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舒心 ,李大松,薛远亮
(1.山东中医药大学2013级本硕连读生,山东 济南 250014;2.山东中医药大学2019级硕士研究生,山东 济南 250014;3.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跟骨骨骺骨软骨病又称为Sever病或Haglund病,多发生于8至14岁青少年,女多于男,表现为足跟后部疼痛,跟骨结节的后部压痛、肿胀,运动后加剧,休息后缓解。刘复奇教授从医30余年,现将其治疗儿童跟骨骨骺炎的经验介绍如下。
现多认为儿童跟骨骨骺炎由以下两个方面造成。一是本病的发病与跟骨骨突骨骺的损伤有关,跟骨骨骺炎多发生于青少年时期,这一时期青少年发育快速,骨骺尚未闭合,跟骨硬度较差,加之青少年运动量大,剧烈活动使肌腱在跟骨附着点因过度牵拉,跟骨骨骺周围软组织受到损伤,重复的外伤引起骨骺缺乏血供,长期刺激造成一种无菌性慢性炎症[1]。部分患者的X线表现也支持这一理论,吸收、碎裂、硬化增加。但是,这些发现也可见于无症状的足部,所以,在临床中,X线可以作为参考和与排除其他疾病而不是作为确诊依据。二是认为足负重时,鞋跟和鞋帮对跟骨后凸起部的过度摩擦,致使骨突受到超负荷的压力或剪力,慢性积累损伤使骨突骨骺产生炎性反应,影响骨骺局部的血液循环,使之缺血缺氧,最终发病[2]。
跟骨骨骺炎属中医“痹证”范畴。《素问·痹论》指出“其风气甚者为行痹;寒气甚者为痛痹;湿气甚者为着痹也”。结合临床观察,刘复奇认为儿童跟骨骨骺炎应属于痛痹范畴。痛痹的致病原因,外因多与跌打损伤、感受风寒湿外邪等,导致导致瘀血寒湿内阻,络脉不通有关。内因则主要与儿童生长发育迅速、正气不足有关。其病机是患儿或因生长发育迅速、脾肾不足,导致足跟部络脉失养,不荣则痛;或因跌打损伤、感受风寒湿外邪,导致瘀血寒湿内阻,络脉不通,不通则痛。
刘复奇重视脾、肾在儿童跟骨骨骺炎治疗中的论治。由于小儿“脾常不足,肾常虚”,儿童生长发育时期,先天之精失充,肾主骨生髓生理功能受到限制,则易发本病;后天由于儿童挑食或嗜食肥甘、冷饮致脾胃受损,水谷精微不得运化,进而导致脏腑经络失养,故足跟部经络不得荣养而发病。①寒凝痹阻证:以外感寒邪为主足跟部疼痛较剧,得温则缓,痛处固定不移。②寒湿痹阻证:足跟部冷痛重着,可见肥胖,脉弦紧,舌淡胖苔白腻。③痰瘀痹阻证:多有外伤史,足跟部疼痛剧烈,活动后出现或加剧,反复日久,脉弦涩。④脾气虚证:多形体消瘦,面色淡白或萎黄,不欲饮食,足跟疼痛隐隐。⑤肾气虚证:可见身材矮小,头发稀疏,脉细弱,足跟部空痛。
治疗当以通络止痛,补脾益肾为主。儿童跟骨骨骺炎是自愈性疾病,在隆突融合后症状会消退,所以治疗的重点是消除或减轻活动疼痛。故局部中药外洗具有较好临床疗效。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摩之浴之”之说,《理瀹骈文》指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黄帝内经》曰:“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邪可随汗解。”目前大多采取针灸、小针刀松解、局部封闭等有创性治疗方案来治疗儿童跟骨骨骺炎。如代朋乙报道采用可吸收线锚定内固定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3],但是有创性操作极其容易带来医源性疼痛。刘复奇教授认为此病好发群体为儿童,有创性操作产生的医源性疼痛可能会给儿童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从而导致患儿接受治疗的依从性差,治疗效果不理想。刘复奇常用熏蒸外洗,可使药力直达病所。
寒凝痹阻证予以温经散寒,通络止痛。常用乌头汤加减,常用药物有威灵仙、草乌、乳香、没药、当归、红花。张锡纯有言:“乳香、没药二药并用,为宣通脏腑,疏通经络之要药,故凡心胃脏腑肢体关节疼痛皆能治之。”
寒湿痹阻证予以温经散寒,祛湿通络。常用附子汤加减,常用药有附子、薏苡仁、白术、苍术、乳香、当归、红花。苍术、白术合用补脾益气、燥湿运脾,乳香、当归、红花可促进毛 细血管与淋巴血管扩张,利于血液循环及淋巴液的回流,可有效缓解疼痛。
痰瘀痹阻证当活血化瘀,化痰通络。常用活血止痛散加减,常用方药为牡丹皮、赤芍、川牛膝、土茯苓、桃仁、红花。桃仁、红花合用活血行瘀,通经止痛。牡丹皮、赤芍合用,活血不动血,祛瘀不伤正。川牛膝、土茯苓等可使局部微循环速度加快,促进吸收组织水肿[4]。
偏于脾气虚当联合小儿推拿推补脾经、揉一窝风、分阴阳、逆运内八卦、推四横纹、推清天河水。或口服方剂参苓白术散加减。常用白术、茯苓、甘草益气补脾,山药、薏仁健脾化湿,砂仁、桔梗理气和胃。熏洗剂多应用生地黄,黄芪气血并补;增加茯苓、泽泻、薏苡仁渗湿健脾。
偏于肾气虚熏洗剂多增加桑寄生、怀牛膝、补骨脂、杜仲补肾健骨。若患儿五迟五软,当以滋补为要,可口服六味地黄丸加减。紫河车、何首乌、龙骨、牡蛎补肾生骨;牛膝、杜仲、桑寄生可强筋壮骨。
郭某,男,12岁,无明显原因左足跟疼痛2周余,未进行治疗。体育课后疼痛加重,拄双拐前来就诊,就诊时患侧足跟不敢触地足尖着地。身材消瘦,平素运动较多,自诉近期无任何外伤史。症见跟骨后侧压痛,足背伸时疼痛加重,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滑。行双侧足跟X线检查示双足跟后侧边缘呈“波浪”状表现,未见其他病理改变。诊断为左侧跟骨骨骺炎。中医诊断为痛痹,脾肾气虚证。内服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药用党参、白术、陈皮、黄芪、柴胡、当归、升麻、甘草。外用活血止痛散加减。药用透骨草30g、川楝子15g、当归15g、姜黄15g、威灵仙15g、怀牛膝15g、羌活15g、白芷15g、苏木15g、五加皮15g、红花15g、土茯苓15g、花椒6g、乳香6g、醋40g。并限制其非必要活动。两周后可独立行走,患侧足跟仍伴有轻微疼痛。4周后复查症状消失,5个月后随访未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