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小刚
摘要:本文结合池州地区油茶发展现状,以油茶低产林的成因为切入点,叙述了低产林判断方法,并从品种改良更新、水肥改善、林分调整、科学经营等方面提出低产油茶林改造技术,以期提高油茶产量。
关键字:油茶;低产林;池州市;改造
油茶树属常绿小乔木,属山茶科油茶属常绿小乔木,是我国特有的木本油料树种。油茶树可谓全身都是宝,茶油营养丰富,既是优质的食用植物油,又可作为润滑油、防锈油等工业用油;茶饼可作肥料和农药,防治病虫害;果皮可用于提制榜胶。油茶树喜光喜热喜湿,土壤pH值5.0~6.5,适宜于种植在坡度25°以下的坡地、红壤丘陵地区,在我国南方亚热带地区多有分部,特别是湖南、安徽、浙江、江西、河南等省区。近年来,大力发展油茶产业已成为我国保障粮油安全的战略决策,同时也是农民增收创收的重要途径。然而在油茶的种植管理过程中,由于立地贫瘠、品种混杂、管理粗放、林分老化、灾害性气候等原因,低产林越来越多。基于此,针对油茶低产林改造技术要点及抚育管理技术进行探讨。
池州市油茶人工栽培历史悠久,特别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后期大力发展油茶产业,东至县金寺山林场、龙泉镇等地都有大面积的人工油茶林;贵池区牌楼、里山、牛头山等乡镇也栽培大面积成片油茶林,且大多数属本土油茶,部分油茶林由于品种不佳,效益不高,年产油只有1.5~2.5kg/667m2,被大面积砍伐改栽培国外松、杉木等用材树种。近年来部分林农随着木本油料潮流重新营造了一批油茶林,但因栽培管理粗放以及自然灾害等原因,优质高产的油茶林面积不增反减。2020年统计全市现有油茶基地0.16万hm2,挂果面积866.67hm2,其中高产林仅266.67hm2,主栽品种为长林系列。主要分布于贵池区、东至县、青阳县,成片种植面积
0.12万hm2、零星种植240hm2。
1 低产低效林表现
低产林分林地立地条件差、水肥不足,油茶品种差,病虫害严重、密度不合理,参差不齐、林相紊乱等;油茶低产林分结果少、出油率低。
2 低产原因
2.1 品种混杂、品质劣,良种比例低
目前池州市大部分油茶低产林是上世纪70年代营造,品种未经优选,生长表现良莠不齐。表现在花期不一致,成熟期不一致,甚至早熟的已经挂果、晚熟的还没开花,导致采摘不便。有些低产林分只开花、不结果;或者结果少而小,出籽出油率低。油茶是一种异花授粉树种,如果长期天然杂交会直接影响其品种变化,发生变异,大多数情况下产量、品质严重下降。
2.2 立地条件不佳
高产油茶对林地立地条件要求较高,首先林地土层需不低于60cm,此外海拔高度、坡向、坡度及坡位也会对油茶生长带来较大影响。大部分低产油茶林地坡度大,土层瘠薄,水肥条件差,生长发育不良,如果对造林地的选择不够科学,且没有做好土壤改良、垦复措施,油茶林分的生长势颓萎,发育不良,连年产量低下。
2.3 苗木质量不佳和造林措施不科学
选择优质苗木决定造林成林质量。一般油茶新造林要求使用一到两年生苗木,地径不小于0.3cm,苗高不小于30cm,选择苗木需要每一株仔细比选,要求植株生长旺盛、无病虫害等影响。经对部分低产低效油茶林林农交流得知,早期油茶造林时,仅局限于植苗造林,忽视苗木检查与选择,不管苗木优劣,只要能存活即栽。甚至有部分林农为降低成本,选择低价劣质苗木造林,导致造林后成活率不高,补植补造多,存活部分生长也很缓慢,树势弱。另外,多数林农在植苗造林时,对苗木搬运及保存措施不到位、种植措施不科学也很大程度上影响造林质量,甚至挖个坑一埋了事,影响苗木长势。根据现场调查,大多数低产低效林栽植密度过大,林分十分拥挤,产量品质表现不佳。
2.4 病害虫害影响
我市大多数低产油茶林有个相似特点,初始造林密度很大,每亩株数在220株以上,高密度造林初衷为了快速成林,但由于后期未及时进行移植疏除,管理不到位。林分内杂草灌木丛生,待结果初期时,植株发育不良特别容易病虫危害。病虫害又导致植株根系吸收功能和叶片光合能力减弱,树势生长不良,从而导致病虫害抵抗能力下降。病害虫害严重会导致整体油茶林分树势差,直接影响油茶果的产量、质量。油茶主要病害有软腐病、根腐病、炭疽病,油茶易受两种虫害,鳞翅目、鞘翅目,如黑跗眼天牛,茶天牛、毒蛾、大灰象甲、尺蝼等。油茶病虫害多出现于密度过大、通风不良、光照通风不良的林分中,如防治不及时或防治方法不科学,会严重影响油茶产量。
2.5 经营管理粗放
山区林农对油茶经济林缺乏科学认识,没有受过专业技术指导,资金、劳力投入普遍不足,多数林农仅仅是一栽了之,只收果、不管理,长期的粗放经营管理模式直接导致油茶林出现灌草丛生影响油茶生长发育;油茶树植株高低不一、疏密不均、郁闭度大、通风光照效果不佳、林相结构不合理的现象。油茶容易开花结果,但是想要获得优质高产就必须加强经营管理,满足水肥要求,改善光照和通风条件,合理修剪,及时防治病虫害。
