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敏(山西师范大学 现代文理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0)
创新型人才是社会发展布局及战略落实的根本。创新型人才现实能力不足直接制约着人才队伍能力结构,也会直接影响国防力量、产业结构、经济市场、社会民生等各方面的质量升级,因此应重视并加快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高校是创新型人才的摇篮,而化学实验本身就具备创新性、现实性及工具性的特质,借助化学实验培养学生创新素质是科学有效的可行性培养手段[1]。随着高校化学素质教育、能力教育思维的深入推行,高校化学实验也逐步提升对学生自主参与性、思维创新性的激发和锻炼,但受多重因素制约,现阶段的化学实验创新素质教学仍存在较多问题,需基于素质创新教育思维不断改进和完善化学实验教学方式,构建务实、创新的化学实验场所及教学方案,切实强化学生的化学实验参与及创新意识[2]。
高校化学实验多是计划性的教学方案,其需要进行相匹配的实验准备工作,以确保化学实验顺利地进行。学生在进行化学实验之前需熟知化学实验操作流程、操作要点及相关化学反应原理等,同时还要做好相应的实验安全防护措施,保证化学实验安全、顺畅及准确地进行。化学实验准备环节的质量对化学实验操作及教学成效有着直接的影响效用[3]。诸多高校化学教师通常忽视对实验准备环节任务的布置及自主学习要求,还代替学生完成化学实验准备工作,例如:配制试剂、实验预处理、化学仪器调试等,这样一来,弱化了学生参与化学实验的热情及操作兴趣,致使学生只是一味地重复实验教材中的操作流程,对实验现象、操作过程等缺乏观察分析兴趣。同时,学生对化学实验准备工作的参与不足,也会降低对化学仪器的调试能力,对化学设备功能的认知存在片面性,进而会出现学生对化学知识一知半解的情况,化学实验教学无法实现预期效果。
化学实验是操作性及参与性极强的教学过程,实验本身对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但是受实验设计、实验过程安排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普遍存在学生对化学实验参与情绪不高的现象。例如化学教师通过单一文字性内容传递化学实验教学安排,不仅会诱发学生的盲目、厌烦心理,还会使学生对化学实验方案的内容理解出现偏误,导致学生参与化学实验兴趣不够、操作不准确,必然会对学生参与化学实验的积极性造成干扰及打击。学生参与化学实验的现实操作行为、自主性意识及独立思考艺术,对化学实验原理、现象乃至其现实应用起到重要关联作用,也直接作用于学生化学主观思维能力、创新素质的提升。
化学知识和实验技术处于发展状态,这就需要高校对化学实验课程的设计及设备材料都需要跟随最先进的化学知识及实验技术而调整。但是部分高校化学实验存在内容设置滞后、设计流程滞后等不合理问题,致使化学实验教学成效不能满足当下化学发展需求。部分高校化学实验内容的设计受理论教学知识点影响,偏重于化学实验的演示性、验证性,以形成对化学理论知识的认证及强调。在该过程中,通常会存在化学实验知识要点、技巧等的散点状分布,不利于学生构建连贯性、综合性的化学实验思维,也不利激发和培养学生化学实验技巧及对实践探究的兴趣,促使学生对化学实验产生倦怠心理,抑制其化学实验思维的创新性。
化学实验教学评价活动应是互动的、过程性的,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真实、全面地呈现学生化学实验教学行为全过程。但是诸多高校化学实验评价仍沿用传统对实验报告进行一概性评价的方式,导致学生将化学实验参与重点置于实验报告的研究及制作层面,忽视化学实验教学的本质目的,出现实验操作不积极、实验操作不严谨、实验观察不全面等问题。因此仅通过对化学实验报告的评价,无法对学生化学实验能力进行客观和公正地反映。在该评价体系下,不仅无法完整而深入地凸显出化学实验教学的目的,也无法理想性地锻炼学生的化学实验合作能力、现实操作能力及化学实验思维等[4]。
高校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创新素质教育,需注重学生化学实验的创新自主意识及其主观现实动手意识的激发与培养。化学教师可要求或引导学生自主独立地开展全方位的化学实验准备工作,可布置关联探究性的化学实验问题,在化学实验准备环节启示、指导学生认知尽可能多的化学实验原理、化学文本知识、实验仪器组装操作等各个方面的知识。同时,学生在独立的化学实验准备工作中,还可以对化学实验的整体操作流程、设备准确使用方式、操作注意事项等问题获得更加深刻的理解,助力其在化学实验操作环节顺畅、安全地进行,利于培养其化学实验的自主、严谨精神及激发与提升对实验操作的观察兴趣,进而为其在实验中获取质疑问题的答案、发散性思路夯实基础。
高校化学实验教学中,创新素质教育要尊重学生化学实验个性思维及探索精神,科学激发、正确引导学生的实验积极性,鼓励学生对化学实验实际操作、观察、思考等提出质疑问题或创新性想法,并通过启示性、发散性问题给予学生更宽思维领域的引导。化学教师可提出化学实验探究形式,要求学生以化学实验小组形式对实验操作进行思考、资料查找分析、实验流程及步骤设计、实验现象结果设想等,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参与化学实验、探究化学实验、设计化学实验的兴趣,也能锻炼提升其科研精神、严谨态度及创新创造能力。
高校化学实验教学中,创新素质教育要注重创新性地调整化学实验内容,以此确保学生化学实验操作技术、化学思维认知可与时代需求同步而行。化学实验教学设计需在锻炼学生识记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的基础上,引进渗透创新性实验思维意识,以此提升、塑造学生严谨的化学实验科学思维及创新素质能力。化学教师在设计化学实验内容时,可根据实验目标,引进先进实验思维、化学知识、设备仪器等,创新性地调整部分实验环节或内容,达到增加化学实验设计综合性、发散性的教学目的,并在实验内容设计顺序层面遵循由浅到深、关联渗透的教学原则,提高学生的化学实验设计技能、现实操作技能及创新性思考技能等[5]。
高校化学实验教学中,创新素质教育需要构建多元互动性的实验评价体系,使其客观、完整地反映学生的实验学习状态,从而发挥出教学评价对化学实验创新素质教育的推进及引导效用。多元互动性实验评价体系的构建应将其评价重点置于学生化学实验的自主设计、现实操作、实验质疑等方面。化学教师要给予学生必要的实验操作指导,以确保学生实验的安全性及可实践性,并允许学生在化学实验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非原则性瑕疵,这样当实验现象或结果与学生理想预设出现偏差时,化学教师可借助启示性、激励性的教学评价给予学生质疑思维、探究思维更充分的发散空间,进而更深层次地锻炼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质疑思维、创新探究思维等。
高校化学实验排课虽然较少,但实验内容的涉及方面却很广,而且化学实验的步骤都极为复杂而繁琐,化学实验操作的动态性、发散性、操作过程的精细程度可对学生的化学实验罗辑思维、科研精神、创新素养等进行充分地锻炼和提升。因此,高校要构建务实、创新的化学实验场所及教学方案,注重学生化学实验创新自主意识及主观动手意识的激发与培养,培养学生成长为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