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支惠 胡青玲
根据职业院校教师必须具备职业性、技术性和师范性以及“双师”的要求,针对职业院校在“双师型”教师队伍数量及内涵提升方面,普遍存在师资结构不合理、合作机制不完善、培养效果不显著等问题,浙江省机电技师学院(以下简称学校)为力求打造出一支素质全面、基础扎实、技能娴熟,能够胜任专业理论教学和实践指导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开始了艰难的探索。学校以问题为导向,问诊把脉、对症下药,不断试验、总结提高,通过校企共建“1+N”教师发展中心共同体,共建企业教师驻校工作站和学校教师驻企工作站,采取多种措施,扎实做好师资校本培训工作的实施途径,终于在原来诸多模式的基础上,创建了一种路径清晰、机制灵活、效果理想、易操作可推广的“一体两站四轮”(体、站、轮的拼音首字母为TZL,故简称“TZL”)的双师培养模式。“一体”即校企共建“1+N”教师发展中心共同体,其中“1”是指校内教师发展中心基础平台,“N”是指结合学校主要开设的专业(群),选择相关企业(行业)分行业类别建设职业类教师专业发展基地,形成一个以校内教师发展中心基础平台为核心、相关企业分类别教师专业发展实践基地为支撑的专兼职教师发展中心共同体。“两站”为打开教师双向流动“旋转门”,实现学校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有序流动的企业教师驻校工作站和学校教师驻企工作站。“四轮”是指学校所采取的“四大工程”铸师德、“四轨并行”长技能、“四期陪伴”助成长、“四支团队”促发展等师资校本培训措施。
“TZL”双师培养模式的创建,充分发挥了校企合作联合培养师资队伍的作用,有力促进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达到了提升专任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丰富兼职教师教育教学经验、打通学校教师与企业师傅双向流动渠道、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的目的,为学校造就了一支师德高尚、素质优良、技艺精湛、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高素质专业化“双师型”教师队伍。
构建校企协作“伙伴关系”,推开教师双向流动“旋转门”
“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关键是教师在提高理论教学能力的同时,能有合适的企业给教师提供工作、实践的机会,使他们有机会不断提升实践技能。因此,“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是校企共建,即学校和企业构建起校企联合培养“双师型”教师的伙伴关系。
为了构建校企联合培养“双师型”教师的伙伴关系,学校首先從健全伙伴协作机构入手,并把目光投向了学校的常设机构——教师发展中心。但教师发展中心并没有充分发挥培训培养“双师型”教师的职能。为了进一步落实“完善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和“企业主动参与教师发展与成长全过程”等要求,学校联合具有多年合作关系的企业,携手打造了以校内教师发展中心为平台的专兼职教师发展中心共同体。
在教师发展中心共同体建设过程中,校企共同配置专兼职人员、布置活动场室、配备教育技术硬件软件、做好运行经费保障等,努力做好共同体的总体布局设计;积极开展教师技能培训,做好对新入职教师、公共基础课教师及包括来自企业(行业)技术骨干或能工巧匠在内的专业课、技能课教师的教育教学技能培训提升,做好全校教师成长档案记录整理与反馈;同时核定参与共同体基地培训任务的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及专业技术人员数量、条件、待遇,核定在基地接受培训教师的任务、分工与待遇,制定培训教师的内容、方式与考核标准,确保参与培训的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的分工到位、待遇到位。
健全伙伴协作机构后,学校建立了企业教师驻校工作站和学校教师驻企工作站,构建起了以教师发展中心共同体为核心、以两个工作站为基础的“一体两站”联合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校企协作伙伴关系。为了巩固这种伙伴关系,学校在“四项机制”建设方面狠下功夫,即建立协同发展机制,通过建立企业教师驻校工作站和学校教师驻企工作站,打通企业教师与学校教师角色转换的流动渠道,实现专兼教师校内理论、实践教学与企业技术技能应用的协同发展;建立导师负责机制,委派学校骨干教师为企业教师驻校工作站导师,指导企业教师在教学设计方面能够充分理解企业实操与理论教学之间的差异,使教学内容与方法既具实践性也具专业性;建立运行管理机制,对有序安排进入驻企工作站的教师从目标、责任、考核、绩效等方面提出总的要求,制定《教师工作站管理》《教师出站考核》等教师工作站培养目标、计划、进站管理及出站考核的细则制度;建立项目导向机制,对进入驻企工作站的教师实施以项目为导向的培养和锻炼,让进站教师在帮助企业攻克技术难关中既能得到锻炼,又能利用企业实践反哺专业教学,还能发挥其服务企业的作用。
“四项机制”的落地推开了教师双向流动“旋转门”,实现了学校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的有序流动。“一体两站”的创建,更是构筑起了校企合作命运共同体,也奠定了“TZL”双师培养模式的框架和基础。
实施校本培训“四轮驱动”,打出教师队伍建设“组合拳”
2020年7月,共青团中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印发《关于命名表彰第20届全国青年岗位能手的决定》,学校的陈国亮老师位列其中。从默默无名的青年教师到荣获国家级荣誉的“金牌工匠”,陈国亮老师的成长与学校实施的校本培训“四轮驱动”密不可分。
校本培训是教师在职培训的理性选择,是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有效途径。为了优化校本培训策略,学校通过艰难摸索找寻到了“四大工程”铸师德、“四轨并行”长技能、“四期陪伴”助成长、“四支团队”促发展的“四轮驱动”实施路径,打出了教师队伍建设的“组合拳”。
