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昆宇
(集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福建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创新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力量,也始终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要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创造的良好发展环境,最大限度释放全社会创新创业创造新动能”[1]。在此背景下,如何推动高校创新创业工作质量提升,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是高校创新创业工作永恒的话题。
高校美术设计类专业以培养学生自主创新意识和独立创造精神为目标,因其学科特点,天然具备创造思维和创新属性。然而现实中,学生的设计能力与市场企业的实践能力之间存在鸿沟,创意和效果图的呈现度是大多学生对产品设计认知的最终评价标准,而产品的成本效益和商业落地性等后期问题才是真正重要的一项内容。推行创意市集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创业学生对设计实践的认知,通过参与创意市集,体验作品商品化实践与销售环节,让学生树立起一套系统的产品设计概念,在创意构思中把诸多的用户需求和实际生产问题考虑进去,从而推动创新创业成果落地并找到市场转化的最优实现途径。
创意市集是文创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起源于英国伦敦,伴随国际潮流而出现,它有着形式多样,类别丰富,注重原创等特点,英文名称为“i-Mart”,既有“idea-Mart”点子市场的含义,也有代表“i-Mart”即我是艺术的意思[2]。在国内,创意市集的概念最早由台湾设计师王怡颖提出,2005年,在她所著的《创意市集》一书中,首创了“创意市集”的概念,指在特定的时间地点,由政府或民间等机构为热衷创意的人们,提供一定场地展示、售卖原创制作并富有创意的手工艺品和文创产品的街头市集。
当今世界,创意产业不再仅仅是一个理念,它已经成为引领国家产业创新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有着巨大的经济效益。世界创意产业之父,英国经济学家约翰·霍金斯在《创意经济》一书中指出,全世界创意经济每天创造220亿美元,并以5%的速度递增。在一些国家增长的速度更快,美国达14%,英国为12%。纵观全球,发达国家的众多创意产品营销服务吸引了全世界的眼球,形成了一股巨大的创意经济浪潮。
近年来,在北京、上海、广东、山东、湖北等地,不少地方政府和高校举办创意市集或相似的活动,如北京“首都大学生创意集市”、上海“国际大学生创意市集”、中山大学“文化创意集市”、 山东大学“校园市集”、湖北大学“KAB创意市集”等,这些活动的举办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也逐渐成为校园创业的新模式,对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孵化和落地起到了推动作用。作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主干,高校在创新经济与创业教育培育体系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教育部要求2016年起全国高校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为全体学生开发开设创新创业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纳入学分管理,学生甚至可以休学创业。由此可见,高校是将专业知识与创新创业融合并与社会接轨的一个平台,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工作应在创新创业课程规划、师资队伍建设、创业园规范建设等固有 “内容版块”上,打造着眼于未来的创新创业成果转化平台,帮助大学生实现创新创业成果快速转化。
因此,强调创新精神,注重原创的创意市集成为融入美术设计类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最优“内容选项”。在真实的实践环境下,创业学生可以提前体验低成本创业的艰辛与快乐,通过与消费对象的第一线观察与交流,提高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很多“练摊”的学生把这份创业体验变成自己今后的创业项目。
