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运动损伤的心理特征及康复措施探究

2021-01-09 00:36兰州现代职业学院
体育风尚 2021年2期
关键词:消极情绪消极康复训练

兰州现代职业学院

在增强学生身体素质的教学途径中,运动锻炼是最直接、最有效,也是目前我国各大学校主要开展的教学措施。但运动一般会有损伤,学校学生在运动中出现损伤的情况较高,学生出现运动损伤后会带来行动不便等身体反应,这些身体反应也会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一定的伤害,诸如学生的情绪波动、产生消极心理等。即使学生身体康复后,也会存在一定的运动障碍。为了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加强身体健康,锻炼学生体魄,并恢复健康良好的心理状态,本文将从学生运动损伤后的心理反应特征出发,对如何帮助学生进行心理康复以及走出运动损伤的困境进行深入分析。

一、学生运动损伤后的心理反应

在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时,运动损伤对学生造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身体影响和心理影响两个方面。从身体影响上来讲,主要是学生会存在长时间的行动不便或身体疼痛。心理影响则主要是指学生情绪上的波动以及身体恢复健康后的应激障碍和运动障碍。如果教师不能合理解决学生出现的心理反应,将会导致学生沉浸在消极情绪中难以自拔,甚至影响学生正常的学习和交流,对学生的正常生活、人际交往、学习都带来了较大的不良影响。因此,本文意在通过分析学生运动损伤后的心理反应的相关特征,并总结学生产生这些心理反应的原因,对如何消除这些心理反应进行深入探讨,帮助学生尽快恢复到正常的生活学习当中。

1.运动损伤后学生的情绪波动情况

在运动损伤后,学生的情绪波动较大,会出现长时间的低落情绪,甚至出现焦躁、易怒等不良情绪反应。在运动损伤特别是比赛或日常锻炼造成的损伤中,学生首先会感受到心理上的不自在以及身体上的疼痛。当这种疼痛转化为学生不能自主行动、需要他人帮助时,部分敏感的学生会出现消极情绪、不愿与他人交流的现象。如果学生的身体损伤较为严重,还会导致其焦躁情绪的产生。总体来讲,学生的焦躁情绪发展是渐进的、有变化的,具体分为以下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学生的情绪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分神以及情绪变化大、情绪起伏大等。在一定情况下学生会出现不愿意同外界接触,喜欢宅在屋里的情况。特别是在一些需要长时间卧床的运动损伤中,学生出现情绪低落的情况尤为常见。在第二阶段,学生的沉闷将进一步演化为不同外界进行积极有效的交流,放任自己沉浸在消极情绪中,并且停止正常的社交活动、学习活动等。在这一阶段学生因运动损伤带来的行动不便已经演变为对自身身体的抗拒,对同同学正常交往的抗拒。在第三阶段,也就是最后阶段,学生会由消极的情绪转为焦躁情绪,并进而转换为抑郁的情绪。这种情绪会进一步演变为对学生身体上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学生不愿意吃饭、情绪不高、不喜欢下床走动,甚至不进行必要的康复活动,抗拒同他人的正常交流等,这些消极情绪对身体上的影响会影响学生运动损伤的康复程度,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基于以上三个阶段,教师应当在学生出现第一阶段时及时介入,帮助学生进行心理疏导,解除学生因为运动损伤带来的心理不适感,帮助学生尽快平复自己的消极情绪,端正心理状态,积极配合医生进行康复治疗。如果教师对学生运动损伤后的心理波动,包括消极情绪、抑郁情绪等不进行有效纾解,将会导致学生出现躁郁症、抑郁症等不良心理疾病,严重者甚至会产生轻生的念头,而这两种心理疾病都是由学生第一阶段的情绪消极所导致的,因此,如果教师能够在第一阶段积极介入,将会有效避免抑郁症、躁郁症情况的出现。

2.运动损伤后学生的消极心理

在运动损伤后,学生首先会有情绪波动大、波动异常、出现消极情绪等情况,如果教师在此阶段未能积极介入帮助学生消解不良情绪,这些情绪波动就会转化为学生的消极心理,影响学生的日常工作、生活、学习。作为重要的增强身体素质的方式之一,运动能够为学生带来积极的情绪反应,并分泌多巴胺帮助学生保持健康愉快的情绪,进而促进学生的大脑锻炼。但在运动损伤后,学生将出现一定时间的不能运动,需要卧床休息等禁止活动情况。原本由运动产生的多巴胺消失,进而导致学生出现消极等情绪。此外,如果学生长时间不能运动,也会导致学生出现抗拒运动的消极心理,这种消极心理主要表现在学生在运动损伤后以及康复后的一段时间内喜欢独自行动、不参加集体活动、消极抵抗教师的开导以及布置的任务等,学习成绩也会出现明显的下降,对正常的身体锻炼以及学校组织的体育运动也会出现极大的抗拒情况,会逃避体育运动。消极心理带来的这些表现会进一步加重学生在学习体育锻炼中的负面影响和不良表现,进而导致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下降,无法形成积极良好的社交氛围,无法同同学进行正常社交。根据相关实验调查报告,本文发现大多数运动损伤后的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参加频率和参加次数有明显的下降,甚至对于正常的社交活动也产生了消极抵抗的情绪。这种消极情绪,对于处在身心发育阶段的高职院校学生而言是具有极大影响的,因此,教师应当注意到学生这种消极的心理状态,并进行相应的疏导和缓解。

