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加-库马尔
人的一生纷繁复杂,行走在世间的我们,又倾向于加剧这种复杂性。身处人类历史上最繁忙的时期,人们往往没有足够的时间完成自己需要做的一切。人们期望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能使工作量减少,闲暇时光增加。然而,事实可能恰恰相反,技术非但没能让我们放慢脚步,反而驱使着人们加快前行的步伐。
置身于快速变化以至应对不暇的环境中,面对海量的任务和层出不穷的新技术,不胜负荷的人们逐渐倾向于以另一种方式来应对——从容。从容并非一种与生俱来的特质,很多人都希望学习并将其践行于工作和生活之中。
因此,人们对日本哲学中的一些理念产生了浓厚的实践兴趣,这些理念能够让人学会从容,并最终重新认识到生命转瞬即逝的本质。这可能不会让日常生活彻底改变,但是能够提供必要的洞察力,让人获得一种稳定感,在看似无尽的黑暗中找到光明。然而,与大多数哲学工具一样,这些理念对人能产生多大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如何去理解它们,以及在理解过程中如何开启思维的闸门。
本文聚焦于日本哲学中的两个理念:生趣(Ikigai)和侘寂(Wabi-Sabi)。Ikigai指的是“存在的理由”,它驱使着人们踏上追寻生命意义之旅,找寻那些能够带来幸福和满足感的使命;Wabi-Sabi这一理念鼓励人们去拥抱生活的不完美,去欣赏蕴含在简单质朴中的低调的优雅。Ikigai 指出了能够激发人内生动力的意义,Wabi-Sab则可以被视为一种提升正念的状态。
通过评估包括这两个理念在内的日本哲学对人们的认知产生的影响,期望能够为组织与个人提供可供参考的经验。
对于在大城市工作的日本白领来说,一个典型的工作日始于“sushi-zume”,这个词把挤在拥挤的火车里的上班族比作塞满寿司的米粒。
然而,压力并不止于通勤。日本无情的工作文化使大多数人在严格等级制度下长时间工作。过度工作十分常见,平日午夜前后回家的末班车上都是穿着西装的白领。
这种根深蒂固的职场文化回避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人们日复一日地选择这样做,而不管随之而来的压力?这时便需要引入Ikigai这一概念以解释人们为何能够咬牙坚持面对这些压力。
什么是Ikigai
Ikigai由两个词组成:“iki”,意为生活;“gai”,意为价值或意义。临床心理学家长谷川昭弘(Akihiro Hasegawa)认为, Ikigai一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平安时期(794~1185年)。“Gai”来自于“kai”一词(日语中的“shell”),而“kai”被认为是非常有价值的,Ikigai一词由此衍生而来,指的是生活的价值。
长谷川指出,在英语中,“生活”一词意味着有生之年和日常生活。因此,如果Ikigai被理解为“生命的目标”就会显得过于宏大。“其实,日本既拥有‘jinsei’这样的宏大概念,意为人的一生;也有‘seikatsu’这样微观的概念,意为日常生活。”长谷川通过他的研究发现,Ikigai的含义与seikatsu更为相似,日本人相信日常生活中的小乐趣不断累加会使整个生活更加充实。
赫克托·加西亚(Héctor García)和弗朗切斯克·米拉莱斯(Francesc Mirales)在其名为《Ikigai :日本长寿幸福的秘诀》一书中,探讨了冲绳人的生活方式与他们寿命的关系,并将Ikigai从一个概念提升为一种生活方式。
作家丹·布特纳(Dan Buettner)周游全球寻找世界各地的长寿社区,他认为Ikigai并非冲绳人独有:“可能没有一个确切的词来形容它,但在撒丁岛和尼科亚半岛等所有四个蓝色地带,长寿的人遵循相似的生活哲学。”布特纳建议人们列出三个清单:你的价值观、你喜欢做的事情和你擅长的事情。这三个列表的重合部分就是每个人的Ikigai 。
