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现存问题的分析与思考

2021-01-10 22:24崔晓娟
科学与生活 2021年26期
关键词: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

崔晓娟

摘要:随着社会对高素质人才需求的不断扩大,教育部對研究生教育发展做出了新的部署,将研究生从培养方式上按“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区分,实行招生、培养、学位授予全过程统筹管理。非全日制与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并轨,对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既是新的机遇也是新的挑战。政策实行以来,引发了许多的讨论与思考。本文阐述了非全日研究生招生的现状,对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实践以来发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归纳并尝试提出解决建议,以期为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发展提供助力。

关键词: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

2016年9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进行了明确界定,将研究生从培养方式上按“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区分,统一组织实施招生录取,统一质量标准,强调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实行相同的考试招生政策和培养标准,学历学位证书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相同效力[1]。政策实施以来,收到社会广泛关注,报考人数逐年增加。非全日制同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统筹被纳入统招范畴后,从入口到出口均与全日制研究生采用相同标准,毕业可同时拿到毕业证和学位证,大大提高了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含金量。报考非全日制没有年龄限制,符合一定学历要求即可报考,学生可以在工作的同时,采用多种方式和灵活安排时间进行学习。在不过多占用资源的同时,与“终生教育、终身学习”的理念完全契合,符合人才发展和国家建设的需要,从长远看是一项十分有价值的利国利民的教育改革。经过几年的实践,随着一批批并轨后的非全日制研究生毕业,一些问题也逐渐显现,值得深思和研究。

一、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现状

政策施行以来,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经历了从规模暴涨到回落到稳定增长的过程。2017年是非全日制新政落地施行的第一年,非全日制招生计划在原有全日制招生计划基础上并行下达,使得研究生招生总体规模陡增。且对生源录取类别没有限定,定向与非定向均可。由此,引发2017年报考人数大幅增加[2]。从实际录取看,由于非全日制与全日制统一初试科目和复试分数线,使得在职人员与应届考生相比明显处于竞争劣势,除工商管理、公共管理等报考条件本就有工作年限要求的专业外,其它专业在职人员上线者寥寥,绝大多数为原报考全日制的应届生调剂到非全日制录取,且录取类别多为非定向。大量非定向类别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入学,给高校的学生管理和就业工作带来了相当程度的混乱,问题层出不穷;同时,由于绝大多数高校没有能力给非全日制研究生提供住宿,且几乎没有奖助措施,加上相对高昂的学费,学生也怨声载道。因此,教育部在《2020年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中》进制硕士研究生原则上招收在职定向就业人员。自此,非全日制研究生的生源类别全部为定向,服务对象和培养目标得到了进一步明确,在职人员也获得了更多的竞争机会。高校对于非全日制招生规模和专业设置也逐渐趋于理性,逐渐取消了一些在职人员不具备竞争优势的专业,而将实践性更强的有社会需求的专业保留下来成为非全日制招生的主流,同时根据上一年实际录取情况确定下一年招生规模,计划配置逐渐趋于合理。

二、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实践中显现的问题

随着并轨后招收的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陆续毕业,一些非全日制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开始显现。除了前述非定向类别非全日制研究生的问题已经通过政策调整化解外,仍然还存在不少复杂的问题亟待解决。

1、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虽然非全日制与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并轨已经实施了5年,但相比全日制,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并不受重视。不少高校仍然认为,非全日制研究生对于学术产出贡献不大,在资源配置都应围绕“双一流”建设的理念下,不应为非全日制浪费太多资源。更有甚者,认为招收非全日制研究生只不过是为了给学校增加收入,非全日制学生只不过是为了提高学历,不能为学校发展作出任何贡献,应该控制甚至逐渐缩小非全日制招生规模。

2、将相同培养质量简单等同于同质化培养

尽管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的服务对象已经明确为在职人员,与全日制在生源特点、培养目标上有很大差异。对于已经有职业经验的非全日制学生来说,希望能够通过对理论知识的深入学习来指导工作实践,课程设置更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意义。但很多培养单位仍然与全日制使用同一套培养方案,忽略这两者的不同特点,简单地将相同培养质量用同质化培养来替代。另一方面,虽然使用同一套培养方案,对非全日制学生在学费和奖助待遇上又区别对待。这样的做法既有违公平,又不能满足非全日制学生的实际需要。

