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冬平
(吉林医药学院附属医院,吉林 吉林 132001)
心肺复苏(CPR)是抢救心脏、呼吸骤停的急救护理技术,心肺复苏的成功,不仅与医生技术息息相关,也离不开始终贯穿的护理操作技术[1-2]。科学、合理的优质急诊护理措施,不仅可提升护理质量,还能够为CPR成功提供保障,缩短各项操作时间,挽救患者生命。随着护理服务的发展,多种护理模式被临床使用,但具体效果仍需探究[3-4]。综合护理是新型护理模式,将其应用在急诊护理中,通过整合护理资源,优化护理流程,为患者提供多方位护理服务,可显著缩短各项抢救时间,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改善预后。本次研究中,给予观察组急诊综合护理,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随机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11月 收治的70例心肺复苏患者,将数据放入Excel表中均分为两组(n=35),分别命名为观察组、对照组。观察组男20例,女15例,年龄19-60岁,平均(40.26±3.61)岁;对照组男18例,女17例,年龄19-59岁,平均(40.22±3.17)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意义(P>0.05)。
纳入标准:家属均自愿参与,且知情同意;配合度较好;临床资料完善。排除标准:中途退出者;具有精神疾病史、认知功能障碍;临床资料缺失;无法配合本研究者。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做好疾病相关知识讲解,遵医嘱实施各项操作,给予常规急诊护理等。
观察组:实施急诊综合护理,具体为:(1)呼吸道急救护理:保持平卧位,如出现舌后坠,立即使用口咽通气管畅通气道,避免出现窒息。如有抽搐,放置开口器,避免造成舌部咬伤,密切观察各项生命体征。(2)建立静脉通道:急救同时,立即建立静脉通道,注意穿刺部位是否出现红肿以及渗血等情况,及时处理,选取合适敷料敷贴穿刺部位,避免出现渗液,输液期间注意观察监测指标波动情况以及患者表现,及时做好并发症处理工作。(3)对症护理:做好内科系统以及神经系统疾病对症,调整舒适体位,根据病情,定时翻身以及叩背、吸痰等,确保呼吸道畅通。(4)健康教育:积极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讲解各项治疗以及护理操作流程,采用举例、暗示等方式,缓解其心理压力,消除负性情绪,提升舒适度,建立良好护患关系,促使家属及患者能够自己主动配合各项治疗以及护理工作。
记录抢救时间,包含:实施气管插管时间、实施除颤时间、CPR时间、静脉输液时间,进行对比。
记录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含:喉痉挛、反流误吸、胃胀、牙外伤实施对比。
观察组实施除颤、气管插管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实施CPR、静脉输液时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抢救时间比较(±s)
表1 两组抢救时间比较(±s)
在对不同反应发生率统计后发现,观察组总体发生情况较低(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n(%)]
心脏复苏的关键环节之一,即为通气管理,急救气管插管难度较大,如出现反复失败,不仅会延误抢救时机,还可引发医疗纠纷,喉罩具有安全、操作简单等优点,应用范围更广,但护理人员的操作技术,仍是确保心脏复苏的关键[5-6]。随着对急救护理以及心脏复苏探究的渗入,发现两者可相互影响,优质合理的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心脏复苏率,为早期建立有效通气提供支持。赵娟等[7]报道显示,回顾性分析急诊科就诊的SCD患者205例,均实施CPR,CPR成功57例,CPR成功率为27.80%;5例患者存活出院,存活出院率为2.44%,CPR成功者昏倒至CPR开始时间、昏倒至第1次电除颤时间、昏倒至人工气道建立时间均短于CPR失败者(P<0.05),提示抢救成功率较低,但缩短患者昏倒至实施急救时间有助于提高CPR成功率,由此可见,抢救时间的缩短对CPR成功率有直接影响。
综合护理是新型护理模式,通过全面评估患者机体状况,根据临床实际以及既往经验,制定全方位护理措施,强调医护人员之间的配合,分工明确,优化急诊护理流程,进而显著缩短急救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8-9]。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除颤、气管插管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证实急救综合护理效果较好。分析其原因,可能与早期做好呼吸道护理,确保呼吸道畅通,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对应干预措施,有效避免窒息、舌部咬伤等情况发生,及时建立静脉通道,做好穿刺部位护理工作,避免红肿、渗液等情况发生,预见性给予不良反应处理,进而有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此外,强化患者及其家属健康讲解,提升其认知度,取得信任,通过举例说明等方式,消除负性情绪,缓解心理压力,促使患者及家属能够积极主动配合各项治疗以及护理工作,为治疗效果提供保障,改善预后[10]。
综上所述,心肺复苏应用急诊护理干预的临床价值显著,可缩短抢救时间,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