Ikigai原则意味着深刻的个人追求,即找到自己的生活目标,换言之,这个目标将激发人的内生动力。Ikigai正是贯穿一个人早上起床、穿好衣服、走向世界的内在动因。
然而,仅仅知道什么是自己的Ikigai是不够的,因为Ikigai是指“行动中的目标”,它驱使人们踏上寻找真正人生目标的旅程。
Ikigai最基本的理念是,如果将时间投入到擅长的领域中,人们将最终找到能够乐在其中的事情,同时也能从中获得维持生活的收入并对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Ikigai鼓励人们利用自身优势,建立人生目标。虽然天赋是与生俱来的,但技能是可以培养的,所以每一个人都可以从学习开始建立自身的优势。一旦确立了优势,关于如何生活,选择什么样的人生目标、什么样的Ikigai,便具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Ikigai指导人们去考量多种因素,包括所热爱的事物、所选择的人生使命、所从事的职业和所专注的专业方向,换言之,即在喜欢、擅长、个人所得和外界所需之间寻找契合点。
这意味着人们能够自由地决定人生的重心,可以不用局限于某件具體的事情,也绝对不会被过多的东西过分地分散精力,而是能够专注于真正的兴趣所在,那些能够带来快乐、创造力和满足感的事情。
事实上,并非所有人都能朝着终极理想努力,尽管如此,以乐观的心态看待并付出相应的努力总归是不会有错的,在这个过程中,将会收获幸福和满足。
在工作中找到ikigai
一个人的人生价值可以是工作,但肯定不限于此。然而,考虑到一生中需要花在工作上的时间,在职业生涯里找到Ikigai并获得长期的自我激励,这是十分有意义的。
工作-生活平衡。“工作-生活平衡”的重要性人尽皆知,但因人们不了解其真正含义而被滥用了。从字面意思上来看,平衡似乎意味着工作生活各占一半,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工作与家庭的优先级会随现实情况的变化而变化。此外,工作与生活的平衡也意味着职业生活与个人生活的平衡,比如所做的工作与从中获得的乐趣之间的平衡,日常琐事与有意义的同侪关系之间的平衡。
工作重塑(Job crafting)。工作重塑指的是无论什么样的工作,都可以通过调整和改变来使之更好地符合个人的动机、优势和激情。这是一种主动的调整,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分配好的工作。2001年,简·达顿(Jane Dutton)和艾米·沃泽斯涅夫斯基(Amy Wrzesniewski)创造了“Job crafting”一词。达顿教授表示,这一想法已经持续多年。她发现,近75%的员工已经自发地改变或调整了工作,以满足他们的个人需求,使他们的工作更有成就感。在工作中找到Ikigai通常需要专门进行某种形式设计,以使工作更具吸引力并富有成效。
心流的力量。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Mihalyi Csikszentmihalyi)在他的书《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中提出,心流是指人们全情投入一件事情当中心无旁骛的状态,这种状态是如此地令人愉快,以至于无论付出何种代价,人们也会将事情持续做下去。心流状态下人们专注于一项具体的任务,不会为任何干扰而分心,因此,此时的思维是有序的。能够达到这样一种全情投入心无旁骛的状态十分关键,因为这是找到独属于自己的Ikigai的重要因素。
共享的目标。当约翰·肯尼迪第一次訪问NASA时,他遇到了一位正在拖地的看门人。肯尼迪询问他在NASA做了什么工作,看门人回答说:“我正在帮助把宇航员送上月球!”他对目标有着清晰的理解,并以NASA的组织理念为行动指引,自身工作的重要性及价值因此得以彰显。在工作中,组织和员工共享一个目标和价值观,将会成为员工努力工作的驱动力,鼓励他们向着明确的努力目标和共同认可的目的地前进。
Ikigai与组织管理