“四大工程”铸师德。要实现“立德树人”目标,首先要有一支师德师风优良的教师队伍。为此,学校创新推出“四大工程”:读书充电工程,要求教师每学期读1~2本好书并写出读书心得,扩充知识,提升素养;青蓝造血工程,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依托师徒结对,以“师傅上示范课、徒弟上汇报课”的形式助推青年教师成长;阳光补钙工程,对全体教师进行全员心理教育辅导,实现心理辅导教师队伍建设全方位立体式打造;和谐走心工程,通过各种评选、总结表彰、交流观摩、媒体宣传等活动,积极推广教师的教育科研成果及经验,激励教师不断进步。
“四轨并行”长技能。学校通过实施“企业出题、学校选题、师生破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四轨并行”教师企业实践方略。第一轨道: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及个人特长,经过系部协调后入驻企业,参与产品研发并组织学生进行生产,将研发课题和产品直接带入课堂。第二轨道:每年不定期安排教师下企业实践,教师通过接触生产实际,了解企业岗位需求,并将企业需求融入教学。第三轨道:教师将教学经验融入产品的研发和设计、生产中,使企业产品更贴近实际需要。第四轨道:教师指导学生完成企业真实实训、开展毕业设计,同步提升教师的教学和专业实践能力。介绍四轨方略时,院长曹小其说:“正是因为有了学校教师驻企工作站这个落脚点,才使教师下企业锻炼得以顺利进行并成为常态。”
“四期陪伴”助成长。学校通过“导师陪伴”把帮扶嵌入教师成长的“四期”,即学校聘请骨干教师作为新教师导师,把导师传教嵌入“起步期”;聘请专业(学科)带头人对骨干教师实施为期三年的导师带教制,把导师带教嵌入“成长期”;以名师、特级教师等为基础建立导师帮教队伍,把导师帮教嵌入专业带头人培养的“稳定期”;以一位名师搭配多名成员,开展以点带面的培养帮扶,把导师点教嵌入名师培养的“成熟期”。
“四支团队”促发展。学校采取打造“四支团队”的办法,即通过师徒结对、打造名优教学团队,立足专业、打造教研创新团队,以赛促教、打造锐意精技团队,依托大师、打造技术服务团队,促进了教师共同进步和全面发展,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铸就了一支职业教育的“工匠之师”。
校本培训“四轮驱动”,为学校创新了多措并举、多管齐下的从实际出发、分类指导、分层培养、分段帮扶、统筹安排的教师队伍培训校本模式,并最终形成了“一体两站四轮”的“TZL”双师培养模式。
强化评价机制“发展属性”,激發教师事业发展“使命感”
在学校管理中,教师评价机制对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评价机制不合理,教师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再好的师资培养模式,其功效也将大打折扣。改革都是倒逼的结果。为了确保“TZL”双师培养模式的实施功效,建立新的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机制,学校仍然以问题为导向,把“心血”和“脑筋”,用在了革除奖惩性教师评价机制中所存在的种种弊端上。
针对奖惩性教师评价机制存在的只注重教师业绩评价、缺乏对教师潜力评价,只注重绩效考评与分配制度挂钩、缺乏对教师职业成长的人文关怀以及评价主体单一、视角有限等问题,学校反复摸索,终于创建了一种具备发展属性的教师评价机制,即以依据目标、重视过程、及时反馈为手段,以促进教师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的形成性评价,但在操作过程中并不完全摒弃原有的奖惩性指标,而是将发展性与奖惩性进行融合统一。同时还做到打破“编制”身份限制,实现有编无编教师同工同酬。
评价内容由3个评价指标构成:素质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工作积极性、工作价值观、职业认同、生涯规划、科研能力、认知能力、自主发展与自我管理等;职责评价指标,包括对教学的计划、实施、评估、反馈与调整的过程,也包括对教育政策、教育对象与教育材料的理解,学习氛围的创设,学生课堂内外以及实习实训场地行为的管理等;绩效评价指标,包括在技能竞赛、教学科研、育人管理等方面达成的效果。
与此同时,学校还积极改进评价方法。改进后的评价方法主要包括教师自评、教师互评、学生及家长评价、由校企双方组成的领导考核小组评价等,努力做到既重视教师本人在评价中的作用,又达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学校每学期、每学年对教师实施评价时,将以上3个评价指标按科学的比例进行分配,编制评价表。表中详细列明评价内容、标准和方法、分值、评价主体等内容,并附上评价报告。
实践证明,发展性评价机制更容易激励教师求真务实、追求创新,激发出高尚师德与卓越师能,使教师从“执业”,进入“敬业”“乐业”的境界,主动肩负起推动职教事业发展的使命担当。
“TZL”双师培养模式的创建和实施,使学校教师队伍结构和教师能力素质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目前学校有“双师型”教师181人,占专任教师的85.78%;有省级学科带头人7人,省首席技师1人,全国技术能手等领军人物22人。3年来教师申报并立项市级及以上课题44项,其中省级以上课题20项;教师主编或参编教材17本,公开发表论文211篇,省级以上教学科研论文获奖36项,专利授权28项;教师获市级以上各种荣誉奖107项,其中国家级10项、省级44项。“TZL”双师培养模式不仅给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带来可喜变化,而且创新了师资培养校企合作模式和教师队伍校本培训模式,为点燃“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这个职教发展的强大引擎,增添了动力与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