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育雅
[摘 要] “有效争论”是开展课堂教学的一种探究活动,阐述了课堂投票、小组合作式辩论、会议模式等“有效争论”策略在中职心理健康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并通过收集学期内学生参与课堂“有效争论”的频率及质量等级对比数据,纵向追踪课堂教学引入“有效争论”的实践效果。实践表明,课堂教学引入“有效争论”,能够较好地提升学生的参与度,给学生创造更加自由的探讨空间,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关 键 词] 有效争论;心理健康;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51-0096-03
中职心理健康课堂教学的核心是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高效课堂打破了传统课堂中教师的绝对主导地位,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核心理念。为了提高中职学生参与心理健康课堂教学的积极性,结合相应的教学策略,本文对“有效争论”在中职心理健康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进行了实践探索。
一、“有效争论”的概念及其在中职心理健康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一)“有效争论”概念界定
古德和布罗菲(1994)在《透视课堂》(Looking in Classrooms)中对争论的描述为“争论策略意味着,对一个问题引出不同的观点,然后邀请学生通过持续的争论,来解决他们的分歧”。布莱尔和约翰逊(1977)利用基本条件的形式来界定“有效争论”的概念:(1)可接受性,有关的假设是否可以接受。(2)相关性,这些假设是否与结论相关。(3)充分性,是否为结论提供了充分的支持。著名学者肖思汉(2018)在其著作《听说:探索课堂互动的研究谱系》中提出,学生需要对课堂讨论的动向做出关键的贡献,发挥主体性作用,交换不同的意见而最终达成一致。综合以上观点,“有效争论”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探究活动,学生在其中发挥着主体性作用,对知识进行内部构建,交换不同意见,最终形成解决问题的意见和方法。
(二)“有效争论”在中职心理健康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有效争论”是开展课堂教学的一种探究活动,具有培养学生探究技能的重要作用,促进学生对知识进行内部建构,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改变了传统课堂中教师的绝对主导,创造了自由探讨的空间,加强了课堂中的师生交流和生生对话,让学生在学习中具有更大的自主性。
心理健康课堂教学的主题来源于生活,服务于学生,学生的情绪状态影响着课堂的参与度。当面临新的活动或者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时,适时引入“有效争论”策略,学生容易投入热情、享受、兴奋等情绪,更倾向于主动参与活动。活动中,多样化的问题解决途径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辩证的思维方式,促进学生在心理健康课堂中对事物进一步认知和感受,并思考事物之间的联系,学会以动态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不断提升自我效能感。
二、“有效争论”在中职心理健康课堂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有效争论”对知识和技能的实践具有铺垫的作用。学生在面对新知识、新情况时,情绪情感的状态会影响学习动机的波动,影响学生对新活动、新任务的参与度。因此,在课前创造积极的情感基调,为促进课堂教学活动的实现,具体做法如下:
(一)课前积极关系的准备
1.积极师生关系的构建
“有效争论”建立在积极的师生关系基础上,学生只有在信任、平等的关系氛围中,才能够真实地表达内心的想法。所以,积极师生关系的构建可以通过以下手段。
(1)评估是否所有学生都能够得到公平的对待
中职心理健康课程的主题包括自我意识、人际交往、情绪情感、学习策略、职业生涯等,这些主题与学生息息相关。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采用“有效争论”提出问题时,应该充分关注学生的需求和顾虑,确保学生不被嘲笑或者产生负向心理困扰,而且不能侵犯学生隐私。教师课前可与班主任加强沟通,提前获取学生的信息,量化学生的特殊需求。也可通过家長的反馈,了解学生的家庭生活背景与家庭教育方式,提出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有效争论”主题。
(2)对学生的表现及时做出反馈
学生期待自己的表现能够得到老师的关注和反馈,所以老师在语言及非语言方面及时给予反馈有利于积极师生关系的增长。如校园内相遇,简单的问候,表示老师喜欢并接受学生。课堂内对于学生的有效行为给予点头微笑或者肯定的眼神交流,能够鼓励学生巩固积极的行为方式。轻拍学生肩膀、竖起大拇指、与学生击掌等肢体动作,可以展示教师对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2.友好同伴关系的构建
