顿仕杰 天津职业大学
青少年阶段是一个人身心发展的关键性时期,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水平不仅关系到其个人的生活学习质量,还关系到整个国家未来人才质量的高低。青少年日常体育训练活动需要在文化课学习时间得到保障的基础上进行,故此,能否在有限的体育训练时间内提升训练的有效程度,是青少年运动员训练效果能否得到提升的重要方面。作为能够在很大成程度上提升青少年身心健康水平的体育训练活动,其实效性的达成情况就成为学界关注和研究的重点问题。
实效性是指人类实践活动所具有的实际作用效果,它具有多样性的特征。体育训练活动实效性是实效性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学校体育工作对学生的实际作用效果。青少年体育训练实效性,指的是学校体育教育工作在培养青少年体育兴趣、传授青少年体育知识和技能、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等方面所具有的实际效果。青少年体育训练活动实效性的评价一般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目标层次,体育训练能否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实现体育素质教育的目标;二是过程层次,体育训练活动实施过程中的师资力量和基建设施是否完善;三是效果层次,青少年是否对体育训练具有兴趣、是否能够掌握体育知识和技能、是否实现了全面素质能力的提升。如果青少年体育训练活动在这三层次上都实现了预期的目标,那么可以说是具有显著的实效性;反之,则不具备实效性,或者是具有一定的实效性。
首先,部分学校执行青少年体育训练相关政策法规的力度不够,往往是流于形式主义,有的体育课还让位于文化课,这就导致了青少年参与体育训练活动的时间过少,进而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这种情况产生的原因主要:一是学校高层管理者对青少年体育训练的不重视和对政策法规的认知不够;二是就目前整个学校教育的现状来看,虽然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绝大多数学校已经注意到学生全面素质能力提升的重要性,但是由于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管理者年度考核的依据是升学率,这就使得学校高层管理者在权衡利益之后对青少年体育训练活动采取消极执行的态度;三是青少年在体育训练活动中往往会发生一些意外伤害事故,这就使得学校方面不愿意加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和增加青少年的体育训练活动时间。这样就使得青少年体育训练活动无法得以正常的展开,训练的实效性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虽然素质教育强调要以“学生为中心”安排教学活动,但体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却始终没有改变,青少年体育训练活动的实效性必须要依靠教师的有效引导和参与才能更好地实现。不过就现阶段青少年体育教学情况来看,体育教师队伍在数量上远远没有达到青少年体育训练教学活动的需求。虽然在岗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学历基本达到了国家的要求,但是由于体育教师数量少,导致了体育教师工作量偏大的现象,他们往往身兼数职,既要管理课间操,又要组织青少年进行体育训练活动,精力的分散使得他们无法制定出更具有针对性的训练计划,这就使得青少年体育训练活动的科学性大打折扣,从而影响到最终训练的实效性。除此之外,体育教师自身的能力素养和责任感也对青少年体育训练的实效性产生影响。一方面,体育教师自身能力素养的高低直接制约着学生习得知识技能水平的高低;另一方面,体育教师责任感的高低也影响着学生学习兴趣、意外伤害处理情况和训练的最终效果。
青少年对体育训练活动的认知水平对活动实效性具有重要的影响。目前,大多数的青少年学生认为学校体育课主要就是以“玩”为主,其功能就是锻炼身体,但是体育教师认为体育训练课程是体育知识技能的传授,两者在对体育训练课程的认识上存在着冲突,如果教师能够正向引导学生改变原有对体育训练的认知,将其视为增长知识和提升技能的课程,那么体育训练活动的实效性就会提升。反之,则会无法实现体育训练活动的实效性。青少年的生活方式是他们对体育训练活动认知产生偏差的主要诱因。一方面,目前我国大多数地区“小升初”还是以考试为主,学校教育也主要是披着素质教育外衣的应试教育,这就使得青少年学生在日常课程完成后,还需要参加各种学习班、兴趣班,很多学校为提高升学率也在一定程度上占本就不多的体育训练活动时间,在这种环境氛围中,青少年学生对体育训练活动的认知偏差是很难转变的,另一方面,现在的青少年较多的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里大多数有自己的私人空间,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他们的注意力被网络小说、小视频、网络电视节目等吸引而浪费了大量的闲暇时间,并且相对优越的环境也使得他们心理承受能力和意志力越来越薄弱,对于需要耗费时间和体力的体育训练活动,他们往往心存抗拒,这也使得他们对体育训练活动的认知偏差很难扭转。
