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夜,平潭风很大。但比风声更澎湃的,是影视基地一浪高过一浪的青春潮涌:2021第二届IM两岸青年影展扶持及表彰大会,向着海风,热血开场。
灯光转暗,巨型大屏上,50部入围短片花絮在正中央播放,每一帧都叫嚣着青春和生猛。镜头切换到一张张胶原蛋白满满的脸上,在这群年轻人当中,或许正孕育着中国电影未来的希望。
11月18日至20日,第二届IM两岸青年影展在福建平潭这座岛屿上举行。虽是一个初创的影展,但IM展现出了极高的专业性,不仅有电影圈众多大咖站台助力,策展内容上也集合了短片评比推优、论坛、展映、创作训练营等多个环节于一体,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IM”即“In Moments”,意为“从这一刻起”。对于一个以扶持高校青年影视创作力量为目标的短片影展,这是最好的注解。告别了去年“每一朵浪花都去向岛屿”的诗意,今年IM影展的主题是“向着海风,野蛮生长”——“向着海风”指向影展的所在地福建平潭,“野蛮生长”则代表了影展所展现出的蓬勃野心和生命力。就像IM两岸青年影展创始人、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卫视中心主任、东南卫视总监洪雷对这个青年短片展的定位:足够专业、足够年轻、足够真诚。
“这是我第二次来IM,未来的每一届我都希望能参加。”展映间隙,来自各大院校的新人导演们正在交流着,其中不乏参加过两届影展的导演。获评上届最佳影片的台湾短片作品《带妈妈出去玩》,出自58岁台湾在校电影新人隋淑芬之手,她的人生上半场做报纸编辑、做妈妈,下半场转而用影像讲故事。今年,她再携长片《执子之手》参加影展的创作训练营。
隋淑芬的故事,给IM两岸青年影展评审委员会主席、知名导演王小帅留下深刻印象。他希望IM两岸青年影展是个朝气蓬勃、充满善意的电影节,可以“直面内心情感,无畏地用影像书写”。影展创始人洪雷则坦言,创办影展的初心就是“扶持青年电影力量”。正因如此,本届影展扶持资金高达 324.5 万元人民币,为全球短片类影展的最高扶持资金。
惊喜:青春“野蛮生长”
“今年的作品质量太好了,超出我的想象。”今年8月,王小帅在收到第二届IM两岸青年影展初选的50部入围短片后,给洪雷发去了一条微信,“我非常开心,说明我们的努力没有白费。”在最后的评奖工作里,王小帅也是纠结和不舍,“总想着增加一些奖项以资鼓励,但其实奖已经很多了。”
今年的IM两岸青年影展,有来自全球290所高校的青年创作人参展,共计1376部作品报名,其中来自中国台湾地区的高校26所,共103部。该数据大幅超过去年的首届影展。在报名者中,00后成为主流。经过初审和复审,最终有50部短片作品入围,角逐“麒麟表彰”的各项荣誉。
除王小帅担任影展评审委员会主席,北京电影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胡智锋担任影展学术委员会主席,陈玲珍、郝蕾、张大磊、耿军、毛尖、李佑宁等两岸电影人、导演、编剧及影评人、高校学者共同组成了本届影展评委会。评委一致认为,本届参赛作品相较于第一届,整体水平有了大幅跃升,显示了青年电影创作人开阔的视角和成熟的表达能力。
11月20日晚,4个单项奖、6个新锐短片奖及20个优秀短片奖揭晓。来自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研究生艾麦提·麦麦提創作的《手风琴》,获第二届影展麒麟最佳影片。“30岁这年拿了30万(元)的扶持资金,这是我人生的一个转折,这对我的下一部片子非常重要。这笔钱我不会浪费,会花到应该花的地方。”出生于新疆的青年导演艾麦提·麦麦提在发表获奖感言时欣慰地说,“虽然我已经找了一份工作做了三个月了,但我还是会继续努力,继续写剧本。”
美国电影学院导演硕士专业毕业生闫好好的毕业作品《黄真真的演讲》,用影像记录2003年的中国“非典”记忆,入围多个奖项并摘得麒麟评委会大奖。台湾艺术大学电影研究所毕业生高士文的作品《好学生阿强》获颁麒麟最佳导演奖项。这部作品邀请两位素人小朋友出演,反思刻板印象和标签化对青少年的影响。
