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婷
222300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人民医院肿瘤科,江苏连云港
肺癌是临床常见恶性疾病之一,其中非小细胞肺癌(NSCLC)占80%以上[1]。由于该病早期症状较为隐匿,再加之病情进展速度较快,大部分患者在就诊时已达晚期,治疗难度极高。相关研究指出[2],大部分NSCLC 患者在就诊时,多为Ⅲ期或Ⅳ期,5年生存率<5%。在临床常规治疗中,已普遍错过手术治疗时机,多通过化疗给予姑息治疗。在常用化疗方案中,根据细胞毒性可分为一线和二线。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一线治疗已作为标准化化疗方案广泛推广使用,但二线化疗仍是病情出现进展后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3]。2015年1月-2018年11月收治NSCLC 患者100例,旨在评估联合顺铂二线价值,现报告如下。
2015年1月-2018年11月收治NSCLC 患者100 例,随机分为两组,各50 例。研究组男26 例,女24 例;年龄49~75 岁,平均(61.27±10.34)岁;Ⅲb期32 例,Ⅳ期18 例。对照组男27 例,女23 例;年龄51~76 岁,平均(62.01±10.32)岁;Ⅲb期35例,Ⅳ期15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 ①经病理学确诊NSCLC,均为Ⅲb、Ⅳ期[4];②体力状况良好,预计生存期3 个月以上;③具备化疗指征;④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⑤本研究经伦理委员会批准。
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恶性肿瘤或存在脑转移;②严重认知功能障碍或精神异常;③哺乳或妊娠期妇女;④合并肝肾功能异常;⑤已知药物过敏;⑥无法配合研究。
方法:①对照组给予多西他赛,每平方米体表面积75 mg,静脉滴注。②研究组在多西他赛基础上联合使用顺铂注射液,每平方米体表面积75 mg,分3 d进行静脉滴注。3周为1个疗程,两组均持续治疗2个疗程。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肿瘤控制情况、远期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远期疗效包括随访两年的总生存期(OS)、中位生存时间(MST)、肿瘤进展时间(TPP)及1年生存率[5];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肝功能异常、肾功能异常、血小板减少、血红蛋白减少、白细胞减少及脱发等。
疗效判定标准:根据CT检查结果变化评定肿瘤缓解率,分为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稳定、进展四个等级[6]。①完全缓解(CR):病灶完全消失;②部分缓解(PR):治疗后病灶缩小30%以上;③稳定(SD):病灶缩小不足30%或增大不足20%;④进展(PD):病灶增大至少20%或出现新的病灶。肿瘤缓解率=(CR+PR+SD)/总例数×100%。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9.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肿瘤控制情况比较:研究组肿瘤控制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两组患者远期疗效指标比较:研究组患者OS、MST、TPP、1年生存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对晚期NSCLC 患者而言,已丧失根治机会,只能通过化疗为主的姑息疗法延长生命、提升生存质量。相关研究指出[7-8],部分患者经一线治疗后身体状况较佳,可考虑行二线治疗。目前,二线化疗已成为晚期NSCLC 患者生存延长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常用药物中,多西他赛属于属于二线药物,可促进微管聚集、抑制小管解聚,以及阻断细胞有丝分裂,促使细胞不能分化而发挥抗癌作用。其治疗效果优于紫杉醇等,具有较高应用价值。但是,由于其具有较强血液学毒性,单独使用具有诸多限制[9]。而顺铂则可通过抑制DNA和RNA合成而发挥抗癌作用[10]。药理学研究指出[11-12],上述两种药物无交叉耐药性,联合使用可发挥协同作用。另外,两者联合使用并没有明显增加不良反应发生,具有相当的安全性。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肿瘤控制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研究组肿瘤控制率更好,这可能与联合用药有助于提升近期疗效有关。研究组OS、MST、TPP及1年生存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研究组远期疗效更好,这可能与联合用药后肿瘤控制更到位、病情进展抑制更好等因素相关。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种方案均具有较高用药安全性,不会因为加用药物而加重患者身体负担。
综上所述,联合用药有利于提升晚期NSCLC 患者临床表现及远期生存率,且用药安全性高,对提升患者生存质量具有积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表1 两组患者肿瘤控制情况比较(n)
表2 两组患者远期疗效指标比较(±s,月)
表2 两组患者远期疗效指标比较(±s,月)
组别nOSMSTTPP1年生存率[n(%)]研究组509.35±2.677.68±1.805.26±1.3313(26.0)对照组508.01±3.296.25±2.014.18±1.794(8.0)t/χ22.2363.7473.4244.535 P<0.05<0.05<0.05<0.05
表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比较[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