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春义 胡斌/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
习近平主席多次强调要深入推进一体化发展,构建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要强化顶层设计,加强需求整合,统筹增量存量,同步推进体制和机制改革、体系和要素融合、制度和标准建设,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一体化深度发展格局,努力开创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平衡发展、兼容发展的新局面。习主席关于一体化深度发展的重要论述,是“富国与强军相统一”思想的再度生动体现,军地都要以强烈的使命意识和责任担当,在一体化的理念、内容、方法和机制上进一步求深求细,把这篇大文章做完美。不断优化体制机制和政策制度体系,推动一体化体系重塑和重点领域统筹。
“一体化保障”打破军民保障之间的壁垒,在装备全寿命周期内实现了保障要素的融合和装备保障资源的有序配置,把装备使用和维修保障资源整合凝聚成一个相互联系紧密、运转协调、互为推进的综合保障系统,将综合保障系统看作一个整体通盘考虑。“一体化保障”模式从关注单一的保障要素转变到关注装备能形成的保障能力上,是一种灵活、高效、经济的装备维修保障新模式,既兼顾了军事装备保障的特殊性和保密性,又实现经济保障和高效维修。
为适应世界新军事革命发展趋势和国家安全需求,越来越多高新信息武器装备大量服役,复杂信息系统装备技术体系复杂、系统集成度高、备件价格昂贵、状态升级换代快。“交装备≠交效能”,效能持续发挥需要全程的综合保障和迭代提升。“维修≠保障”,保障工作日益复杂,对技术、人员、条件高度依赖;保障目标从“完好性”拓展到“完好性+效能实现”。传统保障模式由于受人力资源、设备资源和技术资源的限制,不能充分满足以尽可能小的投入换取尽可能大的装备保障效益以及装备战斗力提升的保障。一体化全要素保障的目标是实现数字化、智能化、可视化、精确化的服务保障,充分融合工业部门的人力资源、设备资源和技术资源与部队自主保障力共同完成装备保障任务,最大限度地将保障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提高信息武器装备保障的整体运行效率,保证部队“能打仗、打胜仗”的实战化需求。
顺应国防和军队改革需要,创新服务保障模式,加快制造与服务协同发展,推动保障模式创新和业态创新,推进从“装备供应商”向“装备服务商”的转型。结合装备类别和使用特点,探索复杂信息装备“全保障要素”的装备一体化保障体系,降低技术保障成本,提升保障服务质量,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满足军事效益和经济效益双提升的需要,满足制造业服务化经济转型的需要。
当前由于复杂信息化装备技术含量高、设备构成复杂、保障难度大,传统的保障模式中,军方不具备复杂问题定位、装备巡检巡修、软件使用维护、数据分析复盘等方面的保障能力。在维修保障方面只能通过大量采购备件,但由于复杂电子装备的故障随机性较强且故障件维修周期较长,形成故障率高的设备无备件可用、故障率低的设备备件大量积压的局面,导致经费浪费且影响装备效能发挥。
根据习主席将一体化发展作为国家战略的指示精神,按照军方主导和一体化保障的发展思路,探索建立一套符合我国国情、具有复杂信息装备保障特点的一体化保障理论体系,即基于“全保障要素”的合同制复杂信息装备一体化保障体系。该体系以保障需求为牵引、以部队战斗力持续提升为目标、以量化型保障指标为标准、以基于合同约束为基础,充分挖掘和利用军地双方保障资源,坚持在发挥部队成建制优势和工业部门技术优势的基础上,按照“快速保障、体系保障、精准保障”一体化保障的总体思路,统筹规划、优化体系、完善机制、注重效能,运用工程管理的理论和方法,研究装备保障过程中的内涵、特点、内容、方法等,逐步建立整体协调、体系完备、运行高效的一体化保障体系(见图1),形成装备综合保障能力。