创意市集针对大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创意作品展示,这种创意平台在美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学习以及未来的创新创业导向方面起到重要的引领作用。北京市委教育工委主办、北京服装学院承办的 “首都大学生创意集市”自2011年开展至今,已连续举办九届,历届均吸引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央美术学院、中国传媒大学等30多所知名院校的艺术类学生参加,历年参展及获奖作品中,80%以上均为美术设计类文创产品,已逐步成为北京高校美术设计类专业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和全面成长成才的重要平台。2018年,北京服装学院在雄安新区承办了“京津冀大学生创意集市”,组委会邀请了先锋企业、行业精英和各路媒体广泛参与,将学生创意与社会需求相对接,加大行业、企业对创新人才的发掘和联合培养力度,为创意成果的转化提供了便捷的“快车道”[3]。 2016年,上海市教委主办的“上海大学生文化创新创意市集”吸纳来自上海各大高校超过60个团队的数千件文创作品,其中大部分为美术设计类产品,展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最新成果。市集以推进校园文创项目为突破口,搭建校企协作、产教融通的桥梁,打通“学生作品—孵化产品—创意商品—创新销售”的转化链条,全面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上海市教委在不断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过程中,积极探索和引导高校挖掘本校文化创意专业优势,建立全市文化创意产业联盟。目前,上海已形成70多个大学生身边的创新创业基地,可使用场地面积8.1万平米,其中1所高校入选首批国家级双创基地,9所高校的科技园获批国家大学科技园[4]。
在2017金砖国家工商论坛上,习近平总书记盛赞厦门是一座“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之城”,引发世界对厦门的关注。地处厦门,拥有百年校史的集美大学近年来各项创新创业工作走在福建高校前列,学校积极构建学生科创讲座、科研立项、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学科竞赛、专业社会实践和学院特色文化节“六位一体”的学生创新创业活动体系[5]。2018年,集美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园被认定为“福建省省级众创空间”“福建省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园”,集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是入驻创新创业项目最多的学院,在孵创新创业项目达20个,项目涵盖:产品设计、文创策划、传统工艺、影像制作等领域。学院积极为入驻项目搭建平台,通过举办“创意小市集”活动,大力推动创新创业项目与市场接轨,近年来,入驻项目团队参加各级创新创业赛事佳绩频传,曾获“福建省创业之星” “北京国际电影周延时摄影展金奖” “全国第五届大学生艺术展演艺术实践工作坊一等奖”等荣誉。 2018年第十一届海峡两岸文博会上,来自创新创业园的美术设计类原创作品,斩获福建省第八届高校设计大赛金银铜奖,获奖数量超10件,其中“奇小匠皮具设计工作坊”和“忤合树脂艺术工作室”的文创作品均获得金奖,并经学校辅导,于2019年初完成首笔社会融资,联合创立“嗨浪文创”公司品牌并登陆鼓浪屿开设实体店,原创初代产品供不应求,发展势头良好。
“创意小市集”中脱颖而出的“创业明星”极大地激发了集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学生看到了“专业技能”到“产品输出”的转化优势。据学院调查统计,2017—2019年创意小市集举办四届以来,文创产品多达50余类,高达2 000多人次参与活动,历届摊位数递增明显,其中创业学生摊位数也显著增加,第四届是第一届的三倍,且近半摊位为大二年级的创新创业项目(附表1)。
表1 历届创意小市集摊位情况统计表
通过对2017—2019年“创意小市集”的问卷采集对比分析,将创意市集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后,学生对创新创业活动的认知度由原来的45.1%上升到91.3%;参与积极性从20.3%上升到87.5%;以专业创业作为就业首选的人数从4.5%上升到20.2%;创意项目的直接商业产业化的占比从原来的“零”提升到1%。对美术设计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意识培养的影响有效率达97.2%。
可见,校园创意市集的举办,使美术设计类专业学生能够在学校内尝试创意商品化实践,多了一条从参与到设计实践的途径,从中提高了自身的设计能力,受益颇多。对学校来说,创意市集简单易行,不更改“创新创业教育大纲”,又能培养出更贴近社会需求的创新创业人才,这应该是值得探索之路。
当前,全球已进入了创意时代,不少发达国家都在通过“设计”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增强综合国力。在此政策背景下,加大基于创意市集的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助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升级,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改变以传统授课为主要形式的创新创业实践课程体系,建立以市场或企业需求为向导,创意市集为“课堂”的实践平台,将课堂从“室内”转向“室外”,跟踪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落地检验”,从而有效地完成对美术设计类学生专业能力的锻炼以及创新意识、创业能力的培养。其次,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采用项目导师制,引入行业导师以真实项目进行训练,这样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创意市集这类课程的认识,而且还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最后,围绕 “创意思维—创新实践—市集实训—市场评价”四个环节建立课程量化考评体系,对学生参与市集过程实行分值考核,并予计入创新创业学分,同时与学生综合素质测评、评奖评优等制度挂钩,制定创新成果激励政策,促使传统的知识课程重构成“专业能力+实践技能+创新创业”的课程体系(如图1)。
