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春苗
《艾米丽在巴黎》剧照
美国人和法国人在过去一个世纪里,可以说在文化和语言层面相爱相杀。要了解美国人和法国人的文化落差,《艾米丽在巴黎》是一部很好的作品。这部剧里,“美国人在巴黎”的工作真是笑料百出。
作为普通游客,如何在巴黎旅游时让自己显得更加光鲜夺目?在法国旅游,即使不懂流利地说法语,至少也能秀几个法语单词,这样能跟法国人迅速拉近距离。我们没有从天而降的到巴黎工作的机会,更没有强大的主角光环,只好先研究一番法国人约定俗成的那些习惯,自备一套语言生存秘笈去巴黎。
艾米丽到巴黎办公室报到的第一天,她的上司西尔维娅就对她说:“你不能说法语,确实是一大遗憾。”
在法国工作或逗留而不会讲法语,确实相当受挑战。记得第一次到巴黎时,自以为带着微笑和流利的英语就能畅通无阻的我,第一天就被当地人对“hello”这个单词的漠视程度打败了。还好,居住在此的新西兰小伙伴K,给我安利了给不懂法语人士的遮羞“金三角”—“bonjour”“merci” “au revoir”,也就是“你好”“谢谢”“再见”。其中“bonjour”可以说无比重要。
在法国,如果你不先开口说“bonjour”,店员多半会当你是隐形人。我通过孜孜不倦的调查发现,这可没有国籍/容貌/装扮上的差别对待。无论你是哪种肤色、打扮如何贵气,不懂打招呼的人是难以得到法国人优质服务的。
加拿大作家Barlow甚至认为,“bonjour”比其他法语词都重要。他的书提到了很多英语国家来的游客会按照他们的语言习惯,以“Excuzemoi”—也就是“Excuse me”的法语来跟人打招呼,但其实这样的方式并不正确。法国人会在任何地点以“bonjour”问候,在聚会上、在商店里、电梯里甚至公交车上,而更深一层的含义是—准备好,我要进入你的领地了。
没错,有些小傲娇的法国人期望你,能在前往法国之前掌握一些他们美丽的语言,即便简单的几个单词也能让他们心生欢喜。一句bonjour就能破冰,帮他们进入法语英语手语全开模式,何乐而不为?!
通常打过招呼后,我的法语就不够用了,但经常遇到法国人非常兴奋地认为我可以讲流利的法语,于是在对方一番“机关炮轰炸”后,还是得不好意思地请人家再用英语解释一遍。
在法国,如果你不先开口说“bonjour”,店员多半会当你是隐形人。
“一旦你开始主动说法语,他们就会觉得你肯定已经掌握得很好了,理所当然地用正常的语速跟你交流。”我的美国朋友J就倒过这样的苦水。
于是我得到的建议是,在“bonjour”后面再加一句“Parlez-vous anglais?” —“你会说英语吗?”而且甩出这句话时,一定要敏捷迅速。
需要帮法国人澄清的是,很多人不主动开口说英文,并不是他们不懂英语,而是担心自己英语不够好,人家其实挺害羞的。
当然,也会有人试着纠正你的法语口音,甚至试图教你一些新单词。别多虑,法国人是真的希望帮助你更快地学会这种语言。
第一次开会,艾米丽的法国同事就问她:“说话为什么要吼?”
同住在巴黎的A告诉我,最让她尴尬的是,来自美国的朋友总是会不自觉地提高音量,这大概是一种语言不通时的本能反应—希望对方能听得到你。但听得到和听得懂根本是两码事儿,这也就难怪巴黎人也会对游客有偏见—他们总是那么大声!
