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晗 张晓静
【摘要】目的:观察分析CT扫描联合MRI诊断原发性肝癌以及介入治疗术后产生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8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根据患者资料中记录的检查方法将其划分为MRI组(42例)和联合组(38例),MRI组单纯采用MRI进行检查,联合组在MRI组检查方法的条件下联合增强CT检查,对两组的诊断符合率、病灶最大长径、最小短径以及残留动脉期强化区评分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的诊断符合率比对照组高,差异明显,,P<0.05;观察组的病灶最小短径低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两组在病灶最大长径以及残留动脉期强化区评分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原发性肝癌通过CT扫描联合MRI诊断,可提升诊断符合率,并且能够有效评估介入治疗术后效果,值得推广。
【关键词】CT扫描;MRI;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术后效果
[中图分类号]R73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1)10-0192-02
原发性肝癌属于临床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此病发现时大多数均处于中晚期,主要是由于此病早期症状并不明显[1],因此,大部分原发性肝癌患者错失了最佳治疗时机,而对于中晚期患者,一般均会采取介人治疗,但治疗前还需对患者进行准确的诊断,CT及MRI均属于临床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为了研究两种检查技术联合应用于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效果以及评价介入治疗术后效果,此次研究选择我院收治的8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现做如下报道。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資料 选择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8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根据患者资料中记录的检查方法将其划分为如弓组(42例)和联合组(38例),如弓组中,男女之比为23:19;年龄34~71岁,均龄(51.02±5.03)岁。联合组中,男女之比为21:17;年龄32~70岁,均龄(51.13+5.16)岁。纳入标准:患者通过临床确诊,未确诊患者均通过最终病例诊断联合影像学检查确诊为原发性肝癌[2];此次研究患者或其家属已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所有患者对造影均无禁忌。排除标准:肝癌为转移癌患者;既往存在肿瘤疾病治疗史者;患者存在其他影响检查结果的疾病;不配合或不愿参与此次研究的患者。此次研究已通过伦理委员会同意,通过对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后发现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可比。
1.2 方法 MRI组采取MRI检查评估,所选仪器为超导型核磁共振扫描仪,在对患者进行扫描前,需要对患者的体位进行指导,使患者取仰卧位,头部先进入仪器,扫描范围是从隔上20mm至肾脏下缘位置。扫描参数设置如下:T1矩阵为256*256,扫描时间设置为18s,层距设置为2mm,层厚设置为6mm,FOV设置为40*40cm,TR设置为180ms,TE设置为phase;T2矩阵为320*244,扫描时间设置为100s,层距设置为2mm,层厚设置为6mm,FOV设置为40*40cm,TR设置为4500ms,TE设置为85ms。
联合组在MRI组检查方法的条件下进行增强CT扫描,扫描检查前应该嘱咐患者禁食禁饮8h以上,在检查时还需对患者进行体位指导,使其去卧位,扫描范围应该为隔肌水平位置直至肾脏的下缘部位,扫描参数如下:电压为120kV,螺距应设置为0.984:1,准直为16*0.625mm,层厚设置为5mm,转速设置为0.8s/转,患者完成平扫之后,取对比剂加入到50m1的生理盐水,对比剂使用量为100ml,两者混合后,将其向患者肘正中静脉注射,注速设置为4m1/s,等待8h之后进行扫描,扫描参数为:电流为100mA,电压为120kV,层厚设置为7.2mm。影像学分析是通过两名资深专业影像学医师采用盲法来完成的。两名影像学医师所作出的影像学结果均通过Kappa检验进行一致性分析,当Kappa值小于0.4的情况下,代表两者之间缺乏一致性;当Kappa值大于等于0.4,且小于0.75时,代表两者之间存在较好的一致性;当Kappa值大于0.75时,代表两者之间存在良好的一致性。