美术设计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它非常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在专业课程的学习及考核中融入创意市集模式,解决了动手能力不足等问题,由项目导师负责引导学生针对专业课程特点,设计创造出具有市场前景的创业产品和服务,并在创意市集上通过实战训练得到磨炼提升,鼓励学生不断调整产品方案,运用创新思维来构架自己的创业模式,为自主创业打下坚实基础。此外,借助项目导师引入产业界资源,指导学生将优秀创新创业成果升级“打包”成毕业设计参加学位论文答辩,学校则通过案例的积累收集,逐步优化创意市集课程模式,联合校内外专家合作开发基于创意市集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编写具有专业适用性的创新创业校本化案例教材。
一般来说,创意市集上的产品项目处于刚起步,甚至还是市场摸索的阶段。因此,需要社会各界特别是企业界的广泛参与,借助创意市集这个平台,推进产学合作共同支持学生创新创业实践。首先,高校可结合学科设置与相关行业企业对接,了解新业态新技术的发展,寻找适应学科产业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校外导师人才,并推动校外导师依据市场需求,结合学校培养目标,将企业的先进理念和技术课程等转换为教学内容,面向学生设立具有开发前景的研发课题,指导学生进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立项,以此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以及对创业机会的捕捉能力。其次,企业结合岗位(及实习)招聘,与高校联合举办校外创意市集活动,为学生对接同类产品市场。此举可使学生体验在真实环境的创业全过程,也有助于企业对接适合自己的创新创业人才和项目,对于可供投资,有发展潜力但是资金缺乏,市场经验不足等问题的创业学生或团队,合作企业可借助业界影响力成为学生的助推器,使优秀的创业项目得到市场推广。再者,对于部分创意市集上技术含量低,虽有创新性但很容易被模仿或复制,无法产生市场竞争优势的产品项目,由校企联合搭建知识产权服务平台,保护创意产品的原创性。对于美术设计类创业学生来说,产品“研发成本高,复制成本低”,最大价值即为“原创性”,申请知识产权保护创意,对创业初期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企业利用这方面的丰富经验,为学生提供快捷的知识产权维权咨询与服务,切实帮助大学生在创业初期规避风险。
在以创意市集为平台的创新创业培养模式基础上,依托课程创新与产教融合的优势,通过策划、研判、扶持三个体系的构建实现系统整合,建立健全学生创业辅助体系。针对美术设计类学生“专业技能偏科”等不足,进行创业全方位辅导。第一、构建策划体系。如果说一般性的创新创业教育着重于通用知识的掌握,那么策划体系则可以向每个创业个案提供差异化的建议和方案。通过创意市集的导师团“巡诊”实现对创业项目的策划跟踪服务,对项目背景、品牌推广、营销策略等进行集中策划诊断,使创业学生少走弯路,加速成果落地。第二、构建研判体系。学校提供的各类资源有限,如何分配则需要对创业项目本身的价值进行分析研判,从创意市集的场地准入、可行性及发展状态、企业资源、资金对接等方面进行研判。而对于引入创意市集的企业服务提供商,也建立与专业相关联的分析研判数据库,在帮助学生项目对接校外资源时,确保提供更可靠实用的公司资源与市场需求信息。第三、构建扶持体系。高校对创业项目的资金帮扶对于成长型初创项目或公司是远远不够的,创意市集可依托企业资源,通过政策、金融等方面的支持引导,借助社会资本改善校园初创型公司的资金窘境,省去或减少初代产品的开发成本,通过技术平台共享,创业培训辅导,政策资金支持,中介营销服务四大模块实现对学生创业项目的扶持。
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只有文化的崛起,才能托举起大国的崛起。某种意义上,我国的文化输出、文创产业是中国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前提。高校创意市集通过与政府、社会、企业等多方面共同打造,既使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实践接轨,培养大学生市场经济观念,又促进了美术设计类专业人才将文化创意理念转化为实践产品,助推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系统化,从而进一步推动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和经济的转型升级,实现“中国制造2025”时代背景下,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