当下社会日渐世俗化,这促使人们在工作中寻找人生的意义。人们逐渐减少了对工作收入方面的关注,而是希望自己的工作能实现更为宏大的目标。领英(LinkedIn)最近的一项研究发现,74%的求职者希望所从事的职业是有意义的。
以追求Ikigai作为稳健发展战略的组织可以成功提高团队成员的目标感和快乐感,从而带来积极的组织成果。
公司为员工提供有意义、有目标的工作,让员工意识到自己从工作中获得的不仅仅是一份薪水,更是一个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时,他们会更加的敬业——更积极地投入到工作中,学习和寻求新的挑战,在技能和角色之间建立明确的联系,并致力于改进和贴合公司的宗旨。
这种敬业精神会在整个组织中产生积极的连锁反应:高度参与的团队有更好的客户参与度、更高的生产率、更少的事故和更高的盈利能力。敬业的员工也有较低的缺勤率和较高的士气。
兼顾组织与个人需求。我们的研究表明,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可以达成一致,因此,在考虑组织需求的同时,既能够也应该同时兼顾员工的个人需求。如果员工不喜欢自己的工作,无法从工作中获得满足感和快乐,他就不可能全心投入,工作效率自然也就高不了。相反,如果员工热爱自己的工作,能够从中获得满足感,那么,无需任何外在的激励,他就能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到工作中。员工的工作状态和效率直接关系着组织的发展,而员工状态的好坏,正是取决于其个人需求是否被满足。
构建良好的工作氛围。我们都知道,组织其实是因为工作聚合在一起的一群人。如果员工对自己的工作感到满意且充满热情,那么,他将更有动力去构建良好和积极的同事关系,并从中获得归属感及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组织的管理也将因此获得长足发展。组织可以组织各种活动来增强团队凝聚力,还可以通过物质或非物质的激励来给予员工认可,更重要的是,努力让他们的目标与组织的目标达成一致。
挑选合适的应聘者。在招聘过程中,HR可以提出一些问题以更好地了解应聘者,如“你的优势是什么”“你擅长什么”,同时,也应该向应聘者描述组织的诉求,如“你知道公司对你的期待吗”。如果公司希望应聘者具备良好的技术能力,但应聘者对此并不擅长,缺乏足够的沟通,将会导向一个双方都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金缮是日本的手工艺人偏爱的一门手艺技术,是一种以漆、粉或混合贵金属粉末来修复破碎的陶器的方法。这种修复方法不去隐藏裂痕,而是通过对裂痕的凸显来表现物品独特的历史感。金缮艺术蕴含着这样一种理念:破旧的物品虽然永远无法变回原来的样子,但经过修缮之后可以获得一种全新的美。这其实是Wabi-Sabi哲学的一种体现——坦然接受生活中的不完美,在无常的世界中恪守心中那份对美的向往,在不完美中追求完美。
什么是Wabi-Sabi
“Wabi”最初有一种简陋、贫乏、孤单的意味,而“sabi”有旧化、生锈的意思。在佛教观念的影响,诗人的歌颂以及茶道精神的丰富下,Wabi-Sabi作为一个理念,有了更充分的发展。然而,由于Wabi-Sabi这一理念的复杂性,在其他语言中很难找到对应的解释。因此,当日本人向外国人介绍Wabi-Sabi时,通常会使用一系列短句和短语进行描述。
从美学意义上讲,Wabi-Sabi强调的是一种质朴的、残缺的、充满岁月感的美,即一种不完整、不完美、自然、简单、沉默、谦逊的美。例如,与花团锦簇相对比,一棵静静伫立的更为古老更为单调的柏树无疑更具有Wabi-Sabi所体现的美感;一个使用了多年的陶瓷茶杯难免会破损和残缺,但恰恰是这岁月的痕迹,能给人们带来欣赏价值和美学体验。
Wabi-Sabi珍视不完美中的美和时间流逝的价值,并承认人类生命和物质存在的转瞬即逝,但并不会因此而陷入虚无和绝望,而是更加珍惜当下,对生命中每分每秒心存感激。
美学视角之外,人们还可以从WabiSabi的理念中获取生活、工作上的指引,以应对剧增的压力对心理健康所产生的破坏性影响,从而缓解对未知的焦虑及对变化的恐惧。
