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动多种感官,丰富写作素材

2021-01-08 04:53蒋尚琴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1年25期
关键词:朱自清气味感官

蒋尚琴

摘 要:中学生写作文一直受素材缺乏的困扰,那么,如何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也就是广大语文教师思考和探索的问题。本文受朱自清在《春》一文从多角度观察和描绘春天景象的这一写法的启示,提出了“调动各种感官,丰富学生写作素材”这一议题,并从“独具慧眼多观察”“放耳八方多聆听”“用鼻捕捉多品味”“用手触摸多体验”“用心思考多感悟”五个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感官 写作 素材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25.025

一、思维触发

朱自清的《春》是其写景散文中的名篇,作者调动了触觉、嗅觉、视觉、听觉等不同的感觉器官,从不同角度观察和感知春天,敏锐地抓住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等景物的特点,把充满生机的春天景象描绘得细腻精彩,有声有色,使读者如观其景,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给人以美的享受。

朱自清何以能写出如此美文,笔者认为主要是其能调动各种感官,对春天进行细致的观察和真切的感受。对此,著名学者、作家林非在其《现代六十家散文札记》中也有论言:“朱自清的成功之处是,善于通过精确的观察,细腻地抒写出对自然景色的内心感受。”由此,笔者不禁有这样一个思考:在平时的作文教学过程中,能不能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调动各种感官去观察和感受大自然和生活,以丰富其写作素材,从而提高其写作水平呢?

二、现状扫描

写作,一直是现代中学生的软肋。现在很多学生写作文时总觉得没东西可写,即使勉强为之,写出来的也都是些大话套话或陈芝麻烂谷子之事。或者还有一种情形:有的中学生的作文华丽辞藻堆砌,古典诗文泛滥,乍读颇有文采,看后不知所云。更有甚者,胡编乱造甚至抄袭。以上种种,究其原因,最根本的是我们的学生对身边的人、事、物、景缺少观察或者就没有观察,当然更谈不上感悟了。如何改变此现状,应是广大语文教师一直思考的问题。

写作是语文学习的重要一环,在中高考中的地位日益凸显。以中考为例,江苏省大部分地区中考语文试卷满分为150分,而作文大都占到了60分,几乎占了半壁江山。所以,能否写出一篇高质量的作文直接关系学生中考语文的得分。作文的突出地位,早已引起广大语文教师的重视,面对目前学生普遍作文水平不高的现状,他们也在积极地在探索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良策。

三、理论解读

江苏省各地的《中考作文评分标准》中都将“内容充实、感情真挚”作为评判A类卷的重要条件,将“深刻、有创意”作为加分的重要指标。而所谓的“内容充实、感情真挚”其实就是指文章要言之有物,所表达的对社会、人生、生活的感情要是发自内心的,真实自然的,不是无病呻吟;所谓的深刻、有创意其实就是要求文章能写出自己对社会、人生、生活的独到的认识和个人独特感悟,不是人云亦云。

新《课标》也规定初中学生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

四、对策探索

如何去获得这些独特的感受和真切的体验呢?怎样才能写出一篇内容充实、感情真挚、体悟独到的作文(尤其是考场作文)呢?笔者认为学生要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调动各种感官,丰富写作素材,才能成就如此佳作。以下几个方面可以尝试:

1.独具慧眼多观察

中学生作文的主流应是发现和弘扬生活的美好,而法国雕塑家罗丹的一句名言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这就告诉我们在生活中要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用眼睛去捕捉美好事物的特征,用心灵去感受自然和生活的美。伟大作家鲁迅也曾说过:“如果要创作,第一要观察。”因为现实生活是文学创作的唯一源泉。因此我们要用敏感的眼、智慧的眼去观察生活。

朱自清通过视觉发现了春草“嫩嫩的,绿绿的”,春花“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春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通过细致觀察,他感知并描绘出了春天景物的美好特点。

所以,在平时我着重引导学生接触五彩缤纷的大自然,领略春天的姹紫嫣红,夏天的郁郁葱葱,秋天的一地金黄,冬天的银装素裹;看山之沉稳,水之灵动;看白云悠然,鲜花吐艳;看清早似纱的晨雾,傍晚如血的残阳。也引导学生深入异彩纷呈的校园和社会生活中去处处留心,随时随地尽览无数亮丽风景和精彩场面:操场上,同学们嬉戏玩耍的欢乐场面;运动会上,运动健儿的矫健英姿;文艺汇演时,演员们激情四射的表演;集市上车水马龙的热闹,夜幕下万家灯火的繁华……只要真正投入大自然的怀抱,融入生活,用眼睛细心观察,逐步培养“生活作文”的思想,作文定会因观察而美丽生动。