3、对非全日制学生的日常管理和德育存在缺失

由于非全日制研究生均为定向类别,入学前均与所在单位和高校签订了定向协议,一些高校认为,只需要给学生提供教育服务,学生其它一切都不在学校需要负责的范围。因此,学校对非全日制学生的日常管理普遍极为放松,更鲜少关注对非全日制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这样做,既无法完成“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也违背了“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的教育原则[3]。

4、非全日制研究生的社会认可度亟待提高

2019年起,并轨后招收的非全日制学生相继毕业。虽然按照教育部政策规定,非全日制与全日制的学历学位证书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相同效力,但非全日制研究生在就业市场上,仍然不同程度地遭受歧视。很多企、事业单位甚至政府部门,在招聘人员的学历要求中仍然加上“全日制”的前缀。就业市场上的差别对待,反映出非全日制研究生的社会认可度仍然不高,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三、对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现存问题的几点建议

1、调整学位结构是非全日制教育发展的新契机

在国家产业布局调整的大背景下,人才培养布局也在进行主动和积极的调整。教育部出台相关政策,要求到2025年将专业学位比例调整到研究生总招生规模的三分之二左右,很多高校都面临着学位类型结构比例调整的巨大压力。非全日制面向在职人员,突出职业化和实践性,其培养目标与专业学位天然契合,是扩大专业学位培养规模的很好的路径之一。同时,非全日制学生不占用学校住宿资源,不必受到宿舍容量限制,可谓两全其美。高校应正视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地位,看到国家和人民的需求,承担起应负的社会责任,在发展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上投入更多的关注和资源。

2、优化培养模式是提高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路径

针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特点,制定专门培养方案,构建全新的课程教育体系。强化非全日制师资力量,加强校企联合,尽快形成高校、企业“双导师”的师资结构[4]。推动产学研合作培养,搭建具有职业特色的教育实践平台。通过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双向结合全方位提高非全日制研究生的职业技能水平,从实质上提高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3、加强教育管理是发展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必要环节

首先应建立健全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的规章制度,让管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规范教育培养工作,提高管理工作效率。其次,随着非全日制招生规模的扩大,应配备数量充足且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建立一支可靠的教育管理队伍。再次要提高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和管理人员的信息化能力,充分利用网络与学生加强线上交流,对学生进行远程管理和指导,同时不放松思想政治教育[5]。

4、增强社会认同是推动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外在动力

2019年,教育部办公厅等五部门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强化对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权益的保护,要求各级公务员招录、企事业单位对不同教育形式的研究生提供平等就业机会,同时,要求各地要合理制定人才落户条件,为不同教育形式的研究生提供平等落户机会。这一政策的出台,无疑为非全日制研究生社会地位的提升注入了强大的底气。在政府的引导下,高校也应有所作为。如加强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就业指导服务,积极举办校园招聘活动;加强校友合作,引入企业资源,为非全日制学生提供更多便利条件,帮助学生尽早参与工作实习和社会实践,形成校企招生培养就业一条龙模式。通过一系列措施,消弭社会乃至考生对非全日制培养模式的偏见,增强对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认同感[6],为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發展创造良好外部条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教研厅[2016]2号).

[2]周文晖,曹镇玺.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新形势、问题及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18(01):81-86.

[3]宋朝阳.全日制与非全日制研究生统筹管理改革刍议[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8(06):22-27.

[4]杨欣,陈凤洁.双一流背景下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双导师制初探[J].教育观察,2019(11):126-127+136.

[5]陈凤洁,杨欣.双一流背景下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教育管理策略研究[J].教育观察,2020(2):130-132.

[6]韩兆坤,王强.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现存问题的探讨与对策研究[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06):59-60.

猜你喜欢
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
我国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被歧视问题研究
排斥非全日制研究生 学历偏见要不得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伍小东研究生作品选登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沈铭存研究生作品选
教育部: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将统一管理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