3 改造对策
油茶低产低效林的改造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改造修复是一个长期过程。改造时需要结合林分实际情况,认真研究低产林分的形成原因,划分地产等级,分门别类,制定合适的低产林改造技术,逐步实施改造措施,根据效果及时调整不同措施才能达到改造效果,最终改善油茶低产林林分质量,提高产量和品质。
3.1 品种改良更新
要想提高油茶产量和品质,必须选择优良的品种,对低产老化的油茶林要进行更新换代,可以选择补植替换、嫁接、截干等方法。对于生长差、品种低劣的油茶林,优先选择补植替换方法。首先要选择品质优良的无性系品种,要求一个林分内花期和结果期相同,确保单个群体稳定。目前,池州市种植较多的无性系油茶品种以长林系列为主,如长林4号、18号、27号、40号、53号等,以上品种在东至县东流镇等地栽植逾千亩,造林密度100株/667m2,7年龄油茶林平均亩产鲜果500kg。另外,黄山系列的无性系品种综合性状也较好,在池州本地生长表现良好,生长速度快,抗逆性强、产量较高,品质佳。补植替换可选择林下造林逐步更新,也可以选择全面清理更新造林。对于有培育前途的油茶林,可以選择嫁接、截干方法改良品种。
3.2 改良土壤,提高水肥供應
林地垦复是油茶低改收效最为显著的技术措施,通过垦复可以疏松土壤,提高土壤通透性,有利于微生物活动,促进有机质分解,从而改良土壤,增加林地肥力,促进油茶根系扩展,促进油茶树体生长。在油茶树体生长过程中,要确保氮、磷、钾等一些微量元素的有效供应。因此,在油茶低产林改造过程中,需及时进行施肥补充土壤肥力。施肥时应选择以有机肥为主,辅以化学肥料。油茶的施肥时间和种类可根据油茶生长特点而定。施肥的方法可以选择撒施、环状沟施和根外速施3种。施用化肥时要注意施肥位置与树体距离,距幼树距离不宜小于20cm、距离大树不宜小于50cm,撒施均匀,可以多次少量,避免肥料烧伤树体。池州市梅雨季节雨量充沛,但部分年份仍旧遭遇严重干旱,大量油茶林减产甚至枯死,要保证油茶优质高产,必须要建好蓄水池、水管、集水排水沟等灌溉、排水设施。
3.3 科学抚育修剪、改善不利林相
低产油茶林一般林分密度过高,植株相邻距离较小,在水肥充足情况下,容易生长成树体高大,树冠狭长的树形,导致结果不易采收。在移疏补密之外,还需要进行树体修剪,平衡树势,分布均匀枝条,改善树体内部光照通风条件,提高产量。修剪措施的技术要求比较严格,主要要掌握以下几点原则。一是科学控制植株高度,树体过高徒长影响结果、也影响果实采摘;要求分期分批及时对油茶高枝截短修剪,树高尽量控制在2m以内。二是及时修剪下脚枝,靠近地面伸出的枝条光照、通风条件不佳,结果有限,宜全部剪除。三是要及时修剪树体内部的枯死枝条、衰败枝条、徒长或细弱枝条、病虫害枝条、交叉重叠的枝条,确保植株内部通透,树形饱满,逐渐培养出开张形和受光面大的半椭圆形或半球形的树冠。
对林相紊乱的油茶林要及时疏密补稀(补缺),调整林分密度。林内疏密度一般不低于0.6、不高于0.8;要结合林分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林地坡度平缓、立地条件好,可以适当增大密度。调整后的林分产量要有相应的提高;要视坡度、密度、树体高度等确保便于后期抚育抚育管理;要有利于油茶旺盛生长,充分利用光能和地力;在调整密度时,要及时加以施肥、修剪等措施,尽快恢复树势恢复,尽早达到增产效果。
3.4 科学防治病虫害
病虫害防治,预防在前,除治在后,首先要加强各类病虫害预防工作,定期巡查林分内病虫害发生情况,在各类病虫害发病期提前做好防治措施。防治工作要做到发现早、除治快、损失小。最重要是培育强壮树势林分,强化树体抵抗能力。如发生病虫害则以物理技术措施防治为主,生物防治、药物防治技术措施为辅实施防治措施。重点是加强油茶林的日常经营管理,及时整枝修剪,移除病虫害植株,清除病果和染病枝叶,喷施防治药液。
3.5 科学提高经营水平
目前仍有大量林农造林经营观念传统,疏密、修剪措施不到位,多数小面积碎片化低产油茶林连年如此。林业主管部门应该要强化技术服务意识,做好技术保障,及时开展现场教学,建设技术示范推广基地,发挥低改示范效应;政府部门应制定完善有关优惠政策激励林农和油茶相关产业,进一步加强引导企业、专业合作社利用承包、流转形式整合大量小面积油茶林开展规模化低改;开展现场技术培训指导,建设低产林改造示范基地,总结宣传低产低效林改造效益,发动林农改造的积极性,全面提高油茶经营水平。
参考文献
[1] 梁攀,戴潇亚,杨雨婷.油茶林低产原因及改造技术[J].乡村科技,2020(11):2.
[2] 兰冰.油茶低产林改造技术及经济效益分析[J].广东蚕业,2020,54(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