创始之初,IM两岸青年影展就因给予青年影人高额现金扶持备受瞩目。这一次,组委会也提供了324.5万元人民币的扶持资金,其中“麒麟表彰”单元最佳影片扶持资金为30万元。这个成本已经能够让很多拍长片的电影人迈出第一步了。
表彰大会上,王小帅还抛出了极具爆炸性效果的“大礼包”:获大奖的导演留在平潭拍第一部长片;这部长片完成以后,将会是明年第三届IM两岸青年影展的首映长片,“而我愿意做这部长片的监制。”实打实的资金与资源支持,对青年导演的鼓励意义深远。王小帅表示,希望能借助IM两岸青年影展,让更多的新人导演完成自己的作品并一直拍下去。
变化:青年创作者跳出“象牙塔”
聊起今年影展的变化,洪雷总结了两个关键词:“质量更好,朋友更多。”相比去年,非剧情单元的作品依然生猛,还有很多青年创作者跳出象牙塔,用镜头观察当下的社会现实:有养老院的人道关怀,有残障人士的内心世界,有负笈美国的留学生涯,有以色列年轻人的生存状态……
本届影展学术委员会主席胡智锋在颁奖典礼上表示,相较于首届,第二届的入围作品显示出了青年影人更强的社会关怀、想象力和创造力,展示了大千世界丰富的生活景观。
在影视出品人、监制、制片人陈玲珍看来,“今年入选的作品,很多都在探究如何使得社会更进步,这对青年创作人来说,是非常宝贵的东西。”这些作品同样令复审评委、入行40年的台湾资深导演李佑宁感慨“眼界大开”。他坦言:“年轻世代编导的首要任务,就在于选择什么人物与故事情节的挑战。”
“朋友变多”,是另一个积极的信号。去年首届影展,就邀来中国“第六代”导演代表王小帅坐镇评委会主席。今年的影展,集结了更多国内一线的资源,请来更多业内大咖为影展保驾护航:监制过 《十七岁单车》《蓝色大门》等电影的台湾制作人徐小明(为首届IM两岸青年影展终审评委)、电影“第六代导演”之一的唐大年、《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导演李睿珺、《地久天长》《山楂树之恋》编剧阿美、剪辑师萧汝冠等,担任本届影展“生生不息”创作训练营的导师。剪辑师廖庆松及导演王小帅为训练营选手开设大师课。
获得过两届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的导演柯文思,以《在中国拍摄纪录片》为题开设大师班。编剧史航也现身影展,与大家分享电影经验。对于初涉电影圈的青年导演来说,能够接触到这样的行业“资源”,不管是对作者表达还是市场探索,都大有裨益。
助力,为青年影人授业解惑
短片,往往是青年导演创作的起点,如何在短片中展现才华与创意?具有独特视听风格、带有探索实验性质的影片,如何平衡自我表达与市场需求?关注现实题材的创作如何获得资本及市场的青睐?这些萦绕在青年导演心中的困惑,也许能从影展举办的大师班、论坛、创作训练营上,找到答案。
“一首诗好不好,不在于写在洒金宣纸上还是厕所手纸上,而在于诗的本身。”导演李睿珺曾拍摄过《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等佳作,他认为,年轻导演一开始要先在能力范围内拍熟悉的人、身边的事,不要过分讲究工业装备和外在形式;一部电影只有成品出来,才能真正看到问题在哪儿,拍电影就是升级打怪的过程。
中国电影研究院特邀专家、年轻一代女性导演代表黄骥表示,影像是一种语言,要熟练掌握这个语言,就需要不断练习。“所以,青年导演在创作时,可以先把功利的东西放下,通过短片练习找到自己的风格和特点。”导演米娜持相同观点,“形成自己的风格无法一蹴而就,要不怕质量差,坚持做,经过一系列作品打磨锻炼之后,慢慢就会形成自己的风格。”
导演、策展人、制片人、译者王彤认为,初出茅庐或者刚毕业的青年作者,通过电影节提供的教育平台,除了能获得更多的人脉、资源,也能增加更多的经验,为未来拍摄长片做准备。
