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新(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广东 湛江 524057)
伴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各大企业之间的竞争愈发激烈。机械设备的大量使用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全面发展,但在使用过程中也会产生相应的问题。若机械设备出现故障,生产停滞,会直接影响企业内部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同时,机械设备损坏或者需要更新换代,会加大企业生产成本,使公司遭受一定经济损失。因此,机械设备的日常保养与维护十分重要。此外,我国工业正在蓬勃发展,机械设备占据我国工业发展的重要部分,其先进程度也能反映出我国工业化水平。因此,提高机械设备使用效率和延长机械设备寿命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
在机械设备运行过程中,生产工艺、工作环境和人为操作等都会对机械设备产生一定影响,导致机械出现磨损、腐蚀等现象,降低机械设备的运行效率,因此,需要对机械设备的管理现状进行全面分析,了解机械设备出现问题的原因,并针对其现状提出解决策略。
为了提高企业内部的经济收益,企业内部工作人员将管理重点往往放在生产工艺和最终销售方面,总体上缺乏对设备管理的全面重视,无法准确地进行设备维护、保养和检修等工作,致使机械设备出现故障的概率有所增加,也降低了机机械生产产品的效率和产品质量[1]。
在配备机械设备管理人员时,上级领导缺乏重视,机械设备人员配置十分不合理,绝大多数企业并没有按照正常的运维规定配制管理人员,致使机械设备在日常维护保养和巡视过程中的专业性有所降低,无法及时发现机械设备存在的问题,更不能减轻风险隐患,设备容易出现突发故障,致使无法保障正常生产。
机械设备管理制度作为整体指导性文件和工作标准,设备管理人员在开展相关工作时必须要遵循管理制度,对机械操作进行规范。但大部分企业并没有设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其无法覆盖全部管理内容,在机械设备出现故障或是突发事件时,管理人员无法按照管理制度进行有效处理,极易产生设备生产事故,影响企业未来发展和经济效益。
为了确保企业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机械设备能够发挥其主要功能,体现其价值,企业必须要依据自身发展实际状况,制定更加完善的管理制度,以此延长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在实际生产过程中,避免机械设备发生故障,减轻运行风险,也能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经济收益。
企业内部各级领导必须要转变传统管理观念,从生产基本问题入手,提高对机械设备管理和维护的重视,将机械设备总体管理内容纳入到日常工作当中。例如,开展规范性管理工作,对设备进行统一命名,建立机械设备过程管理账目,设备管理人员在管理过程中可以依据设备编号以及设备运行参数、类型等对机械进行全面有效的管理。与此同时,企业在机械设备管理中可以引入现代化管理理念,例如KPI指标体系等,通过设备停机次数、故障间隔时间以及相关运营数据分析设备的故障要点以及使用的基本规律,并通过KPI指标体系进行体现,发挥出工作人员的主动性,提高工作人员积极性,也能够强化设备管理工作,提高管理效率,提升企业生产效益[2]。
机械设备的体型有大有小,价值也有高低,但在使用过程中都具备专业性特点,设备管理工作必须要让专业人员负责,因此,企业管理者需要配合管理人员组建出更加有效、专业、高素质的管理团队,为机械设备的管理提供相应保障。与此同时,也需要结合当前社会的发展趋势,运用集成化、现代化的管理方法,让机械设备的更新速度能跟上时代步伐。另外,在管理过程中,企业内部也需要定期开展培训工作,让设备管理人员都能掌握设备更新后的管理方式、要点,实现更加精准化的管理。例如,在管理过程中,可以对设备安装自动化控制系统,通过计算机对设备进行远程和分散管理。为了保障自动化控制系统的顺利应用,企业需要组织内部工作人员进行培训,讲解工作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手法以及故障处理等基本知识,并邀请相关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展示应用流程,提高设备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和基础知识水平,让其能够将实际和理论结合应用。
