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民族中学道德与法治的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2021-01-08 04:53李明莉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1年25期
关键词:语言文字普通话中学

摘 要:初中道德与法治課程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法治教育的主要阵地,更是传递重要国家方针政策、依法治国理念、民族团结观念、社会公序良俗、公民基本道德的重要载体,对中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少数民族地区学生而言,道德与法治课程还是进行汉语学习的有效途径。本文从阐明道德与法治课程主要教学目的出发,以笔者所在地区民族中学课程教学现状为根据,探索提出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式、完善评价体系、提高语言应用能力等有效教学路径,从而为少数民族地区中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民族地区 民族中学 道德与法治课程 有效教学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25.050

一、民族地区中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存在的问题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一门重要课程,它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趋势下,对培育学生健全人格,使其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发挥着重要作用,符合初中生成长阶段对思想道德和法治意识的需要,是实现小学阶段向高中阶段过渡的重要课程之一。笔者结合实际教学活动,发现民族地区中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既具有普遍性特征,又因民族地区特点而存在地区差异。

1.对道德与法治课程重视程度不足

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学生必须学习且需要进行考试考核的科目,民族中学也是如此。同其他地区中学里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所面临的现状一致,民族中学该课程也存在重视不足问题。道德与法治课程在国家及民族地区教育部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深化教学改革趋势下,初中阶段所安排的每门课程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质上不应存在课程重要性高低的差别。但受到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学校、教师、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要参与者,都在不同程度上不够重视道德与法治课程。学校层面未能树立各学科同等重要的理念,更多重视语数外等“主”科,在课程设计和安排上未能发挥有效统筹作用。此外,教师接受培训等自我提升机会较少,导致教师没有动力和积极性深入研究课程,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2.民族地区中学生不适应新《课标》的要求

课程教学所连接的是学生对未知知识的探求和对已知知识的拓展,课程内容要建立在学生固有认识积累基础上,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符合新课改教学要求,内容也在不断丰富完善中。但整体而言,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更多体现的是城市青少年的生活经验,课程目标设置也以城市青少年学习目标为参照,许多民族地区民族中学学生受语言和生活习惯影响,无法更好依托个人生活经验来学习理解课程内容。因此,教学目标的设置也应当进行适当调整,使其能够更好贴合民族地区学生的实际情况,使民族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

3.受民族中学学生普通话应用能力的限制

道德与法治课程运用普通话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经笔者调查,超过半数的民族中学学生是在小学时开始学习汉语,这就意味着该课程的教学效果与学生汉语听说读写水平有较大关系。学生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方面的水平参差不齐,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也存在较大差别,影响整体教学效果的提升。

二、民族地区民族中学道德与法治的有效教学路径

1.提高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视程度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实现教育工作“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载体,提高对课程的重视程度,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共同参与、共同发力。

首先,教育部门要加强学校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视程度,根据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切实承担起自身职责,制定符合民族中学特点的课程教学实施准则,为学校制定教学计划和设置教学课程、教师制定教学目标和创新教学方式提供更加准确有效的参考标准,鼓励学校将道德与法治内容教育融入日常教学活动中,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科学性的基础上,丰富课程内容、提高教学效果。同时,教育部门还要积极推进制定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评价体系,为教学活动有效实施提供可参考的标准。

其次,学校要加强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视,改变传统教学思想下的“副科”观念,加强该课程的师资力量,合理设置课程教学安排。学校要根据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教师教学水平、学生学习现状等实际情况,总结有效教学经验,摒弃落后教学理念,指导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组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和评价体系,为课程的有效开展提供保障。学校要注重课程教师的培养,既要鼓励教师自主学习、提升教学能力,又要提供更多外出培训机会,及时了解最新教学理念,还要注重对教师的激励,与其他学科教师享受平等的晋升机会,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第三,家长要提高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视程度,要支持学校的课程教学要求。尽管在普遍意义上来讲,民族地区中学生家长大多在牧区生活,在学生学习、学校教学中所发挥的作用相对有限。但正因如此,才更要引导家长加大与学校的沟通力度,发挥家庭教育在学生思想道德水平、法治意识提升中的作用,如此才能更好地配合学校、教师完成教学工作,加快推行普通话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2.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道德与法治课程虽然是一门理论课程,但统编版教材还是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这也是该课程的重要特点。这一特点也决定了教学活动并不仅局限于课堂,还可以走进社会、参与实践。因此,该课程教学方式的创新,也就有了更多可以探索的空间。

要立足教师自身,通过自主学习提高教学能力。教师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学素质水平直接影响教学方式的创新。教师在严守师德师风前提下,要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制定具有可行性的计划,既要学习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理论知识,又要根据教学内容增强对社会时事的关注,增加更贴合实际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结合社会生活实际理解学习内容,指导个人社会行为。教师在加强学习的同时,还要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以推动教学方式的创新。

3.提高學生普通话水平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使用能力

对民族中学学生而言,学好普通话、提高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使用能力,更有助于其将来的学习生活,便于在开放的环境中走出去。长期以来,我国非常重视少数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使用工作,这是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重要途径。道德与法治课程采用普通话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是学生学习普通话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重要途径之一,学生普通话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水平也直接影响到课程教学效果。

首先,学校要进行系统性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活动,制定整体性、持续性教学方案,合理设置相关语言课程,对学生的普通话技能掌握、古典诗词鉴赏、各类型文章写作等能力进行集中培养,提高汉语言文字整体使用能力。学校课程设置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突出层次性、针对性,在保持学生语言学习兴趣的同时,引导学生不断提升对语言的掌握和使用能力。

其次,学校要拓展推广普通话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习途径,多载体、多平台营造语言文字学习的良好氛围,增强学生学习的活动性和体验性。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民族中学的校园活动也日渐丰富,如节庆日的演讲比赛、歌唱比赛、情景剧表演等,学校可以利用这些活动来增强学生普通话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使用。

第三,发挥教师的职责。在进行语言使用的过程中,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了解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主动积极帮助学生解决难题,按照学校所制定的教学方案有计划地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能够学有所得,增强学习获得感,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最主要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意识,并在实际生活中用所学知识指导个人的实践,实现课程理论学习向现实生活的转化,让学生能够在社会生活中秉持正确的思想道德理念和法治意识,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民族中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所承载的职责还包括推广普通话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等内容。

参考文献:

[1] 林根兄《清水河县民族中学思想道德教育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2] 何福娟《〈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策略探究——以八年级下册为例》,华中师范大学2020年硕士论文。

(李明莉,1965年生,女,汉族,内蒙古乌兰察布人,大学本科,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新课改背景下民族学校的道德与法治教育)

猜你喜欢
语言文字普通话中学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在多解中学创新
我教爸爸说普通话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如果古人也说普通话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
17
语言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