奥斯卡金像奖纪录片选片委员,CNEX视纳华仁共同创始人陈玲珍从事纪录片制作行业已经数十年,其参与的作品在国内外获奖无数。本届影展,她担任了 “生生不息”创作训练营总策划。在她看来,“不管是纪录片,还是故事片,都应从土地出发,用真情实感去观察周遭的人、事、物,然后根据内心的反思和触动,从所描述对象的生活出发进行创作。”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首次开设的“生生不息”创作训练营,向首届IM两岸青年影展前120强选手征集长片项目,8组青年电影人进入训练营。最终,《迷失的拨浪鼓》(袁海涛)、《招待所》(杨娟)、《世媛》(张雨杉)三组获“生生不息”创作训练营优选提案,各得10万元的扶持资金。
“‘IM不是终点,它可能意味着一个新的起点’,这句话放在我身上再合适不过了。因为IM两岸青年影展,我重新认识了自己、肯定了自己。我最大的收获不是奖杯,而是知识范围以外的东西——和其他创作者交流,交流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当然,从导师这里收获得最多,他们提供了我解决现今困境的思路,也给了我未来创作的思路。”获“生生不息”創作训练营优秀提案的青年导演杨娟如此说道。
福建平潭,两岸青年光影逐梦起锚地
侯孝贤电影数字修复版特别展映等5个展映单元、“从平潭出发”72小时极拍竞赛、“有福电影人”座谈等3场活动,6场主题论坛,十数场映后分享……IM两岸青年影展,做着用电影讲好两岸故事的努力,为闽台青年影视交流搭建沟通桥梁,为平潭影视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去年,隋淑芬导演的《带妈妈出去玩》获奖后,在台湾形成非常好的正面效应,青年创作者都期待可以来到IM两岸青年影展。”陈玲珍透露。中国香港城市大学博士、影像研究者佟珊表示,影展为两岸影像工作者们搭建了一个平台,让两岸的年轻学生有相互交流和学习的机会。
“通过影像去了解海峡两岸人民的生活和感情,发掘两岸人民的故事,可以打破更多的界限,让两岸人民可以真正从人的角度去感受对方。”中国电影研究院特邀专家黄骥表示,希望未来有机会跟海峡两岸的影像工作者一起合作,帮助年轻人完成他们的剧本创作及本地化故事的影像表达。
借由影像的力量,IM两岸青年影展展现了平潭本地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景观,为平潭乃至整个福建省递出一张独特的“文化名片”。近年来,福建省在影视产业发展方面动作频频,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落地厦门,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在福州、西安两地轮流举办。在福建影视产业强劲发展的形势中,致力于打造“影视硅谷”的平潭聚集了两岸影视业界的目光。《平潭影视政策二十条(修订版)》发布后,更为影视行业发展带来诸多利好,像《风平浪静》《守岛人》等片,直接在平潭进行拍摄。此外,已有280多家影视公司注册地落地平潭。
“我们设想能够留下好的人才和创意,予以扶持帮助,打造出‘闽派电影’。”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党组成员、副董事长陈加伟在媒体见面会上表示,IM两岸青年影展的举办给福建的影视产业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机,注入不竭的生命力。他希望通过论坛等一系列活动的举办,为两岸影视产业融合发展出谋划策、闯出新路,为中国影视的未来添砖加瓦。
好风凭借力,送你上青云。IM两岸青年影展,不是获奖的终点,而是奔跑的新起点。“我希望通过我们的不断努力,把IM做成全球高校华人大学生一定要参加的影展;希望看到两年后、三年后,乃至五年后,会有导演在拿起国际大奖奖杯时,想起他的第一个奖是在IM拿到的。”洪雷说。
(钟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