一体化保障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航空装备维修保障改革的一种选择,建设一体化保障体系则是充分利用地方资源、引民入军,有效提高保障效益的具体举措。当前,应以提高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综合保障能力为目标,拓宽融合领域和保障范围,促进保障力与地方效益良性互动发展。但多年来,武器装备只是在技术服务期内有工业部门参与保障,在装备全寿命周期内至今还没有一体化保障的范例。
因此,依托工业部门的科研队伍、技术力量和试验环境,合理配置各方保障资源,建立以部队为主、工业部门为辅的全寿期全保障要素一体化新型保障模式,保证装备任务成功率,是充分发挥武器装备系统效能,提高装备保障军事经济效益,保证我军在信息化条件下“能打仗、打胜仗”的关键。
在高新技术装备快速发展的今天,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在武器装备中的广泛应用,战争力量构成、作战样式和战争形态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不仅增加了装备保障的任务量,也加大了装备保障的难度,对复杂信息装备部队保障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传统的仅仅依靠军内的单一保障模式将难以满足现代战争的需求,利用工业部门技术力量完成装备的保障工作日益得到世界主要国家的重视,随着军队战略转型的不断推进,对信息化装备的保障模式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如图2 所示。
信息化装备保障是以满足战备完好率为总体目标,进行保障性设计,规划保障资源,建立并维护稳定、可靠的保障系统,及时、持续、可靠地提供装备所需的一系列管理和技术活动。信息化装备保障是高新技术和先进工艺的综合体,涉及众多研究院所和企业,呈现出显著的技术集成性和产业相关性,由此可见,信息化装备的保障是典型的复杂信息系统工程。
信息化装备保障的特点决定了保障工作既需要高强度的技术活动,又要开展具有高度系统性、综合性和复杂性的管理工作,两者紧密结合在一起,不可分割。具体的管理活动包括规划、决策、组织、领导、控制、考核评估等活动。为做好装备保障管理工作,需创新保障理念,根据“实战化”的保障要求,大力开展装备综合保障体系理论研究,从“被动式数量保障”向“主动式精确保障”转变,将传统售后服务向全寿期、预防性、精确化的综合保障模式转变,从保障装备完好性向提升作战效能型转变,最终实现复杂信息装备全寿期全要素的一体化保障。
图1 保障体系示意图
图2 一体化保障体系效果图
可以通过“买服务买保障”的全寿命周期全要素保证机制,由工业部门主动策划,提供系统性针对性培训、技术支援保障、巡检巡修等全方位全要素保障服务,最终实现建立健全部队保障体系、降低保障费用,持续提升保障效能和作战能力。同时,促进工业部门由装备供应商向装备和服务供应商转变,打造技术服务新经济增长极,创造良好经济效益。
复杂信息装备全寿命保障,需军地双方多次研究对接、细化推演各项保障工作流程与突发情况应急处理方案,明确军地责权,确认保障工作责任主体,充分发挥工业部门技术优势,并通过数据分析、资料更新、定制培训等保障内容,持续提升军方保障能力,如图3所示。
在修理保障方面,除部队主要承担日常检修、维护保养、技术准备、寿命件更换以及现有能力范围内的性能检测、大项周期性维护工作外,任务系统大修、重大技术问题处理、巡检巡修、疑难故障排除、LRU 现场维修、软件升级等其他修理保障工作均由工业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在维修器材保障方面,工业部门负责现场保障设备、维修器材、备品备件的筹措和配置。在技术资料改进和培训方面,工业部门负责持续修订或补充任务系统使用、维修、修理所需各类技术资料,定期开展理论、实操、深度维修培训工作,并结合保障工作对部队机务人员进行带教。在信息收集和反馈方面,工业部门负责构建相应的数据收集、整理、分析、存储和发布机制,实现规范化的信息反馈和质量闭环管理。
图3 军地权责分工示意图
图4 预付经费、全保障要素示意图
以合同约束为基础,通过与军方签订全寿命周期保障合同,实现军方预付经费的保障模式,由工业部门实施包含技术支援保障、备品备件保障、维修维护保障、软件维护保障、技术通报落实、装备巡检巡修、仪器设备保障、技术培训保障、资料支持保障、信息资源共享等全要素保障项目。