在管理过程中,绝大多数设备故障问题都是由于设备的管理制度不完善引起的。例如大多数设备故障是由于没有定期添加润滑油或是灰尘积聚过多等引发。因此,为了全面提高日常管理工作效率和质量,企业内部管理人员必须要完善管理制度,制定更加规范的管理标准,明确在日常维护和管理过程中责任制度,实现更加科学化、标准化、精准化的管理[3]。例如,可以以企业内部运行原理、流程作为管理制度确定的基础,制定更加完善的工作守则,要求设备人员能做好参数管理及其他有关机械设备的管理,并需要定期安排人员对其抽样调查,将检查结果纳入员工绩效,以此提高员工在管理过程中的准确性和主动性。
机械设备的维护和保养工作是基础性工作,关系到企业的正常生产运行,因此必须要在维护和保养过程中加强科学化管理,完善保养制度,并通过制度提高机械设备的使用性能和寿命,让机械设备能够在日常的生产经营中发挥出最大作用。
在机械设备的维护和保养中,最为重要的是维护人员的保养意识,提高保养意识,才能总体上提升维护人员的技术水平。首先,在维护和保养前,必须要让员工充分认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和价值,确保维护人员在日常的生产和工作当中都能够端正工作态度,形成良好的设备维护保养意识并养成习惯。其次,在增强员工维护保养意识的过程中,也需要提升员工的环保意识和安全意识。机械设备正常运行对企业而言十分重要,专业人员在进行设备维修时自身的安全更需要得到重视。在企业进行日常设备维护和保养时,一定要确保员工的自身防护措施能够达到相应标准,例如要配备安全鞋、安全帽、特种作业手套以及保护眼镜等,使安全性能够符合国家标准。与此同时,也需要对设备进行安全检查,确保设备能够投入使用。在检修过程中,同样需要确保每一个设备零部件都能安放到指定位置,对设备进行预先处理,防止因设备漏油等出现滑倒和其他紧急事件[4]。除此以外,维护人员也必须要清晰地认识到自身工作的责任以及维护维护的必要性,使设备维护保养关系到企业的未来发展形成更加鲜明的意识。以此为基础,也需要重视维护保养团队的建设工作,以此来全面提高设备维护和保养的质量,在机械设备出现故障时,确保维护队伍能第一时间到达现场进行设备维修工作,减少企业在机械设备方面产生的经济损失。
目前,机械设备的自动化水平和智能化水平越来越高,传统的维护方式和保养手段已经不能符合当前设备管理的基本要求,也不能达到企业实际发展的总体需求。因此,企业必须要重视不断优化和创新设备维护的基本技术和操作方式,确保维护和保养工作能够达到规定效果。在日常维护和保养过程中,企业可以组织维护人员进行定期工作培训,学习基本知识,或者聘请专业人员和资质较高的技术专家到企业进行讲座,以此来提高维护工作人员的基本知识储备量,从而全面提升机械设备的维护水平。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和员工积极性,也可以将员工的培训成绩记录到绩效考核当中,以此促进员工更好的进行学习,也能通过绩效考核对人才进行选拔,让企业拥有更加科学的专业型人才。
机械设备的定期维修和保养直接关系到机械设备的使用状况和企业的工作效益,因此,在进行机械设备保养和维修前,必须要制定并完善机械设备的保养制度,坚持以维修和保养并重,预防为主体的基本原则,对企业内部机械设备进行有效的维修和保养工作。若面对相同类型或操作类似的机械设备,在维修和管理过程中必须要细化其准则,并明确责任,使得在维修和保养时都能够有所依据,确保工作的规范化、精细化。在维修和保养过程中,必须要指派专门的负责人,设立保养机构,对企业内部的机械维修和保养制度进行监督,确保其能严格落实,在机械设备出现故障时都能够及时得到发现和解决,保证机械设备的顺利运行,以此提高企业内部的生产效率,为企业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收益[5]。除此以外,在日常维护和保养过程中,也需要加强检查工作,将问题责任到人,提高员工责任意识。日常检查工作是维修和保养的根本,对企业未来发展有着十分深远的意义。
综上所述,在机械设备运营过程中,企业会面临许多问题,影响因素较多。因此,企业必须要加强日常的维护和保养工作,针对设备的基本状况和企业内部实际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制定出更加严格的管理和保养规章制度,在实践过程中完善制度。对员工进行定期培训,让员工能熟练掌握机械设备维护的基本原则以及其使用规律,对设备进行精准养护,使机械设备发挥出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