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中华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策略

2021-01-08 11:08郑超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1年21期
关键词:中华汉字融合

郑超

摘 要:中华传统文化历经几千年仍然充满魅力。许多传统节日已经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标志。这些传统节日承载着我们中华民族对和平、幸福和团结的向往,显示出我们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将中华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相融合,不仅能够提升小学生的文化素养,而且也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方式。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大多重视学生对汉字、古诗以及课文段落的背诵,没有将中华传统文化很好地融合到语文教学中,使有些学生失去了对语文的学习兴趣,进而影响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进行。本文将对中华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融合的策略进行探究。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 小学语文 融合策略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21.022

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还不成熟,但在日常生活中也已经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小学语文教学与中华传统文化的融合是新形势下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一种创新,同时该种融合教学的形式也对教师自身的素质具有较高的要求。因此,教师应在日常的教学中,做好备课工作,在传统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上,利用现有的资源将中华传统文化以高效的方法融合到小学语文教学中。本文将以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为基础,浅谈如何将中华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相融合。

一、将汉字的书写与传统文化相融合

将汉字的书写与传统文化相融合进行教学,是基于传统教学的一种策略。小学语文是从拼音和汉字的教学开始的。汉语是我们的母语,翻阅古典书籍我们就可以从上面寻找到现如今使用的这些汉字最初的样子,比如我们甲骨文等,汉字的发展历史是我们的祖先文明进步的象征,也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因此,教师在进行汉字书写教学时,可以融合传统文化。

例如,“石”字的书写,传统教学中,教师会向学生讲解这个字的笔画顺序、偏旁、读音、组成的词语都有哪些,让学生多进行几次书写练习。其实关于这个“石”字,它最早期的形式,就是甲骨文形式。教师可以在这个字的基础知识之上,利用相关图片展示这个汉字的演变过程。“甲骨文是中国古代的文字,是现有的最古老的一种文字形式,我们观察一下甲骨文形式的‘石’,是怎么组成的呢?”通过观察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甲骨文形式的“石”有什么特征,学生们表达自己的想法,最后向学生讲解甲骨文形式的“石”看上去由两部分组成,一边类似于“厂”,另一边类似于“口”,表示的意思大概是悬崖边的石头。通过将汉字的书写与传统文化相融合的方式进行语文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对汉字书写的兴趣,改变以往枯燥乏味的传统教学形式,并且在讲解与汉字相关的传统文化时,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提高文化素养,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将古诗的讲解与传统文化相融合

古诗也是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每一首古诗都描述了不同的情境,表达的思想感情也不同,古人能用简短的几句诗,描绘出一个栩栩如生的场景。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古诗的讲解,将其与中华传统文化相融合,使古诗内容讲解变得生动有趣,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例如,在教学《回乡偶书》时,作者通过描写回到家乡时的场景,对比了家乡的变与不变,感慨自己的背井离乡,表达了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教师在进行范读时,要注意声调,表现出作者背井离乡之苦和对家乡发生如此改变的慨叹。 “乡音无改鬓毛衰”表达对家乡人的亲切之感,在对这一句进行讲解时,教师可将这一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与中华传统文化相融合。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对亲人的思念是一种精神寄托,能使漂泊在外的游子们在想到家乡的亲人时不会觉得那么孤独。离开家乡,还是最挂念家乡的亲人,最思念家乡的味道,不管离开家乡多少年,落叶总要归根,这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不忘本”的体现。将古诗的讲解与中华传统文化融合在一起,可以使学生将诗句和传统文化以及生活经验融合在一起,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能够更进一步地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三、思想感情与传统文化相融合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出来的,每一篇文章都从不同的角度讲述了不同的故事,从而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课文大多配有插图,使学生边学习课文变边想象课文所描述的场景,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将中华传统文化与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融合在一起。

例如,《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文章以小动物为主角讲述了一个生动形象的童话故事,能够感受到小动物的天真和可爱。本篇文章主要借助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告诉我们要在生活和学习中学会独立,并且要敢于探索,不畏艰险。教师应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且延伸一下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品质。中华文化历经几千年,在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道路上,涌现出了无数个为国奋斗、刻苦钻研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换取中华的屹立不倒的英雄人物。这种独立、坚强、勇敢的精神至今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灵魂,也将会继续传承下去。将课文的思想感情与中华传统文化相融合,能够让学生产生共鸣,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崇敬之情,激发爱国热情,从而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取得良好的语文教学效果。

四、课外拓展与传统文化相融合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小学语文教学也在形式上不断创新,在传统语文教学大纲的基础上,为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動,拓宽视野,学校逐渐开展一些课外拓展活动。将中华传统文化与课外拓展活动相融合,能够体现拓展活动更高的学习价值,带给学生更加多元化的体验。

中秋节是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目前已被列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中秋节到来之际,教师可在课后组织学生进行一次“庆中秋”活动,活动内容包括讲解中秋节的由来、朗诵关于中秋节的诗歌,讲述有关中秋节的民间故事,以及动手制作简单的月饼,搜集现代的南方人和北方人在中秋节这一天的习俗都有哪些。通过举办课外活动,学生们会通过多种渠道收集有关中秋节的资料和信息,并对这些资料进行整理,一方面了解了古代祭月节到现代中秋节的演变过程,体会到中秋节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并且可以将课外活动的体验积累成写作素材,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将课外拓展与传统文化相融合使小学语文教学变得丰富有趣,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五、写作与传统文化相融合

小学阶段要求小学生能够根据图片编写句子,还要会写简单体裁的作文,如日记。日常教学中,教师会要求学生进行随笔训练,低年级的学生要使用词语进行造句,高年级的学生要会写短小篇幅的作文。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可以应用到写作中的素材比比皆是。因此,可以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合到写作中,不仅能够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而且能够丰富作文的文化底蕴,提高写作能力。

例如,教师可要求学生写一篇以重阳节为主题的日记作为随笔练习。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日记的书写格式,日记中要体现出人物、事件,要特别注意这些事件要与重阳节有关。由于学生对重阳节的文化认识较少,因此,教师要利用相关资料讲解重阳节的相关知识。如:重阳节要表达对父母、亲人的尊重、孝敬,帮助父母、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体现出对他们的关爱。尊老爱幼,孝敬长辈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在日记的最后可以谈谈在重阳节这一天的感受。将传统文化融合到写作练习中,使学生在巩固写作方法的基础上,增加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提高文化素养,有利于弘扬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也有助于提高写作水平。

由此可见,小学语文教学在弘扬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新课程的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不断提升自身的素养,提高教学水平,在传统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上,不断探究出适应当代社会发展且满足当代人才培养需求的教学方法。将中华传统文化以恰当的方式融合到小学语文教学中,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有效方法,同时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养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从而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进行。

参考文献:

孙晓云《谈中华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相融合的策略》,《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0年第7期。

猜你喜欢
中华汉字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汉字这样记
汉字这样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