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东学院朝韩学院 沈筱峂
在我国新时代的发展中,大学生所暴露出的价值观、世界观问题,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某些关于大学生真实事件的报道,也引发了社会的讨论和思考。这要求高校教育者要把当代大学生的德育、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在进行专业知识传授的同时,加强对学生思想政治的正确引导。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所以高校课程中要刻不容缓地加入思政教育,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改变旧的教学模式、教学目标,从方式到内容对课程进行优化,从而帮助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全面提升个人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在高校文科学科中是一门传统而悠久的课程,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等众多专业把其列入专业课程的主干课。现当代文学课程主要介绍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概况,选取各个历史时期的代表作家作品进行分析,了解中国五四文学革命以来各个历史时期的代表作家、代表作品及其特点,以提高学生的汉语水平和阅读现当代文学作品的能力。在课程讲授中,不仅通过经典书籍的阅读提高学生的思想修养、文化素养、美学鉴赏能力,同时也为学校开展更为高效的思想道德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但是就现阶段的教学状况来看,现当代文学课程在授课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其主要体现在教学方法单一和学生阅读量偏少这两方面。首先,教师普遍采取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教师成为课堂的主体,学生成为课堂的客体,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在授课过程中主要进行知识的梳理、文学文本的解读、文学理论总结,课程内容都是在教师的讲授中完成。所以在现当代文学课堂上经常呈现出这样的画面:教师口干舌燥讲授一节课,学生奋笔疾书写完一节课。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其优势在于可以把课程的知识点梳理得细致、完整,有助于学生更全面地把握作家和文本之间的内在联系。但是其缺点也很明显,难以使学生在课堂上和教师形成有效互动,缺少了学生进行思考和提问的环节,学生在被动接受知识的同时缺少了对知识的主动探求。因此,学生在课堂上有溜号、打不起精神、提不起学习的兴趣现象出现。
其次,学生阅读量偏少。在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当代大学生的阅读量呈下降的趋势。多数学生很少阅读,甚至不阅读,这里的阅读指的是阅读现当代课程中的经典作品。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只是听教师对于作品的解读,实际上自身对相关作家、作品都很陌生,即便是《鲁迅全集》《郁达夫文选》等经典作品,也很少有学生能完整地阅读。这就使得课堂教学中,当教师提出相关问题的时候,学生无法对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思考,而教师为了调动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不得不中断之前的讲课思路,带领学生了解作品的相关简介,或者观看相关视频的介绍。那么,在这样的一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是断层的,课堂效果一定会大打折扣。
上述情况会导致现当代文学课程在思政教学中得天独厚的优势无法完全发挥,尤其是一些优秀作家的爱国思想、作品中蕴含的民族精神、历史背景的展示等等,都无法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印象。因此作为教师应该认识到,在现当代文学教学中,应该督促甚至是强制要求学生阅读经典作品,在阅读中形成自身的感受和精神领悟力,能够联系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对文学作品进行自我理解和解读。从而使学生能够自主联系当下的时代背景、社会重大问题,自觉产生爱国思想、民族自豪感,并且具有一定的判断力,不为外界真真假假的消息所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自己的终生导向。同时,教师在课堂上也要逐渐改变传统的教学思路,将学生置于课堂的主体位置,教师要分配好课堂每个环节的时间,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在思考和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进行解惑和答疑,从而将思政思想渗入课堂。
以往的现当代文学课程都是在授课中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思政思想渗透学生的学习,将思政思想隐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德育。现在在课堂思政的引导下,现当代文学课程应该实现课堂思政的显性化教学,更加明确教学目标,采用更直接的授课方式。比如在讲授郁达夫的《沉沦》这一课时,教师首先向学生介绍郁达夫,让学生明确了解虽然郁达夫当时私生活很开放,但是并不影响他的爱国情怀,他在新加坡的时候为我党的地下事业做出了非常卓越的贡献,最后被日本人暗杀。在以往的课堂讲授中,学生总是将关注点放到郁达夫的情史,而忽视了他的爱国精神,那么在思政思想引导的课程中,教师直接向学生点出郁达夫的爱国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在介绍完作者之后,进入文学作品的讲解。《沉沦》的主题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但是教师可以把讲授的重点放在留学生希望祖国强大的呼唤上。当时,正是因为祖国的弱小,才使得留学生没有自信生活在异国他乡,得不到别人的尊重。同时可以把当时留学生的生活和现在留学生的生活做一个对比,说明在新时代祖国的繁荣富强才是远在异国他乡人们最坚实的后盾。在这样一种显性的课程思政教学之后,学生普遍反映不仅能得到文学的审美熏陶,还能更深刻地感受作为新时代国家主人的使命感。
因此,将显性思政和隐性思政有机结合,能够加强文学课的思政力量,同时也使教师在授课中有了更明确的方向和使命感。