因此,我在进行片段作文训练时,我要求学生写《我的同桌》,让同学们仔细观察自己的同桌,然后对他(她)的外貌特征给予描绘,这样,许多个“同桌”的形象就个性十足地跃然纸上了。我在要求学生写作文《春天的校园》时,先给同学们20分钟的时间对自己熟悉的校园游览一番,结果,同一个校园,同样的风景,但在同学们的笔下却“风景这边独好”。可见,只要能用心观察,写出来的作文就能避免千人一面。

其实对阅历尚浅的中学生来说,观察时不放过生活中那些“不起眼儿”的凡人小事,从生活中寻找素材,创作出来的文章同样能够内容真实、情感各异。如我布置给学生的寒假作文《今年春节》,学生通过观察,有写一家人团聚共度春节的欢乐,有写邻里之间的融洽关系,有写到处张灯结彩的祥和,有写此起彼伏的鞭炮喧天,有写集市上的摩肩接踵。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要说,只要我们独具慧眼多观察,一千个学生就能描绘出一千个大自然,创作出一千种生活。

2.放耳八方多聆听

耳朵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人的另一双眼睛,而且这双眼睛可以“观察”到许多肉眼观察不到的东西,那就是声音。对于我们写作来说,耳朵的功能和意义不亚于真正的眼睛。因为如果我们只用视觉去感受、描摹景物,结果只能是一幅寂静的、无多少生机可言的平面画作。相反,如果我们能调动多种感官,多角度、多侧面去描摹景物,那我们的文章就会生动得多。著名诗人余光中说过:“我们期待的散文应该有声、有色、有味、有光。”就像朱自清在散文《春》一文中,通过视觉写了春花的红、粉、白色彩鲜艳后,又用听觉写了“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接着又写了春天里特有的几种声响:清脆、宛转的鸟的歌声,轻风的声音,流水的声音,牛背上牧童嘹亮的短笛声。这样就给春天增加了些许的热闹与生机,使得春天更富有诗意。

因此,我们指导学生在用眼观察自然的同时,还要放耳聆听,去听春燕的呢喃,百灵的欢歌;听雨水的淅沥,山泉的叮咚;听山林的虎啸猿啼,夏夜的蛙声蝉鸣……唯有如此,才能捕捉到大自然的天籁之音,感受到大自然的无穷魅力。在指导学生写作时,既要让他们描绘出事物的形状、颜色,还要让画面有声。如写小溪,不只写它缓缓地流淌,还要写它哗哗地歌唱,这样才能表现它的欢快;写乡村,不只写炊烟袅袅,还要加几声狗叫,这样方能体现它的宁静。写夏日,如果只写烈日炎炎,没有雷声轰隆和大雨滂沱之声,就无法体会其狂放和热烈;写金秋,如果只看到累累的硕果,没有欢声笑语,又怎么能分享到老农“稻花香里说丰年”的喜悦!

同样,即使我们用眼睛记下了生活中许多的精彩画面和生动的镜头,如果缺乏有声的语言,那也就像是在观看无声电影,了无趣味。我曾让学生写作《听听 的声音》。于是,有的同学听到了运动场上阵阵的欢呼喝彩,写出了比赛的热闹和激烈;有的同学听到了辩论赛上辩手们你一言我一语的争辩,写出了辩论的高潮与精彩。有的听到了同学的声声问候,有的听到了老师的谆谆教诲和父母的语重心长,感受着身边的温暖和关爱;有的听到了集市上粗犷嘈杂的叫卖,有的听到了家庭生活中锅碗瓢盆的碰撞之音,反映出生活的多样和平凡。

所以,引导学生走进生活,放耳聆听,方能领悟人间百态,感受生活的真实和美好。如能写下这些,定能真切感人。

3.用鼻捕捉多品味

鼻子是我们“观察”自然,感受生活的又一重要感官。如果我们只用眼睛和耳朵去认识自然,很难把握其全部,因为气味也是大自然的景物之一。所以,朱自清在《春》中没有忘记从嗅觉角度去写春风特有的芳香,“花里带着甜味儿”,“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这就是春天独有的味道,没有它,“春草图”“春花图”也不够完整。因此,我也曾带着学生走进大自然去“采集”它丰富的气味,并让学生付诸笔端,于是有了这样的文字:

“清晨,走在校园的小路,感受着绿叶上露珠的清爽,微风轻送,似乎能呼吸到草地上飘来的淡淡清香,两旁的鲜花经过一夜的积聚,这时正卖力地释放着它那迷人的芬芳。”

“雨后,空气格外清新,到处是新鲜的泥土的气味,似乎还夹杂着些许泥腥味,但路边香樟树的香味却更加浓烈醇正了。”

“驻足田间,迎接我的是空气中飘溢着的果实成熟的香气……”

可见,只要我们“带着瓶子”去捕捉大自然的气味,就能让我们的写作素材更加丰富,我们的作文也就能更有味道。

同样,生活中也有许多特别的气味值得我们去捕捉,因为气味就是生活的一部分。但寻常的气味,经常被我们忽略,而这些又往往是我们写作的重要素材。我曾让学生回忆自己熟悉的气味并以此为题进行写作,于是有的同学写了就餐时学校食堂的饭菜香味,有的同学写发新书时课本散发的油墨香味,有的同学写晚上就寝时宿舍里臭脚丫的味道,还有的同学写依偎在父母怀里的那种温暖的爱的味道……捕捉了生活中的这些气味,可能才更懂得生活的真谛。作文中多一些气味,才更真实完整。

4.用手触摸多体验

用手触摸是一种肌肉的记忆,所谓“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说的应该就是这个道理。生活中,许多东西,只有接触了、抚摸了,才能加深对事物的印象,才能更准确地抓住其特点,写时才能入微。就像朱自清在《春》中,如果没有去触摸,怎能感受到春草“软绵绵的”特点。所以,与大自然进行零距离接触,才能更深一层地感受它的美丽。

因而,教师不妨鼓励学生去摸摸青草,感受生命的顽强;摸摸流水,感受时间的流逝;摸摸父母额上的皱纹,感受岁月的沧桑。春天,接受春雨的洗礼;冬天,感受冬雪的轻盈……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及时记录下这些事物的特点,连同对它们的瞬间感受,因为這些体验和感受犹如沙滩上的贝壳美丽而珍贵,但又容易被时间的浪潮带走。所以,我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个“拾贝”本,每天及时记下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真实体验,分类收藏起这些来自生活的第一手材料,日积月累,何愁写作文时写不出话来或选不好素材呢?

5.用心思考多感悟

用眼、用耳、用手得到了真实感人的素材,但这些只是感性的东西,还必须引导学生融入自己的情感,用心去思考,去感悟。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去探求其给予我们的思想启迪与哲理昭示。于“寻常中显本质,微尘中见大千”,透过生活中那些“芝麻绿豆”的小事去体会其中深刻的内涵。

朱自清在《春》中引用俗语“一年之计在于春”,结尾又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健壮的青年”,是在激励人们要把握春光努力工作,奋发向上,同时也是作者热爱生活,进而要创造美好生活的一个思考,给人以希望和力量。

同样是上述的作文训练题《今年春节》,我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联系自己生活实际,站在时代的高度去审视世间万象。于是有写对亲情的珍视,有写对社会文明和谐的期盼,有写对团圆情结的透视,有写对传统文化习俗的思考……真情实感流露,思想火花闪现。总之,立意卓尔不群。

所以,平时教师要引导并鼓励学生面对自然,俯视人间,将学生思维的触角引向自然世界,引向社会生活,不断培养其思考、感悟的习惯和能力,写出真情洋溢又个性鲜明的作文,将不再是学生遥不可及的梦想。

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们的学生也难为无“素材”之作。其实,丰富的写作素材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能投入自然,开放视野,感受生活,体悟人生,调动各种感官,多积累,善思考,时时注意,事事留心,写作的源头就会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涌来。

参考文献:

[1] 叶圣陶《怎样写作》,《语文世界(中学生之窗)》2013年第3期

[2] 张定远《作文教学论集》,新蕾出版社1982年。

[3] 钟为永《写作教学心理学》,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

[4] 顾之川《中学写作教学的基本任务》,《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8年第8期。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普教立项课题“基于‘自能’的初中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研究”的阶段成果之一。课题编号:D/2020/02/39)

猜你喜欢
朱自清气味感官
匆匆
清芬正气朱自清
好的画,通常都有气味
感官训练纸模
气味来破案
感官并用,形象饱满
感官训练纸膜
老情书 朱自清致武钟谦
好浓的煤气味
“心灵的感冒”:朱自清白璧微瑕的心路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