、融入社会能力高的三高优秀人才。
一、高职院校文化育人现状分析
对比本科高校来说,高职院校普遍存在校园文化积淀相对较弱的情况,高职院校基本上没有真正形成具有自身院校特色的、有效的文化育人模式。高职院校肩负着为社会培养技能型人才,服务国家战略、助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使命,所以,高职院校既要重视对学生一般意义上高等教育文化的培育,还要加强对学生与行业、企业、职业等相融合的文化教育。
当前高职院校在文化育人上普遍存在三个问题:一是目前多数高职院校依然存在重视学生专业学习、技能提升,单一强调技能型人才的市场价值问题,往往忽视学生的社会价值,对其文化素养、道德品质、心理健康等相关方面的教育投入不足。二是家庭、企业在对高职学生的多元共育上重视技能培养,忽视文化素质教育。家长对学生在学校的表现不管不问,加大了学校管理难度,削弱了学校育人效果。企业更多是关注学生技术技能的培养,忽视职业精神、职业法规的培养教育。三是多数高职院校文化育人的体制机制尚未健全,主要依靠思政类课程教师的力量,课程思政作用的体现还不够明显,加之与家庭、社会之间的合作联系不紧密,没有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
二、高职学生的群体特征分析
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基本上全是“00”后,“00”后学生是伴着互联网成长的一代,且有不少独生子女。成长环境的变化使得当代高职学生有以下的群体特征:一是入学有焦虑感。目前社会普遍认为本科生遍地,高职学生更是泛滥,专科毕业证含金量低,就业竞争力不强。受到这种社会观念的影响,大多数高职学生入学就有焦虑感,迫切希望将来通过专升本提升学历,或是学个技能抓紧就业。二是学习能力弱同时具有较强的自我认同感。大多数高职生在进入高职院校前由于自控能力差,主动学习的能力弱,导致学习成绩都不太好,同时“00”后这个群体在成长过程中较早接触到互联网,更早接触到社会信息,接受了很多新观念,大多数学生的自我认同感都很强烈,不愿正视自我的不足。三是乐于接受新事物,获得信息能力强,思维敏捷,有着很强的可塑性。但由于社会生活经验少、思想不够成熟,对信息的筛选和鉴别能力比较弱,尤其是在当今互联网时代下,社会思潮多元化,思想不成熟的高职学生会比较容易受到不良思潮的蛊惑和影响。
三、党建引领下文化育人的探索与实践
河南农业职业学院构建以党建引领为核心,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职业行业文化、特色校园文化的“一核四化”文化育人平台,强化“党建+”理念的引领作用是系统的、全面的、可持续的引领,通过对文化引领的促进扩展到包括政治引领、思想引领、组织引领和价值引领等各方面,培育和打造良好的校风、学风和师德师风,进而解决高职院校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共同培养提升的问题。通过用党的先进思想教育学生、感染学生、鼓舞学生,把学生培养成思想道德修养高、专业技能水平高、融入社会能力高的三高优秀人才,实现为社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目标。
(一)强化党建核心引领作用
高校是党领导下的学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校,办好学校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1]。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全球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大背景下,我国高校面临的各种意识形态风险也日益凸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关键是要确保高校始终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和“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高职院校不仅是重要教育阵地,同时也是重要思想文化阵地,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全面加强党的领导,确保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全覆盖。河南农业职业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充分发挥思政理论课主渠道作用,加强思政工作队伍建设,深入挖掘专业课程及各教学环节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同时通过智慧党建思政一体化平台,把校史、学校科研成果、学校荣誉和优秀校友事迹等融为一体的现代化校史馆、校园文化长廊、文化墙等多种形式,把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相结合,突出强化党建核心引领作用的发挥,形成各类各门课程协同育人格局。2021年,学校有1名思政课教师在河南省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技能大赛中获特等奖并参加了第二届全国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展示暨优秀课程观摩活动。2021年6月,学校营养配餐设计与实践课程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级课程思政类教学改革示范课程。有河南省高校样板党支部1个。
(二)全面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河南农业职业学院以全面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抓手,广泛开展文化育人思想政治教育系列活动,通过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和职业行业文化、特色校园文化相结合,引导师生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优化校风学风,繁荣校园文化,培育职业教育精神,建设优美校园环境等措施,滋养师生心灵、涵育师生品行、引领社会风尚。同时大力推进主题文化展、校史展览馆、校园文化长廊、校园文化主题墙建设,不断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切实增强了师生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筑牢了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園。通过实施“高雅艺术进校园”“校园读书月”等文化建设活动,每年定期举行“学习标兵”“文明教师”“优秀班主任”“文明学生”“文明班级”“文明宿舍”等评选表彰和集中展示活动,让师生学有榜样、做有标杆,塑造向上向善的校园新风,2019年,学校有1名老师获得“全国模范教师”荣誉称号。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有效运行是各种元素、各个环节的有效整合,各种元素、各个环节功能的充分发挥是整个体系良性运行的前提。学校以中华传统节日为落脚点,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教育,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同时,提高师生的民族自豪感,从而增强师生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增强文化自信。