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针刺法治疗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33例的临床疗效观察

2021-01-10 03:00李吟侠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21年16期

【摘要】目的:腹针刺法治疗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将66例经确诊患者进行随机分配,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类。其中对照组主要采取常规针刺的治疗方式,治疗组给以腹针刺法治疗,一周3次,12次为1个疗程。1个疗程结束后比较两组病例的临床指标(晨僵时间、关节肿胀数、关节压痛数、双手平均握力、疼痛水平、ESR、RF、CRP等8项数值)以及治疗前后生存质量WHOQOL-BREF量表评分。结果:两组的临床指标在治疗前后都有改善作用,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而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生存质量WHOQOL-BREF量表评分均有所提高(P<0.01),并且两组治疗后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环境领域评分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社会关系领域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1个疗程结束后,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运用腹针针法治疗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其治疗效果显著,能够缓解其所产生的疼痛以及相关症状。

【关键词】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腹针;针刺疗法

[中图分类号]R24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1)10-0032-02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主要累及手足小关节,亦可累及心、肺、神经系统等其他器官或组织的以关节组织为主的慢性炎症性疾病。活动期RA患者免疫反应性(急性、亚急性)炎症表现突出,关节痛、僵、肿等症状尤为明显,如无及时有效控制和治疗,后期将造成极大地痛苦及不便,极大地影响其生存质量。笔者结合《薄氏腹针》[1]中的腹针刺法,在临床中采用腹针针刺的方法治疗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33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所纳入66个病例均来自2019年8月至12月江阴市妇幼保健院妇保科中医门诊,经确诊为活动期RA的患者,并且按照随机抽样的方法将病例随机分类,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具体情况如下:治疗组男5例,女28例,年龄平均为40.3±8.2岁,病程平均为25.7±14.8月;对照组男6例,女27例,年龄平均为38.1±8.1岁,病程平均为20.5±12.9月。两组数据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诊断标准 主要是根据在09年由ACR以及EULAR公开的诊断RA的标准[2]。且RA活动期,即满足下列5項中4项者:休息时有中等疼痛;晨僵>1h;有3个以上关节肿胀;关节疼痛≥8个关节;血沉≥28mm/h。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仁述诊断标准的患者。②年龄20~70岁。③签署知情同意书,并能够坚持到疗程结束。

1.4 排除标准 ①合并严重心肝肾功能异常者。②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③精神病患者。④合并有皮肤车赵且织损伤或感染。⑤合并有其他风湿类疾病等。⑥近一个月内使用过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免疫抑制剂等。⑦不配合、资料不全的患者。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以大椎、足三里、绝骨、脾俞、肾俞、三阴交等为主穴。配合关节局部选穴及循经取穴,如上肢可配以天井、肩髁、腕骨、曲池、阳池等,下肢配以犊鼻、昆仑、委中、丘墟、申脉、解溪等。患者取坐位或者平卧位,常规消毒,选用0.25mm×40mm毫针针刺(华佗牌),指切进针,施以提插捻转、平补平泻手法。针刺得气后在症状严重部位加持电针,连续波30min,频率50Hz(华佗牌SDZ-Ⅱ型电针仪)。一周3次,12次作为1个疗程。

2.2 治疗组 腹针选穴[3]:主穴取中脘、气海、下脘、关元;配穴选取下风湿点(气海旁开2.5寸)、下风湿下点(关元穴上1寸旁开3寸)、上风湿外点(滑肉门旁开1寸)、上风湿点(位于滑肉门上0.5寸旁开0.5寸)。患者取平卧位,常规消毒,采用0.25×40mm毫针进行针刺,避开腹部血管及毛孔,并根据患者腹壁厚度调节针刺深度,动作应轻及缓,采用只捻转不提插或不捻转慢提插的手法,留针30min。一周3次,12次作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3.1.1 WHOQOL-BREF量表(中文版)评分采用该量表进行评分操作,主要是对患者在治疗前后进行测试。该量表涵盖了四个领域的共计有26个主要的问题。得分越高,患者的生存质量越好。

3.1.2 临床指标 记录1个疗程结束后两组病例的临床指标,包括晨僵时间、关节肿胀数、关节压痛数、双手平均握力、疼痛水平、ESR、RF、CRP等8项数值。

3.1.3 观察项目与方法 当两组患者的治疗疗程结束之后,对RA的诊断根据修订标准(1994年修订版)来执行同时评估他们对RA患者病情情况的改善作用。

3.2 统计学方法 在统计学对其进行分析的过程中,主要应用SPSS22.0软件来对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数据经过检验满足正态性和方差齐性后,组内比较运用配对t检验的方法,组间比较采用的是独立样本的t检验;用Ridit分析法进行等级资料的分析。

3.3 治疗结果

3.3.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生存质量WHOQOL-BREF量表评分比较

3.3.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指标比较

3.3.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ESR、RF、CRP比较 治疗组:治疗前ESR(mm/h)6.78±12.5、RF(U/L)60.43±12.27、CRP(mg/L)15.32±4.62;治疗后ESR(mm/h)14.53±5.43、RF(U/L)10.27±7.96、CRP(mg/L)3.86±2.21;对照组:治疗前ESR(mm/h)52.69±12.98、RF(U/L)58.67±15.81、CRP(mg/L)117.63±5.17;治疗后ESR(mm/h)20.74±6.32、RF(U/L) 18.95±9.46,CRP(mg/L)18.95±9.46。研究数据表明,两组治疗后均改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P<0.05)。

3.3.4 两组临床总体疗效比较 研究表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9%(ACR70(5例)、ACR50(11例)、ACR(20例),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9.7%ACR70(3例)、ACR50(9例)、ACR(11例),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

3.4 不良反应 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及身体不适情况。

4 讨论

中医认为疾病“不通则痛”,相应治法为“通则不痛”。薄氏腹针以“神阙调控系统”为中心,针刺以神阙为中心的周围腹部穴位,以调节相关脏腑及经络达到补益脏器、通经活络,从而治疗全身性疾病[4]。薄氏腹针疗法中“引气归元”疗法[5],以中脘、下脘补益中焦,以关元培补下焦,以气海促进经脉气血运行,从而起到行气活血、补肝肾、强筋骨的疗效。同时针对局部肢体症状辅相对应的上、下风湿点进行穴位针刺,以此达到标本同治,舒筋活络,缓解局部肢体癥状的目的。

本研究表明腹针针刺在改善活动期RA患者症状和生存质量方面具有较大临床价值和优势。目前针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已呈现出安全、毒副作用小、经济简便的优势,而腹针不注重“酸胀重麻”之得气感,进针后患者几乎无感觉,更会令大部分未接触过针灸的人群接受,值得临床推广及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薄智云.腹针疗法[M].第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37.

[2]吕芳,李兴福.2010年美国风湿病学会联合欧洲抗风湿病联盟的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解读[J].诊断学理论与实践,2010,9(4):307-310.

[3]郝元涛,方积乾.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中文版介绍及其使用说明[J].现代康复杂志,2000,4(8):1127-1129.

[4]黄丽瑶,张憬宏,詹庆佳.腹针配合刺络放血治疗糖尿病合并带状疱疹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5,34(7):623-625.

[5]褚佳育,吕善.腹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6,35(9):1106-1108.

作者简介:李吟侠(1992-),男,江苏 无锡 人,中医临床专业硕士,住院中医师,研究方向:针灸推拿。E-mail:976847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