同伴关系在中职学生的人际交往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伴的接纳能够使学生建立和谐安全的心理状态,沉浸在接受、认可、积极的情感基调氛围中,促进心理能量的流动。
心理健康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组建同质群体。同质群体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有共同话题,相互作用比较容易。但是这种相似性又容易使学生形成冲突,彼此之间互不相让,不容易接受对方的观点。
异质群体思维方式不同,看问题角度各异,能够听到不同的意见,提供更多选择的办法。但这种差异性又导致经常讨论无结果、意见过于分散等问题。
基于同质群体与异质群体的优缺点,将两者进行有效融合,可以产生相互作用,有利于友好同伴关系的建立,也有利于问题的解决。例如,在“有效争论”团队的选择过程中,注意同质群体和异质群体的参与比例,可以实现课堂内“有效争论”的参与比例。
(二)课堂实施策略
心理健康课堂中发起“有效争论”,不仅能够激发情境兴趣,而且能使情境兴趣有效维持,促进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向更深入的阶段发展。教学中可以实施以下几种“有效争论”的具体策略。
1.课堂投票
课堂投票是一种帮助激发“有效争论”的简单策略。课堂投票的策略适合心理健康中“两难情境”的分析,两难情境指个体对情境无法做出是非对错的判断,只能对情境进行分析和思考,再做出谨慎的选择。投票不代表对错,只代表各自的选择和观点。学生可以在投票与讨论的过程中,获取事物处理方式的多样性,最终做出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选择。
教师在课前根据教学目标拟定投票主题,课堂开始时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投票,投票不是为了决出胜负,而是为了让学生经过争论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投票结束后,组织学生针对各自立场的观点进行争论。这个争论鼓励学生思考自己的立场,以及立场的优点。随着争论的进行,披露的信息越来越多,思考越来越深入。第一轮争论结束后,教师可再次发起课堂投票,观察学生是否改变想法。
课堂投票可以在多种情境中使用,教学中通过下面的案例描述了如何使用课堂投票。
在国规教材《心理健康》第五单元第18课“父爱母爱亲情进行时”一课中,教师提出议题“生活中父母给出的意见或者建议是否应该全部接受”,要求学生针对议题进行课堂投票。学生投票后,教师请学生针对他们的观点进行解释说明,在听取不同学生的观点之后,全班再次进行投票,教师再次邀请学生解释他们为什么改变或者维持原有的观点。通过投票及争论的过程,学生的立场逐渐明确,价值判断在综合不同信息的基础上更加成熟。
2.小组合作式辩论
在课堂上恰到好处地引导学生展开“有效争论”,有意识地搭建不同的争论平台,透过小组合作式辩论得以在小组内充分合作,集思广益,最后由小组再派代表进行组间争论。
小组合作式辩论具有以下特点:
(1)鼓励学生勇敢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会搜集论据,合理使用逻辑和有说服力的技巧,针对有争议的观点进行有效的辩论,辩论的过程要符合“对事不对人”的辩论伦理,表达观点并提出论据,不对人身做出评价。
(2)教师可以针对问题,采用不同的分组形式,可以是两组或者更多,不同的组别针对某一特定主题,站在不同的角度进行辩论。
(3)每一小组都有机会进行开场辩论,反问对方,并提出反驳。但应注意先认真倾听,等对方解说完毕再提出自己的看法。
小组合作式辩论可以在多种情况下使用,每个小组在辩论后,可以让小组成员对辩论的过程进行自我评估和相互评估。例如,在国规教材《心理健康》第三单元第9课“青春的秘密花园”中,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式辩论对“中职生恋爱的利弊关系”案例描述如何在课堂上使用小组合作式辩论。
教师在课前首先让学生针对“中职阶段恋爱的利弊关系”查找相关资料,丰富论据。教师通过教学助手,提前分组,正方的观点为“中职生恋爱利大于弊”,反方的观点为“中职生恋爱弊大于利”,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意愿加入不同的小组,注意人数相差悬殊时,教师可进行适当调整。
同一小组成员先进行组内合作,表达并汇总论点和论据。课堂中,教师发起“有效争论”,结束后派代表进行组间的辩论。一辩负责阐述观点。二辩和三辩负责自由辩论,回答对方提出的问题并向对方提出问题,四辩进行总结陈词,小组内其他同学也可发表补充意见。
第一轮辩论结束后,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让小组间进行观点互换。该环节让学生转换思维,促进对不同角度观点的理解,有利于深化课堂,培养学生全面、综合的思维方式。
3.会议模式