在现当代文学课程中进行思政教育,除了需要教师对课程内容深刻理解之外,同时也可以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思政教育。在课堂讲授某位作家和作品时,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教学平台的视频资料,以视频播放的形式直接将所要讲授内容的历史背景呈现给学生。比如,在讲到1942 年《延安文艺座谈会的讲话》的时候,笔者就采取了这种教学方式。从教学平台中选取有关这段时期的纪录片,用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观看,学生可以从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中更直观地了解历史,以及《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所带给中国当代文学的纲领性指引,课堂效果非常好,为接下来的课程做了扎实的铺垫和理论的有效说明。
除了使用多媒体的思政教学手段外,还可以请有经验的专家学者为学生开展相关内容的讲座,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理论水平的提升,从不同层面了解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深层内涵和时代精神。听大师课,领略大师风采,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唤起学生的爱国之情。将课程思政从课堂延伸到生活,使学生从内心深处自觉产生和实践所接受的思政思想。
现当代文学课程虽然是一门理论课为主的专业课,但是在理论授课的同时,也要加强课程实践的部分,使学生能自主学习和理解现当代文学作品的丰富内涵,强化课程思政思想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首先,可以增加课堂的讨论环节。每节课都留一些讨论时间,将学生分成小组,教师针对本节课的内容提出相关问题,学生进行讨论,讨论结束后,选取小组代表总结小组发言的内容。在讨论环节中,教师提出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不能总是以老思想、老观念进行提问,要以创新理论为出发点,联系新时代的时代背景,结合现当代文学课程特点,带动学生自主挖掘文学理论知识以及思政思想。
其次,增加学生试讲环节。试讲时间可以根据课程的具体情况安排,可以一周一次,也可以两周一次。试讲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小组成员之间互相配合,进行有效沟通和分工。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只是起到引导作用,要求学生把课程中的思政思想加入试讲的内容中。学生自觉将思政思想和文学作品融合在一起,切身感受现当代文学对人们精神的鼓舞。
教师的教学能力是由多方面因素构成的,包括课程的教学科研能力、语言的组织能力、与学生沟通互动能力,等等。这些与教师的人文素养、理论素养、专业素养、语言素养等方面密切相关。虽然教师在授课的时候都有自己的想法和安排,但是由于经验的原因仍然存在不足。因此,新时代的大学应该针对教师的综合素养进行相应的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从目前高校教师的年龄分布来看,高校教师队伍出现了新老交替的问题,中青年教师已经成为高校教学的主力。但是中青年教师所成长的时代环境和社会背景又与老教师不同,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中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高度没有达到老教师的高度,需要在老教师的带领下提高思政思想。
同时学校也应该积极鼓励教师的科研和教研发展,为科研提供良好的物质设备、资金保障,真正做到教学和科研一体化。从而发挥思政建设的引领作用,进一步优化教师的教学水平、科研水平以及综合素养。
现当代文学课程的考核方式是以“论文+小答辩”的形式进行。论文要求学生任意选取现当代文学中的作家、作品进行某一角度或者多角度的分析,字数3000 字左右,要求最少有两个注释,五个以上的参考文献,并且要附带查重率,重复率不能超过30%。学生要完成这样的一篇论文,必须大量地阅读和进行资料收集,同时要将教师的授课内容进行系统梳理和思考,才能更明确地提炼论文的主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更明确地意识到现当代文学的独特魅力,实现对思政思想的自我认可。论文写作完成后,要求学生有一个小答辩的环节,在这个环节中学生除了简单陈述自己的选题内容、研究进展等问题之外,教师还会引导学生从思政的角度进行有关陈述,加强思政思想对学生的影响。实际上,当学生完成上述两方面的考核之后,教师可以直接、全面地了解学生对于课程思政思想的接受程度、学习程度以及其中的不足,帮助教师进行反思,完善现当代文学的课堂思政内容,使思政教学更有方向性和指向性。从学生的角度来说,也会使思政思想有理论性的提升,打破一直以来对思政理论枯燥乏味的看法,将思政思想落实到学习和生活中。只争朝夕、不负韶华,为祖国的繁荣强大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我国新时代发展的关键时期,高校教育不仅承担着专业知识对学生的有效输出,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具有正确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高素质人才。将高校的课堂教育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聚焦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培养具有新思维方式的人文人才,努力使课堂的思政建设发挥最大化功能。从现当代文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入手,完善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以及考核模式,努力探索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有效思政途径,真正形成专业知识和思政教学的完美结合。践行和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高校思政课程的要求,“认真思考为什么办思政课、办什么样的思政课和怎样办好思政课这三个基本问题,坚持把思政课建设同国家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培养更多具有家国情怀、创新能力、全球视野和引领时代的一流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