《无为而活》(Wabi-Sabi Simple)一书的作者理查德·鲍威尔(Richard Powell)指出,“没有什么是亘古永恒的,没有什么是能被彻底完成的,也没有什么是绝对完美的。”除此之外,笔者还要补充一句,这些都是可接受的。
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件事是永恒的,那就是改变。一些人对此感到恐惧和焦虑,因为改变会使人丧失对现实生活的掌控,加重人的无力感,并最终阻碍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Wabi-Sabi能够使人们以更加健康的方式适应变化无常。从那些将Wabi-Sabi融入生活的人身上,你会看到某些共性:他们会欣赏生命循环往复的过程,进而清楚地意识到地球上所有的事物终将进入衰败的状态,人类也不能幸免于此。从出生到死亡,Wabi-Sabi使人们优雅地衰老并享受生命之旅,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认识到生活的短暂和不完美。
践行Wabi-Sabi
那么,我们该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Wabi-Sabi这一理念呢?笔者将提供四种方法。
品味当下。很多人围绕着正念这一概念进行过探讨——关于如何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以真正活在当下,并享受每一天中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其实,我们可以从一些小事做起:关注一呼一吸、触觉变化或情绪波动。每一次的正念练习会使人逐渐意识到并学会珍惜当下的美妙:清晨第一杯咖啡氤氲的香气,天边云卷云舒的惊鸿一见,全情投入的倾听和心意相通的拥抱。
拥抱过往。我们常说“岁月催人老”,人们习惯于抗拒衰老,习惯于追求容颜不老、青春永驻。但时间流逝不是一场浩劫,时间塑造艺术,赋予万事万物以价值。曾经经历过的起起落落,脸上的皱纹和心中的伤痕记录了独特的人生轨迹,那些外在或内在的愉悦、收获和改变构成了独属于每个人的故事,这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啊。当我们静下心来反思或记述这些经历时,会潜移默化地培养自身的洞察力、成就感和力量感。同样重要的是,当面对生活的创伤时要报之以爱,因为正是这一次又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丰富了我们的人生价值。
在逆境中学习。人们可能因事情发展不如预期而沮丧,可能因境遇不佳而痛苦,人们期待喜好之事相伴绵长,也盼望不如人意尽快结束。然而,当事情发展脱离预期,或是计划因外力而被迫改变,我们该如何应对?答案是不断学习、不断汲取教训。日本哲学鼓励并提倡将不完美视为一种美,力图使旁观者看到不完美的真实面目:缺憾意味着可看见且可修复的迹象,不完美其实提供了一个宝贵的机会。培养应对变化和失败的积极态度,将自己从逆境的受害者转变为机遇的创造者。
发现质朴之美。去学习如何重新定义美,扩大视野的同时聚焦于那些能够带来欣喜和快乐的元素;通过内心而非利用逻辑思维来感知世界,在日常生活中寻找美,让自己被美所感动,并对生活本身表达感激。我们可以从关注身边的一切做起,与身边人互动,也和大自然互动。或许可以试试拍下身边的美景,去制作一本属于自己的Wabi-Sabi相册。
Wabi-Sabi的概念提供了强大的智慧,它是对一切事物(包括人类自身)的无常、不完美和不完整性质的接受和欣赏。当人们能够顿悟这个哲学观念时,就能获得自身的解脱,因为没有人是完美的,我们都在进步,我们的事业、人际关系和生活也是如此。当事情不顺利时,我们可以暂停、反思和悲伤,然后改变、创新、进步,或者干脆选择从头再来。
不完美的艺术