会议模式的目的是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看待复杂的问题。具体的步骤为,教师提供情境问题,学生根据情境内容,从各自的角色立场出发阐述观点,最后进行总结汇报。该方法利用主题分组,每个小组有不同的任务,同时又能够听取不同小组的意见,节约课堂时间,实现高效课堂。
教学中如下案例描述了如何使用会议模式。
国规教材《心理健康》第二单元第7课“阳光总在风雨后”一课中,教师提前收集学生的挫折经历,并对挫折经历进行归纳分组,制作任务单,每个任务单对应一个挫折情境。
学生随机分组并抽取任务单,小组成员对任务单中的挫折情境展开会议进行争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形成会议记录。小组派代表分享观点,其他小组成员对该组学生提供的解決办法进行评析。评析过后,该组成员综合不同观点进行总结,后形成书面小结进行汇报。
(三)课后学习效果的追踪
“有效争论”是课堂探究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和方法,学生实际的学习及内化效果需要通过多方面进行追踪了解。教师可随机选取两个班级进行实验对比,见图1。针对相同的授课主题,一个班级采用“有效争论”的方法,另一个班级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助手每节课记录学生参与课堂发言的频率,学期末绘制图表进行分析对比。
根据学生学期内参与课堂发言的频率可以发现,采用“有效争论”进行教学的班级,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呈逐渐上升趋势,采用传统教学的班级,学生的参与度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通过追踪发现,在课堂中引入“有效争论”,可以给学生更大的思考空间,激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另外,根据英国伦敦大学乔纳森·阿斯勒关于争论的观点,“有效争论”可通过等级的划分来判别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共包含五个等级:等级一,争论只包含简单的观点。等级二,争论包含观点和相应的论据。等级三,争论包含一系列观点和论据,但没有层次。等级四,争论包含正面观点和反面观点。等级五,能在原有的争论中产生一个能被正反论证的新的争论。
根据有效争论的等级特点,教师课后可以利用信息化平台,重新发布课堂争论主题,让学生重新发起“有效争论”,并对前后“有效争论”等级质量进行对比分析,见图2。
通过前后等级质量对比发现,学生通过不断练习能够提高“有效争论”的内涵,“有效争论”课堂教学的效果不断提升。
三、“有效争论”在中职心理健康课堂实施中的提升
教师在课堂中引用“有效争论”策略时,学生容易受到思维的局限性,无法聚焦主题,存在畏难心理,致使讨论不够热烈、问题不够深入。争论过程中,课堂容易突破预设情况、发生意外的状况等,随之而来的是课堂中,教师对教学的把控能力受到影响。
因此,教师可以利用信息化手段收集一些让学生倍感意外的有趣的课外信息,使学生对课堂中引入的“有效争论”话题产生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并利用课前建立的良好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意愿,克服畏难心理。
教师也可采用回应率更高的方式提问,提高学生的专注力。例如,随机提问的方式可以提高回应率,因为只有所有学生都进行思考,才能使课堂保持一定的热度。
教师要想恰到好处地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展开“有效争论”,就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准确的把握,并进行深层次的分析,才能够有的放矢。因此,教师在教材的处理上,应注意各个主题之间的特异性和关联性,统筹安排,使教学策略更具有操作性。认真研究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围绕任务搭建“有效争论”平台,巧妙地制造“有效争论”话题,进行课内外延伸,丰富“有效争论”的内涵和外延。
综上所述,“有效争论”作为一种积极的课堂实践活动运用于中职心理健康课堂教学中,成功地避开了灌输式教学所带来的枯燥感,提高了课堂的参与度,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参考文献:
[1]蔡珍妮.巧引“有效争论”让阅读策略在思维碰撞中扎根[J].考试周刊,2021(10).
[2]邹桂根.“争论”让学生更主动[J].新课程学习,2010(7).
[3]张雨思.基于科学争论理论的物理教学策略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2.
[4]罗伯特·马扎诺.高度参与的课堂[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9.
[5]麦克·格尔森.从备课开始的50个创意教学法[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7.
◎编辑 薛直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