首先,学校需要加强青少年体育训练活动过程中安全风险的管理,要注重体育训练活动的安全教育和防范工作,严格执行体育教师岗位责任制,通过岗位培训、交流活动等加强体育教师的风险认知能力,同时通过资金的投入加强学校基础体育设施的建设,防患于未然。其次,上级主管部门在对学校管理层进行考核时,需要将学生体育发展水平作为一项重要的依据,严格落实校长责任制,将考核的结果与校长的利益相关联。最后,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高层领导需要合理统筹本地区、本学校的体育教师人才数量,加大体育教师的招聘力度和待遇条件,逐步改善体育教师数量不足、教学精力较为分散的现状,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完善体育教师的考核评价体系,使他们能够更深入地体会自身职业的重要性和价值,从而在教学中更为积极地投入,以此来增强青少年体育训练活动的实效性。
首先,现代体育训练理论认为,每个人的身体都具备潜能,体育训练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开发出人体的潜能,从而促进身体素质的全面提升。所以说,青少年体育训练活动的负荷量需要稍高于他们现有体能水平,以便激发出他们身体的潜能,实现提升身体素质的训练目的。但是,人体的承受力是有限度的,尤其是对处于身心发展由不成熟期向成熟期转变过程中的青少年而言,盲目超负荷的体能训练往往会使他们的身体处于极度疲累的状态之中,甚至会造成永久性的损伤。故此,在青少年体育训练活动中要坚持适度原则,负荷量既要稍高于他们原有的体能水平,又要有利于他们身体疲劳的尽快恢复。其次,体育教师需要明确青少年体育训练活动的目的,并且制定科学有效的训练计划,能够根据体育训练活动中的实际情况,创新训练方式方法,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训练的兴趣,要始终牢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最后,教师在体育训练活动的安排上还需要从青少年学生的实际出发,考虑到文化课对他们的重要性,根据学校体育教育教学目标,合理安排训练的时间,加强训练活动的针对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有助于训练时效性的提升。
一方面,体育教师与青少年学生之间只有相互沟通、相互信任,才能够形成训练活动的合力。体育教师要注重自身职业素养能力的提升,在日常体育训练活动中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和榜样力量感染青少年学生,使他们勇于拼搏,不断增强自身的意志品质。体育教师要让自己成为青少年学生体育训练过程中的精神保障,实现训练实效性的提升。另一方面,体育教师要致力于转变青少年学生对体育训练活动的认知偏差,提升他们参与体育训练活动的内驱力。针对多数青少年学生对于体育训练活动就是“玩”的错误认知,体育教师需要通过教学活动安排和思想引导,使他们了解到体育训练活动并非是简单的玩乐,而是需要通过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掌握实现身心素质能力的全面发展。针对部分青少年学生对体育训练活动心存畏惧、不愿参加的现象,体育教师应该积极引导他们树立起“体育生活化”的理念,不要仅仅盯住主科成绩,还要注重自身的全面发展,为将来打下坚实的身心健康基础;引导他们将体育训练活动贯穿于生活的各个层面,如步行、慢跑、骑行、参加体育旅游活动等。只要师生在体育训练活动上的思想观念实现统一,学生对体育训练活动不再觉得无所谓或是心存畏惧,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训练活动的实效性。
青少年体育训练活动主要是为了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以便使他们更好地融入学习生活当中去。当下学校体育训练活动发展面临着良好的发展契机,应当从加强风险管理,加大师资力量资金投入,坚持适度原则,加强训练的科学性和针对性,统一师生思想,强化“体育生活化”的理念等方面入手,切实提升青少年体育训练活动的实效性,培养出更多适合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