3.运动损伤后学生的运动障碍

在运动损伤后,高职院校的学生会出现一定时间内的行动不便,不能进行身体锻炼和运动锻炼,但此阶段学生产生的消极心理又无法得到有效地纾解,教师如果不能积极帮助学生消解情绪,学生将会陷入到消极抑郁的情绪中难以自拔,进而对运动产生消极和抵触的情绪,无法建立正常的运动自信心。除此之外,在学生康复的过程中,部分心理承受能力较弱的学生会无法面对自己运动损伤的情况,对于康复工作产生抵抗心理,不进行积极的运动康复,放任自己沉浸在消极情绪中。在相关研究中,本文发现如果是运动损伤较严重,如骨折之类的学生会在康复后的一段时间内依旧产生心理障碍,认为自己还处在骨折当中,运动时小心翼翼,无法积极、正常的投入到运动当中,但是这种小心负面的情绪,往往会导致学生再次产生运动损伤,这样就会不断加深学生对于运动的抵抗情绪和对自己会产生运动损伤的消极心理暗示,久而久之会让学生否认自己的运动能力,否认自己已经康复的事实,拒绝进行运动,无法正常锻炼自己的身体。这样的负面情绪对高职院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存在一定的不利影响,不利于高职院校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二、教师心理辅导对学生心理障碍的重要影响

如上文所述,当发生运动损伤后,高职院校的学生会出现情绪波动大、心理消极、产生负面心理并出现运动障碍等不良心理情况,而心理教师通过对学生消极情绪的疏导会积极有效地帮助学生度过运动损伤后的消极心理情绪阶段,帮助学生积极投入运动康复措施中,并尽快恢复正常的社交能力和学习能力。具体而言,教师的心理干预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有以下影响:

首先,高职院校的心理教师对学生在情绪波动阶段积极进行心理干预,消除学生因运动损伤造成等消极或焦躁的情绪,将极大的改变学生发生抑郁症、躁郁症等心理障碍的情况,帮助学生以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投入到后续的康复活动中,积极配合医生进行康复训练,并尽快适应运动损伤后自己身体出现的不利于行动的问题,令学生能够正视自己的心理问题,避免学生将运动损伤完全归责于自身身体健康因素,避免学生产生逃避体育、逃避运动的情绪。

其次,高职院校的心理教师对学生的情绪干预也能够促进学生正确的面对运动损伤者,正确的面对自己身体出现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康复训练。心理教师针对不同学生而进行的具有针对性的心理康复训练也能够帮助学生消解自己的负面情绪和不良情绪,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为高职院校培养心理素质强、适应能力强的学生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学生运动损伤后心理康复措施分析

在学生运动损伤后,心理教师积极介入对于帮助学生消解负面情绪是十分有必要的。但是这一情绪介入是需要心理教师以一定的耐心和技巧进行的,教师应当针对学生的特定心理情况和身体情况进行心理康复。对于高职院校学生出现运动损伤后的心理康复措施,本文现讨论研究如下。

(1)心理教师应当积极帮助学生的负面情绪、消极心理进行有效的疏导。如上文所述,本文发现在运动损伤后,高职院校的学生会对自身的行动不便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出现情绪波动大、消极心理等,而面对这种影响,心理教师应当积极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学生恢复心理状态。由于产生运动损伤的学生会沉浸在自己的负面情绪当中,无法及时纾解且不能自主缓解这种不良情绪,因此心理教师应当积极介入,不应被动的等待学生寻找帮助。在心理疏导的过程中,本文认为心理教师可以主要通过谈话倾听的方式帮助学生舒缓负面情绪。学生产生的负面情绪主要是由于长时间卧病在床以及运动损伤带来的难以排解的焦躁,消极等心理,在这些心理面前,心理教师应当扮演一个倾听者的角色,询问学生恢复的情况以及在恢复过程中学生的心理变化,并逐步开展帮助学生回忆运动损伤时的情况,总结运动损伤时自己的不足等。积极良好的谈话能够帮助学生树立对运动的自信心,帮助学生尽快地进行后续的康复训练。但是在谈话中教师也应当注意循序渐进,逐步帮助学生恢复对于运动的自信心,不能强迫学生回忆运动损伤时的情况,如果学生出现了较强烈的抵触心理,教师应当改变自己的谈话策略,从主动转为被动倾听,特别是对于心理压力大、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学生,被动倾听的方式要比主动谈话更有利于缓解这些学生心中的心理压力、消极负面的情绪。在具体实施中,心理教师可以每周一到三次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并告知学生在出现情绪波动大、消极情绪甚至出现轻生念头时,及时找教师进行帮助。除心理辅导之外,教师也应当通过学生到辅导员或其他同学的反应来调整对学生的谈话策略,并积极跟进学生后续的康复训练和心理缓解。