为降低军方保障经费投入,解决军方部分备件积压导致经费浪费的实际问题,由工业部门负责航材备件筹措和管理,实现军方备件保障零库存。工业部门可综合考虑备件配置层级、价格、故障件修复等因素,采用多层级备件优化方法测算备件需求,根据装备装机数量、年飞行小时、机群数量、平均故障间隔期、平均修理时间确定备件采购数量,并根据实际消耗情况,动态调节库存实物总量,盘活库存资源,降低库存成本,提高航材保障经济效益。如图4 所示。
对于复杂信息装备全寿期全要素一体化保障体系,在价格测算方面,不同于以往保障项目事后审价的模式,率先开展军方机关和工业部门事前议价,需经过多方面因素综合论证,最终议定保障价格,如图5 所示。在保障过程中,根据考评指标,对一体化保障工作进行阶段性考核考评,形成考评意见,军方根据考评意见进行相关费用拨付,并对后续工作开展提出要求或意见。一体化保障以军方需求为主导,以合同标的为约束,以指标考核为手段,以战斗力提升为目标。通过对合同标的及考核指标的严格落实,提高了保障工作响应和处理效率,促进工业部门内生动力的形成和部队战斗力的持续提升。
图5 定价模式示意图
军地双方共建一体化保障组织机构,建立健全组织机构,梳理工作流程,军地责权清晰。一体化保障以军方需求为主导,以合同标的为约束,以指标考核为手段,针对保障过程中可靠性达不到设计指标要求的设备,降低其年度保障经费并要求改进设计,解决传统保障模式中故障率高的设备其备件采购量大维修经费高的问题。通过对合同标的及考核指标的严格落实,提高保障工作响应速度和处理效率,促进工业部门针对装备质量改进与可靠性提升内生动力的形成。
复杂信息装备全寿期全要素一体化保障,以合同制全寿命周期内“购买服务”的保障模式为基础,确立总体保障目标,优化工作流程、提供全要素保障服务、保证任务系统完好率,持续提升战斗力,提升军事与经济效益,做到军地双方优势互补与资源共享,保证部队“能打仗、打胜仗”的实战化需求,实现一体化保障与军地“共赢”。
工业部门实施包含技术支援保障、备品备件保障、维修维护保障、软件维护保障、技术通报落实、装备巡检巡修、仪器设备保障、技术培训保障、资料支持保障、信息资源共享等全要素保障项目,通过对各项工作的开展落实,实现了装备全寿命周期全保障要素的落地。服务保障规范化、可视化、多样化和实时化,保障能力、保障效率、保障响应速度可得到全面提高,最终实现快速精确的一体化保障。
复杂信息装备全寿期全要素一体化保障在提高保障能力的同时,可显著降低保障成本,其原因主要有:第一,部队不需要投入大量经费采购航材备件,工业部门根据近年来对装备保障规律的摸索和设备可靠性设计,优化备件储备构成,提高备件储备的准确性,有效避免库存积压,备件储备结构日趋合理,既能满足部队备件保障需求,又能提高库存利用率,降低保障成本;第二,根据一体化保障评估指标体系中的考核要求,促使工业部门主动作为,提高产品的可靠性,降低故障率、提升保障效率;第三,随着基地化伴随保障的推行以及现场维修、检测设备的配备,现场修理能力得到提高,缩短了维修周期。
工业部门在装备保障领域经济效益大幅提升,将形成新业态、新经济增长点,同时军方保障费用大幅减少,为推动产业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实现了军事效益和经济效益双提升。
针对复杂信息装备特点和保障工作实际要求,全寿期全保障要素的合同制复杂信息装备一体化保障模式将成为信息化战争条件下保障的发展趋势,通过一体化保障合同的签订,进行合同化管理,将有力推动装备保障理念的转型,从装备完好性保障向作战效能型转变、从部队自主保障向一体化保障转变、从传统售后服务保障向全寿命周期全保障要素保障转变,从而建立起以合作、合约和合同方式换服务、换效益、换装备完好率的一体化保障新模式。
复杂信息装备全寿期全要素一体化保障体系的建立,可进一步保证装备的任务成功率和装备完好率,逐步提高现场及军队人员使用维护能力,实现航材备件快速修复水平,提升产品和维修性可靠性,缩短软件更改验证和技术通报落实周期,全面提高军队战斗力层次。为一体化的装备售后服务保障,探索一条新道路、建立一套新机制、取得一批新成果,从而完成从无到有、从有到精的巨大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