我的法国朋友J则抱怨,在美国大家说话的音量太大了。法国人对孩子的教育,是餐桌上要细嚼慢咽、轻声细语,让他们从小就培养了放低音量的习惯,也让吃饭的氛围更加轻松。法国餐厅的环境大概也与这有关,高档餐厅里多半会使用柔和的音乐,音量绝不会盖过大家说话的音量;有些餐厅甚至干脆不放音乐,让每个人都能温柔地跟与自己用餐的同伴交流,把这样的场合营造出更私密的感觉。
仔细想想,法国人崇尚民主提倡平等,也许造就了这一局面:每个人的意见都应当被聆听,这不仅仅是关乎说话音量的问题,更是一种尊重发言权的表现。
影片里的美国人艾米丽,不光有高亢的音量,还有浮夸的着装。色彩艳丽的服装、10厘米的高跟鞋和各种大牌饰品,让人眼睛忙不过来,却让法国人侧目。
《艾米麗在巴黎》剧照
我还要提醒你—千万、不要、穿高跟鞋去巴黎。
精致的巴黎人,确实是这个城市的风景之一。如果你早就了解到贝雷帽是典型的巴黎“游客装扮”,那我还要提醒你—千万、不要、穿高跟鞋去巴黎。这不仅仅是因为巴黎是一个适合漫步的城市,街头的鹅卵石路面也会让你大吃苦头。
考虑到旅行者的活动量,穿着的舒适性十分重要,但也不建议穿得太休闲。就像房东太太看到艾米丽穿着睡衣下楼就会骂骂咧咧。美式休闲的紧身裤、超短裙,都会让巴黎人皱起眉头。法国是个开放的社会,但法国人相信性感并不来自过度的暴露,而是恰到好处的遮盖。
法式“轻奢”的点睛之笔,是基础色系上增加小细节,大概不经意间流露的精致、由舒适支撑的优雅才是法式时尚的精髓。一条亮色的围巾、一枚提神的胸针、一双热烈的红唇……换上舒服的平底鞋或loafer,你的自信是最好的配饰。
剧中,艾米丽在餐厅抱怨牛排不是她想要的,要求退回厨房重做。餐厅的服务生表示,厨师说他做得没问题。她的朋友也提醒她,在法国文化里,顾客不一定都是对的。
法国人很重视工作中的艺术性,比如设计和美术,也比如酿酒和烹饪,的确是把生活过成艺术的大师。厨师很重视他们的工作,也以有优秀的技艺做出非一般的美食为荣。当然,有可能你的味蕾并不喜欢法式烹饪,但在以享受优质的美食和饮品著称的国度,不妨还是给自己多一些尝试的机会。毕竟,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都认可法餐那“使人们凝聚的力量、品尝的愉悦和人与自然产品取得平衡的能力”。
“而且他们的服务也不是那么糟糕,”A接话道,“只不过享受美食对他们太重要了。”
听过太多人抱怨法国餐厅的服务太慢了,甚至有调查表明在巴黎,坐下来等服务生过来招呼的时间是伦敦的三倍,通常心宽的我会猜测是餐厅人手太少。来自英语世界的游客可能会说,在法国餐厅不需要给他们小费,所以侍者可以不在乎你。另外一种说法挺有道理:法国人爱美食就像愛生命,因此他们总是有很多时间在餐厅里,服务生的节奏也更悠闲。
但是,我认识的英美旅客都更倾向于认为,服务生在乎自己的尊严更多过于他们挣到的钱,他们并不觉得因为自己从事的是服务业就应当被瞧不起。看来,平等的概念确实流淌在这个民族的血液里。也许试试对服务生客气一些,听听他们的专业意见,你会得到更地道的用餐体验。
让法国人省略午餐几乎是不可能的。在法国大多数地方,午餐时间是2个小时、4道菜的细嚼慢咽,有些商店甚至都因此到下午2时或3时才开业。连在学校用餐的小学生,都被教导要用上正式的餐具,吃3道式的午餐。巴黎的生活节奏更快一些,但下午1时开始午餐是很多人雷打不动的习惯。吃,既是享受,更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种仪式,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不可或缺的文化遗产”。
当然对法国人来说,晚餐才是每天的重头戏。我在南法旅行时预定了好几个餐厅,都会事先通知8时才是晚餐时间。饿扁了的时候,我问当地人能不能早一点去,都会得到一个认真的“不”。似乎这件事被当作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来对待。
在大城市巴黎,8时半开始吃晚餐都不算晚。在更随意的用餐地,比如小餐馆或小酒馆这样可以边喝边聊的餐厅,晚餐甚至会供应到凌晨2时,确保你聊得酣畅淋漓。
而且他们和国人一样,爱在餐桌上社交,无论是跟恋人或家人,用餐时间就是与爱的人坐下来好好聊天的时间。食物确实是拉近人们距离的最佳渠道,这也是为什么他们会有很多道菜,慢慢品尝。在快节奏的生活里,也许这是一种珍贵的“坏习惯”。
最后,我不得不遗憾地提醒你,巴黎的街道远没有剧中那般整洁,遇到剧中帅哥邻居的概率也相当低。但真实的体验,总比美国人艾米丽以自我为中心的经历要好,不是吗?
责任编辑何任远 hry@nfcma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