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仲凯,项凤喜,王美花,王寿祥,徐新昌
浅谈雏鸡痘病的发生与防治
徐仲凯1,项凤喜2,王美花2,王寿祥2,徐新昌2
(1.山东省东营市现代畜牧业发展服务中心,山东 东营 257000;2.山东省广饶县畜牧业发展服务中心,山东 广饶)
鸡痘是鸡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其特征是在鸡体无毛或少毛的皮肤上发生痘疹,或在口腔、咽喉部黏膜形成纤维素性假膜[1]。此病在集群式养殖小区、大型养殖场和夏秋蚊虫滋生季节易发生流行,成年鸡症状轻微或不明显,幼雏鸡或易感鸡群感染后病情较重,期间若继发大肠杆菌、葡萄球菌等传染病或卫生条件不良时,可引发大量死亡,造成严重经济损失。
(1)禽痘病毒是以鸟类为宿主的痘病毒的总称。在自然条件下,每一种病毒只对单一宿主有易感性,但通过人工感染也可传染给异种宿主[2],且致病性差异较大,一般症状轻微或不致较大伤害。本病主要发生于鸡和火鸡,其它禽类易感性较低。(2)本病一年四季都能发生,但以夏秋、初冬季节发生最多,病毒广泛存在于病鸡的皮肤表皮和黏膜的病灶中,幼雏通常经破损的皮肤和黏膜感染而发病流行,同时,库蚊、疟蚊、按蚊及双翅目的鸡皮刺螨、蜱、虱等吸血昆虫,特别是蚊虫在传播本病中起到重要的媒介作用。另外,鸡群争斗、啄毛,鸡群拥挤,通风不良,营养缺失及饲养管理条件太差等均可诱发本病的发生与流行。
2020年10月12日,东营市某养殖户饲养的21日龄商品蛋雏鸡,发现个别雏鸡精神沉郁,眼睑肿胀,羞明流泪,采食减少或不食,排灰白色稀便,应用酒石酸泰菌素可溶性粉10 µg/L,兑水混饮,2次/d,连用5 d效果不明显,并蔓延至全群发病,遂来就诊。
病鸡采食减少,生长发育迟缓,体表多个部位如冠、啄角、眼眶周围、趾部散布白色或灰白色粟粒状小结节,重者外观结节呈圆形或不规则形、粗糙、棕红色如绿豆大小,突出于皮肤表面。眼结膜发炎,眼睑微肿胀,眼腔内含粘稠、气泡状液体。病鸡不时扭头在同侧翅根部擦拭,并从一侧或两侧眼、鼻孔中流出水样分泌物,重者眶下窦中蓄满多量炎性渗出物,一侧或双侧眼睑肿胀,黏连闭合,剥开眼睑,可从眼腔中挤出多量微臭粘液与不规则淡黄色、干酪样凝固物质。个别病鸡用爪反复抓挠眼部,眼睑出血。
剖开痘疹,早期切面湿润,流出鲜红血液,晚期剥除痘痂,露出凹陷溃疡面。轻者剥开眼睑见眼结膜充血潮红,眼腔内有多量粘稠分泌物;重者剥除眼睑隔合病灶,露出出血溃疡面。剖开鼻腔、眶下窦可见黏膜肿胀,肥厚,有渗出物滞留微臭,个别病鸡可见腔内、眶下窦、鼻泪管、眼腔内有不规则形、黄白色凝结的干酪样物,眼角膜因炎性浸润呈灰白色。
根据发病情况,病鸡冠、肉髯和其他无毛部位的结痂病灶,以及黏膜部隔合病变,即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则需进行实验室诊断。
5.1 易感鸡接种 取病鸡痘疹或口腔黏膜假膜按1:5比例添加生理盐水制成悬浮液,涂在易感鸡皮肤毛囊上,5~7 d左右即可在羽毛根部出现典型的痘疹症状。
5.2 鸡胚接种 无菌条件下采集皮肤或者黏膜病料按1:5比例添加生理盐水制成悬浮液,接种于9~12日龄SPF鸡胚的绒毛尿囊膜上,5~7 d左右可见痘斑[3],则证明该病为鸡痘。
6.1 隔离消毒 对患病鸡群进行转群隔离,对饲养场所进行彻底清理消毒,病死鸡等污染物要进行深埋或者无害化处理。对饲养用具进行冲洗,并应用聚维酮碘进行喷雾或浸泡消毒。
6.2 疫苗接种 对假定健康鸡群进行紧急免疫接种,应用鸡痘鹌鹑化弱毒疫苗,按3~4倍量兑水进行免疫接种。并于刺种3~4 d后进行观察,可见接种鸡刺种部位出现水泡或者红色痘疹,7~9 d后,接种部位出现麸皮样潜在结痂,表明接种成功,否则需要重新进行免疫。同时,适当降低鸡群密度,在饮水中添加电解多维,以减少鸡群应激,提高鸡群的免疫力。
