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东辉,王巍,邓小东,李琼,赵茂绩,易军
(1.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动物遗传育种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四川 成都 610066;2.四川省旺苍县畜牧和动物疫病预防控制站,四川 旺苍 628200)
蜀宣花牛是四川省培育出的我国南方第一个乳肉兼用型牛新品种,能有效适应我国南方高温高湿和低温高湿的自然气候及农区较粗放的饲养管理条件。作为肉用、奶用或改良用种公牛,已推广应用到河北、山东、贵州、云南、西藏、重庆、福建、上海等12 个省市,覆盖省内21 个市(州)。旺苍县自引进蜀宣花牛以来,因该牛种生长发育快、肉用性能佳、抗逆性强、耐粗饲、适应范围广等特点,受到广大养殖场(户)的喜爱。
旺苍县隶属四川省广元市,地处四川盆地北缘,全县天然草地72.76 平方千米,人工草地52.37平方千米,饲草资源丰富,特别适宜草食家畜发展。据统计,2020年全县牛存栏量为3.56万头,出栏量为2.3 万头,出栏率64.6%,牛肉产量3 522.45 吨,占肉类总产量的比重为19.02%。全县累计建成适度规模养牛场(户)35 个,其中100头及以上的规模养殖场8 个,20~100 头规模养殖场(户)136 个,适度规模养牛场(户)规模养殖比重达28.6%。建成省级肉牛标准化示范场(小区)1 个,市级标准化示范场(小区)46 个,县级标准化示范场(小区)121个。
2.1 应用情况 近5年来,旺苍县先后通过四川省科技计划科技扶贫(产业类)“四川省贫困地区健康养殖技术研究集成与示范”(2016NFP0085)、“秦巴山区(旺苍县)优质肉牛高效养殖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示范基地)”(2019ZHFP0278)、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蜀宣花牛新品种及配套技术在旺苍县的推广应用”(2018NZZJ031)等项目。共引进蜀宣花牛121头,养殖业主自主引进858头,共计979头,但良种覆盖率仍偏低,仅为2.75%。截止2020 年底,蜀宣花牛总存栏量为746 头,出栏432 头,出栏率57.9%,出栏平均活重490 kg。现存栏能繁母牛221头,本交种公牛37头。蜀宣花牛已覆盖旺苍县的双汇镇、普济镇、高阳镇、尚武镇等18个乡镇的95个村。
2.2 经济效益 旺苍县养牛的饲养方式主要为舍饲、半舍饲及放牧。养殖户通过引进蜀宣花牛改良本地黄牛,改变了本地黄牛养殖周期长、出肉率低等问题,提高了经济效益。通过蜀宣花牛的养殖,可有效吸纳山区剩余劳动力,养殖1头蜀宣花牛及其改良牛年毛收益可达3 000 元,较养殖本地黄牛效益提升近50%,成为了山区助农增收及脱贫攻坚的重要渠道。在冻精改良方面,该地区仅引进了少量的西门塔尔及弗莱维赫牛的冻精,预计下一步将引进蜀宣花牛冻精扩大良种牛的改良覆盖面积。
2.3 社会生态效益 蜀宣花牛及改良牛的养殖,充分利用了旺苍县高山地区土地承载能力强、草坡林地多、玉米种植面大等天然生态环境优势,利于旺苍县加快畜产品结构优化调整,促进产业转型升级。通过蜀宣花牛养殖配套技术的推广及科技示范户的建立,可有效转变地区养殖场(户)的传统养殖观念,提高畜牧兽医从业者现代化养牛技术。
养牛可利用秸秆等农业副产物,既能降低秸秆燃烧对环境的危害,同时又可解决秋冬季节畜牧养殖草料不足的问题,降低养殖成本。通过实施种养结合,避免了过度放牧对天然草地的破坏,又可促进畜禽粪肥资源化利用,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及构建循环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旺苍县处于革命老区、大巴山区,闭塞的环境造成了肉牛传统的饲养方式,其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3.1 良种化程度低,生产水平低 蜀宣花牛及其杂交牛牛群覆盖面不足3%,出栏胴体重153.15千克,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0%。
3.2 生产方式落后,标准化程度低 肉牛生产以分散农户小规模饲养为主,且设施设备配备不足,标准化养殖水平远落后于其他畜禽。
3.3 牛科技投入不足,科学养殖程度低 现有研发、集成技术和成果推广不到位,产业技术推广和服务体系不健全,随意性饲养普遍存在。
目前,虽然蜀宣花牛在旺苍县有一定推广,但通过传统直配开展改良进程缓慢,建议继续加大引进蜀宣花牛的同时,适时引入蜀宣花牛冻精并普及肉牛冷配技术。另外,建议加深新技术、新成果的本地化应用,加大推广现代肉牛养殖培训,加快适度规模的标准化养殖示范建设,共同推动旺苍县牛业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