学校开展的“诗韵悠悠话重阳书香脉脉传美德”重阳诗会活动增强了学生对诗歌文化的认识与理解,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养,让学生深刻地感受了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中折射出的浓郁的独特魅力和文化气息,同时增强了民族自豪感。结合职业行业文化和校园文化的培育,学校开展的“弘扬志愿精神,传播阅读文明”图书信息工作志愿者服务活动,为志愿者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服务平台,为广大师生树立了志愿者公益服务的榜样,引导广大师生养成了良好的图书借阅习惯,共同为全校师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图书借阅环境。校园读书节系列活动的开展提高了学校的文化品位和文化格调,培育了积极向上、翰墨飘香、清新高雅、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促进了校风、学风以及文明校园建设。学校还开展了中华诵读工程、革命文化教育资源库建设工程、文化艺术节等文化建设活动,利用端午节、清明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开展的“诵读经典传承文明”活动每年达十余次。学校图书馆作为全国第三家、河南省第一家CALIS高职高专示范馆,为更好地服务师生借阅提供了强有力的硬件保障。为挖掘红色文化育人内涵,推进实施“革命文化教育资源库建设工程”,学校组织编排了以革命先驱为原型的小品《红领章和红帽徽》,以优秀毕业生肖思远烈士事迹创作了朗诵《英雄礼赞》等,其中《英雄礼赞》于2021年5月在河南省委高校工委、河南省教育厅等部门联合开展的“百年党史青年说”——百校青年大学生讲党史大赛中,从全省高校700余件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一等奖。2021年7月,河南农业职业学院社会传承基地被确定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
(三)扎实推进党建带团建
河南农业职业学院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加强党建带团建工作,坚持“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扩大团的工作有效覆盖面,关键是要把工作延伸到广大青年最需要的地方去,努力使团组织成为联系和服务青年的坚强堡垒。”[2]河南农业职业学院团委积极发挥自身的主动作用,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以党的共青团政策为指导,针对团员青年在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的实际困难,积极发挥组织优势,强化服务意识,提升服务能力,为青年学生成长成才服务。通过举办“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大学生骨干培训班,进一步坚定学校广大团员青年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听党话、跟党走的理想信念,努力成长为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在河南农业职业学院党委的带领下,学校团委指导各二级学院团总支积极开展党建团建特色主题党日、团日活动,将党员先锋模范岗和青年文明号品牌活动相结合,通过体制机制创新、线上线下融合,共同开展相关特色工作,强化党建带团建、团建促党建工作新局面。充分运用现有的网络资源,如“学习强国”APP、“青年大学习”网上主题团课、MOOC等,积极鼓励党员团员主动加强学习,通过“学习积分”检验学习的成效,推动学习落到实处、见到实效,努力形成多样化的青年思想引领工作局面,帮助青年学生自觉地把个人发展融入到促进中心工作的发展中。用新媒体的互动方式引领青年,着力用微电影、微动漫、微故事等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增强思想文化引领的辐射面和渗透力,促进青年学生喜欢、健康向上的时尚文化内容,创新形成“党建+互联网+共青团”模式。通过强化完善学生社团管理办法,组织和支持学生社团开展主题鲜明、健康有益、丰富多彩的活动,充分发挥社团作用,帮助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思想、精准扶贫、乡村振兴、中国梦等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使他们树立了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的斗志和决心,2021年,学校团委荣获“河南省五四红旗团委”称号。
(四)以文化育人为抓手推动实践育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河南农业职业学院通过分层、分类做好社会实践活动的前期指导和动员工作,丰富实践内容,创新实践形式,广泛开展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科技发明等社会实践活动。2018年以来,学校年均组织120多支各级社会实践团队,年均参与学生人数2500余人,深入开展大学生暑期“三下乡”“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传统项目和助力扶贫、服务“三农”、预防未成年人溺亡服务、教育关爱服务等创新项目。特别是2020年以来,社会实践团队聚焦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决胜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重点,引领广大青年学生通过社会实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汇聚磅礴青春力量。2018年,学校斩获10项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奖项,位列河南省高职院校总数第1;2019年,学校在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评选中共获21个单项奖;2020年,在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评选对所有学校限额的情况下,学校获得18个奖项总数仍居全国第1位,并且学校团委荣获首次设立的“优秀组织单位奖”,中国青年网、中青校园等多家媒体先后报道了学校实践团队的活动实施流程和先进事迹。
结语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了在“十四五”开启的新发展阶段,必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进入新发展阶段,高等职业院校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结合自身特点丰富文化育人方式和手段,培养适应新发展阶段的高职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课题组.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35-36
[2]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习近平关于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论述摘编[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23.
作者简介:蒋鹏(1982-),男,河南中牟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责任编辑梁素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