1.3 观察指标 此次研究选择的观察指标为诊断符合率、病灶最大长径、最小短径以及残留动脉期强化区评分。
1.4 统计学方法 通过SPSS20.0实施统计学分析、处理,将(x±s)对计量资料进行表示,以t完成检验,将%刊计数资料进行表示,以x2完成检验,当两组数据对比明显时,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2 结果
2.1 两组诊断符合率对比 从表1可知,观察组的诊断符合率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介入治疗术后效果评估对比 从表2可知,观察组的病灶最小短径低于对照组,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病灶最大长径以及残留动脉期强化区评分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0.05)。
3 讨论
原发性肝癌的病因非常复杂,且早期症状不典型,其恶性程度也非常高,在临床诊断方面的难度比较大,大多数患者确诊时已经处于中晚期阶段,此病在治疗方面除外科手术治疗外,仍需采取放化疗治疗,但原发性肝癌针对多数化疗并不敏感,且在化疗时还可能会出现骨髓抑制以及神经毒性等一系列并发症,近些年来,随着医学的发展,可通过精密仪器来对此病进行治疗,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治疗效果,但无论采取何种治疗方式,均需要对患者进行准确的诊断,现阶段,对原发性肝癌进行临床筛查的方法主要为CT扫描机MRI扫描,两种检查方法针对肿瘤侵犯血管、脂肪性变形和包膜出现等一系列情况具备良好的检查效果,可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依据[3]而在进行临床诊断的过程中,小肝癌诊断属于术前诊断、术后预后评估的关键性影响因素,但单纯采用MRI或是CT扫描诊断所产生的效果并非十分理想,主要是因为两种检查方法存在各自的优势和劣势,MRI一般在诊断的准确程度方面要更加由于CT,但是CT诊断在某些方面也具备一定的优势,在本次研究的病症中,通过CT诊断能够对含水量比较少的一些器官组织以及钙化组织进行更为有效的诊断[4],例如,当动脉伪影以及血管留空效应出现之后,若采用MRI进行诊断通常很难讲膈顶位置以及肝左叶位置的临近病灶进行检查出来,而CT的诊断效果会较好一些,相反,对于一些含水量比较高的器官组织或者是血管,采用CT诊断时,其分辨能力相对于MRI来讲比较弱,并且针对于肝硬化再生性结节小肝癌来讲,CT诊断更加难以将其区别,但若将两种检查方法联合应用,则能够形成优势互补,从而实现原发性肝癌的有效诊断,并且还能够为介入治疗术后评估提供依据[5]。
本次研究中,联合组的诊断符合率要高于MRI组,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刘帅等[6]研究人员对此方面的研究结果表示,观察组的诊断符合率可达到9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诊断符合率(80%),这与此次研究结果大致相同,说明此结果说明将两种检查方法联合应用,可提升诊断符合率,使诊断更为准确,同时,在此次研究中,联合组在最小短径方面比MRI组小,说明针对残留动脉期强化区的评估有着较好的效果,特别是在最小短径病灶的评估方面,有着良好的效果。
综上所述,原发性肝癌通过CT扫描联合MRI诊断,可提升诊断符合率,并且能够有效评估介入治疗术后效果,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刘帅,许亚飞.CT扫描联合MRI在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及介入治疗术后的评价应用[J].浙江创伤外科,2019,24(02):203-204.
[2]任莉莉,方婷婷.CT扫描联合磁共振成像技术对原发性肝癌诊断及介入治疗术后的疗效评估[J].农垦医学,2019,41(01):34-36.
[3]朱芳成,陈鸿光,郎清.CT增强扫描在评估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近期疗效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中国ct和mri杂志,2019,17(02):33-35+101.
[4]周占文.CT扫描联合磁共振诊断原发性肝癌及评估其介入治疗术后的临床效果[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7,26(8):926-929.
[5]郭永见.CT与MR]在诊断原发性肝癌介入术后病灶残留及复发中的应用价值[J].医药与保健,2018,26(10):148-149.
[6]刘帅,许亚飞.CT扫描联合MR]在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及介入治疗术后的评价应用[J].浙江创伤外科,2019,24(02):203-204.
作者简介:校晗(1991.02-),女,汉族,本科学历,助教,科室:临床技能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