6.3 治疗 (1)全群治疗:隔离病鸡全群应用中药方剂(金银花、连翘、赤芍、葛根各20 g,甘草、竹叶、蝉脱各15 g,板蓝根、紫草、桔梗各10 g)冷水浸泡煎汁500 ml(每100羽用量),湿拌料投喂,1次/d,连用5 d。同时,饮水中添加电解多维、盐酸多西环素35 mg/L兑水混饮,连用5 d,提高鸡群抗病力,每日应用聚维酮碘消毒液进行带鸡消毒1次,控制继发感染。(2)个别治疗:皮肤型病鸡去除痘痂后,患部涂以红霉素药膏或龙胆紫,1次/d,直至康复。眼型病鸡轻者用雾化器对准鸡头部喷撒抗菌药物(庆大霉素,10 mg/羽),2次/d。重者先将眼部蓄积的干酪样物排出,然后用双氧水冲洗消毒,滴入氯霉素眼药水,2次/d。对双眼睑闭合、不能觅食重症病鸡应用湿拌料饲喂,2次/d。应用中药煎汁滴服5 ml/羽,以促进康复。
7.1 建立安全有效的生物防控体系,提供适宜的生产环境 搞好卫生管理工作,定期清除鸡舍粪污及周围杂草,并保持环境清洁卫生。对禽舍及下水道(排污管道)内污水进行无害化处理或定期加入杀虫剂,减少或根除蚊虫等有害虫体滋生。在禽舍门窗、通风口等安装纱窗门帘,防止蚊虫、野鸟进入,在禽舍内悬挂灭蚊灯、灭蚊器具或采用蚊香驱虫。驱杀蚊虫等传播媒介;实行科学饲养管理,减少不良应激刺激,做好鸡笼的整修,避免损伤皮肤和黏膜,减少鸡体外伤[4]。
7.2 免疫接种 免疫接种是预防痘病发生的最有效手段。一般情况下,雏鸡首免多在3~4周龄进行,二免多在10~12周龄进行,肉食鸡仅免一次。在夏秋蚊虫滋生高发季节时,易感鸡群要及早进行免疫接种,雏鸡首免应提前至10~15日龄,蛋用型及饲养期较长的肉杂鸡、土种鸡等强化免疫则多在7~9周龄进行。选用鸡痘鹌鹑化弱毒苗对健康鸡群进行预防接种[5],首免时1.2~1.5倍量,二免时2倍量。疫苗按使用说明稀释后,用厂家提供的带有凹槽的刺种针蘸取疫苗,在鸡翅内侧“三角区”翼膜刺种。并于刺种后3~4日、7~9日各观察1次,确定刺种免疫效果。接种疫苗时,用手搓开羽毛,避开大的血管。免疫接种时,每刺种100~200只鸡,用消毒过的脱脂棉球擦拭刺种针1次,以去除刺种针上的油脂,确保刺种凹槽能有效吸附稀释液。同时,为确保刺种效果,最好1鸡1蘸。刺种完成后,操作者的手部要严格冲洗消毒,未用完的疫苗、稀释液、疫苗瓶等要进行无害化处理。
7.3 中西医结合可增强治疗效果 由于本病传播迅速,且无特效治疗药物,因此,应及早就诊,并采取相应措施,避免鸡群过渡感染,降低鸡群的发病率,同时,对发病鸡群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加以施治,充分发挥中药的治未病作用,可以缩短治疗周期,增强治疗效果,有效降低死淘率,且利于鸡群的康复。
[1] 王中涛. 鸡痘的防控[J]. 畜牧与饲料科学,2012, 33(5-6): 163.
[2] 张桂芳. 鸡痘的诊断与治疗[J]. 兽医导刊, 2016(10): 153.
[3] 彭羽, 贾惠君, 华莹. 鸡痘诊断及综合防治[J]. 家禽科学, 2008(5): 26-28.
[4] 张世琴. 禽痘防控与蚊虫之关系初探[J]. 河南畜牧兽医, 2020, 41(5): 22-23.
[5] 胡金花, 王泽仁. 鸡痘的危害与防治[J]. 畜牧兽医科学, 2018(7): 148-149.
(2021–02–19)
S858.31
B
1007-1733(2021)05-003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