(2)学生在身体恢复健康后也会出现一定的运动障碍。在此阶段,教师可以采用行动疗法帮助学生逐步树立起对正常运动、正常活动的自信心,消除学生的运动障碍情况。行动疗法是心理教师采用心理疏导和身体锻炼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消除学生运动障碍的重要康复措施之一。这种疗法在实践中主要应对学生对运动抵抗情绪较大、不配合教师进行运动训练、不配合医生进行康复训练或不正常进行学习社交等环节的学生。面对这些学生,教师首先应当以学生的家庭环境、成长环境、学习生活情况以及运动损伤情况为背景,并积极寻求辅导员、同学甚至学生家长的配合。其次,在行动疗法中教师应当先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以谈话倾听等方式指导学生正视自己的情绪问题和运动障碍问题。同上述心理疏导疗法不同,在行动疗法中心理教师应当占据谈话的主导地位,引导学生发现自己不良的情绪问题和运动障碍问题,并指出学生这种问题存在的原因。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表现,心理教师也应当采取不同的谈话措施,诸如针对不配合、沉默的学生心理教师也可以先以沉默的方式为学生创造较为舒适放松的环境,引导学生同教师产生同感。而对于谈话欲望积极,想要积极讨论的学生,心理教师也可以在提问以及互相聊天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正视自己的运动障碍问题。在心理谈话初见成效后,心理教师可以逐步开展对学生的身体训练,包括帮助教师搬运物品、做简单的蹲起运动、散步运动等。在简单的运动或帮助的过程中,心理教师应当注意给学生积极正面的评价,比如鼓励学生进行运动,在运动后表扬学生的运动成果,表扬学生帮助教师搬东西的积极行为等,引导学生重新树立起对于运动、对于社交活动的自信心,帮助学生尽快步入到正常的学习生活当中。在身体锻炼中,心理教师可以同学生一起进行简单的散步,在散步中谈论学生运动损伤后的情绪变化,并帮助学生消解这种情绪变化。散步中不断变化的景色也可以刺激学生的大脑做出反应,是较为良好的行动疗法之一。

(3)在学生出现心理障碍后,教师也应当根据学生的运动损伤情况配合体育教师、医生为学生制定康复训练,同医生进行身体上的康复训练不同,心理教师所制定的康复训练更多的侧重在心理层面。心理教师应当帮助学生进行一定的运动锻炼,避免学生在运动损伤后由于长时间不运动产生无法复原的损害。首先,心理教师应当积极联系医生,询问学生运动损伤的恢复情况,以及医生为学生准备的运动损伤康复训练,并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同医生进行交谈,了解学生在康复训练过程中是否产生消极抵抗、不配合等情绪。其次,心理教师应当同学校体育教师一起针对学生的身体状况制定康复训练,帮助学生逐步恢复正常的运动,帮助学生逐步恢复正常的学习生活。最后,部分学生在运动损伤后对于导致运动损伤的运动会出现一定的抵抗情绪,不愿意再进行此类运动。心理教师应当积极纾解学生的抵触情绪,通过引导学生再次进行该运动、保护学生在运动中的身体情况,引导学生重新面对导致运动损伤的运动等方式来避免学生抵触情绪的产生。通过上述三个步骤的身体康复锻炼,学生能够从身体、心理上恢复到运动损伤前的状态,并积极投入到今后的学习生活当中,对于导致运动损伤的运动也没有较大的抵触情绪,是一种高效且切实可行的康复措施,在高职院校学生运动损伤后得到普遍的使用。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综合能力强的人才过程中,学生发生运动损伤的情况无法避免。但如何帮助学生在运动损伤后积极走出消极负面的情绪,积极投入到正常的工作、学习当中是心理教师应当重点关注的情况。在此,本文从学生运动损伤后出现的消极情绪、情绪波动大、运动障碍等不良情绪等角度出发,对学生如何恢复自己的身体健康,从心理疏导、行动疗法和康复训练三个角度给出了相关意见,为学生尽快恢复、培养综合素质强、身体素质强的学生奠定良好基础。

猜你喜欢
消极情绪消极康复训练
猕猴脊髓损伤康复训练装置的研制
静心
听觉脑干植入儿童康复训练个案研究
测试
气压差减重步行康复训练系统设计
幸福:消极情绪的积极作用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让自己发光
家庭教育:你种的是积极树还是消极树?
孩子的消极情绪需要用心疏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