完美主义通常被看作一种值得赞赏的品质,追求完美也常常被认为是值得鼓励的积极行为,然而,现实中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个悖论,过分追求完美,也许会导向一个不完美的结果。
就个人而言,对错误、缺憾持有过分否定的态度而避之惟恐不及,有可能让人丧失处理不良后果的能力,甚至会使人将成功视为理所当然,从而无法享受到成就带来的喜悦和激励。
在商业上,完美主义无形中助长了快时尚:从服装到电子设备等工业制成品更新换代的速度不断加快。这将会导致资源枯竭、环境退化、垃圾堆积等问题,更不用说由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產能和工业废物所带来的人权问题。
Wabi-Sabi的基本原则指导人们如何学会接受不完美,如何学会欣赏缺憾和无常的价值。它们为我们提供了逃避现代生活的混乱和物质压力的工具,因此我们可以满足于更加简单的生活。它们提醒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寻找美,让自己被美所感动,并对生活本身表达感激。
对个人而言,Wabi-Sabi的原则将提高人们面对困难和改变时的耐受程度,在WabiSabi理念的指引下,人们将会逐渐意识到现实的人生旅程会伴随着艰辛,也会油然而生对毅力、适应性和不可控因素的尊重。错误不再被视为罪恶,而被视为走向美好的机会,从而以更高效的方式在个人和集体层面上实现追求的目标。
在商业中秉持Wabi-Sabi不完美的美学理念则有助于应对完美主义带来的环境后果。
Wabi-Sabi对新潮的谨慎态度,认为新的并不总是比旧的更漂亮,并反过来质疑不断消费和升级带来的社会压力。Wabi-Sabi鼓励人们满足于我们所拥有的,抵制不断购置新衣以跟上时代潮流的冲动,此外,通过提倡本土工匠制作而不是大规模生产,来降低设计生产速度。
在Wabi-Sabi理念的引导下,人们更关注于节约资源和投资于世代相传的优质产品。这既有助于将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又能激发人们对自己所有物的感激之情。人们开始通过升级改造或采取“做一做,补一补”的态度来延长物品寿命,例如,在追求“快时尚”的服装行业,一些设计师不再坚持完美主义,而是开始在设计中融入可供缝补修复的标记,为衣服的再利用提供了可能。
我们身处一个“加速时代”。 技术进步和社会变革使个人生活和商业活动迈入了快车道,一天24小时的时间对很多人来说显得捉襟见肘。更糟糕的是,当下,人们面临着成为“理想工作者”的巨大压力——全情投入,随时待命。压力及由此而来的身心健康问题因此愈发普遍。
心理健康问题对越来越多人的生活造成了负面影响,同时也带来了经济负担。据预测,到2030年,心理健康问题给全球经济造成的损失可能高达16万亿美元。如何应对心理健康挑战是达沃斯2019年世界经济论坛年会的议程之一。
有很多的机构、团体和个人从各个方面寻找应对之策,然而这样一个根深蒂固且错综复杂的问题,需要从整体上去寻求更根本的解决之道——这正是哲学经验可以发挥关键作用的地方。
日本人建立了将古代哲学融入日常生活的艺术。似乎总有一种日本哲学能恰好缓解生活中遇到的压力或挣扎。Ikigai 是需求、欲望、野心和满足感交汇的神秘内心空间;WabiSabi指导人们要学会接纳自身和外界的缺憾和不完美。
正如《2020年全球健康峰会报告》(Global Wellness Summit 2020 Report)所指出的,“日本并没有停滞不前,而是在其互信、严谨和尊重自然的文化传统之上推陈出新。”日本古老而深奥的文化传统尤为关注人的精神健康和疗愈,为人们寻找新的人生之道提供了更多想象空间。健康是一种身心平衡的状态,能够使人内心趋于宁静、生活臻于完美。日本将受人尊敬的传统与锐意创新的技术完美结合,对健康这一概念进行了全面的解读和实践,并鼓励世界效仿。
总而言之,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因此只有一次机会去充分地、有意义地、有目的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