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引导下钻孔引流术治疗外伤性亚急性硬膜下血肿的效果分析*

2021-01-08 02:46朱东红
关键词:亚急性外伤性硬膜

朱东红

淮安市金湖县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江苏 金湖 211600

硬膜下血肿是颅脑损伤常见的继发损伤,发生率5%,占颅内血肿的40%左右。急性硬膜下血肿的发生率高达70%,亚急性血肿发生率约5%[1],好发于额颞顶区。均由脑挫裂伤、皮层血管破裂出血所致,均属于复合型血肿,亚急性者由于原发性脑挫裂伤较轻,出血速度较慢,常有中间清醒期,病情发展较缓,如4~12天继续加重者、并发颅高压症者,常伴有亚急性硬膜下血肿[2]。外伤性亚急性硬膜下血肿起病急 、预后差,给予早期诊断及治疗对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增强预后有着重要的意义。为探究其诊断及治疗措施,收集外伤性亚急性硬膜下血肿病例3例,分析治疗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淮安市金湖县人民医院2020年3月外伤性亚急性硬膜下血肿病例共3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例,女性1例。年龄分别为78岁、75岁、70岁。入院时GCS评分为13分、14分、15分。发生病情变化明显天数为10天、6天、14天。术前GCS评分为10分、12分、13分。3例患者均有高血压病史,1名女性患者合并凝血功能障碍,经输注冷沉淀及血小板后正常。致伤原因:1例为交通事故伤,1例为跌落伤,1例为摔倒伤。患者均伴随食欲下降、精神不振、癫痫、肢体麻木。患者经临床诊断及检查均确诊为外伤性亚急性硬膜下血肿[3];患者签订知情同意书,征得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患者均无严重心肝肾功能疾病、精神疾病,不存在语言交流沟通障碍、听力障碍以及无法配合者。术前评估显示患者无手术禁忌证。

1.2 方法

1.2.1诊断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CT诊断,选择东芝日本原装进口Activion16 层螺旋CT(上海涵飞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扫描由颅底到颅顶,管电压设置为120 kV,管电流参数设置为200 mA,层厚及层间距均为5 mm,矩阵参数设置为256×256。

1.2.2治疗方法 本研究3例患者均采用的是钻孔引流术治疗。在CT引导定位作用下,穿刺点选择血肿面积最大层面,手术分两次进行。首先给予颅脑钻孔单置管,选择针钻一体YL-1型穿刺针,实施硬膜外钻孔穿刺引流,成功后予以包扎,常规消毒,留置引流管,时间以3~5 d为宜。对患者血肿腔内给予5 ml生理盐水与3万U尿激酶(山东北大高科华泰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7020116,规格:1万单位)注入,并对引流管进行夹闭,2 h后将引流打开。术后3 d对患者实施颅脑CT复查,确保血肿引流干净后将引流管拔出。然后所有患者接受硬膜下血肿颅脑钻孔单置管治疗,选择针钻一体YL-1型穿刺针,穿刺引流成功后,常规包扎、消毒,引流管留置时间以3~5 d为宜。血肿腔给予生理盐水与尿激酶注入,用量同首次手术,后期处理方式同首次手术。确保血肿引流干净拔出引流管。

1.3 观察指标

评估手术前后VAS评分、CSS评分,随访患者手术效果、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VAS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分值范围为0~10分,0~3分表示轻度疼痛,4~6分表示中度疼痛,7~10分表示重度疼痛。低分值表示疼痛轻[4]。CSS评分用于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评估,分值为0~45分,高分值代表神经功能缺损严重[5]。

2 结 果

2.1 诊断结果分析

患者均为对冲性损伤,入院时表现为额颞叶多发挫伤,硬膜下少量出血,中线居中,脑室脑池显示良好。入院后第1、2天分别行CT复查提示脑挫裂伤,血肿有所增多,而硬膜下血肿无明显增加。病情变化时,CT检查提示硬膜下大量血肿,中线移位明显,血肿侧脑室受压明显,侧裂池消失。颅脑CT诊断结果显示1例表现为高密度为主混杂密度,2例等密度为主混杂密度;1例单纯硬膜下血肿,为左侧,2例伴随脑挫裂伤。患者中线移位<0.5 cm。

2.2 治疗效果分析

患者手术时间平均为(63.29±4.26)min,平均术中出血量为(52.29±7.33)ml;患者术后48 h内引流管拔出,住院时间1例7 d、2例8 d。3例患者术前VAS评分分别为(6.41±0.32)分、(5.83±1.12)分、(6.35±0.31)分,而术后痛感均明显降低,VAS评分均显著降低,分别为(2.12±0.15)分、(2.34±0.04)分、(1.94±0.42)分;3例患者术前CSS评分分别为(34.29±4.22)分、(32.39±3.64)分、(35.63±4.25)分,而术后神经功能均有所修复,CSS评分均明显下降,分别为(10.28±1.21)分、(11.34±1.30)分、(12.13±1.25)分。患者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仅有1例患者术后CT复查显示仅存在少量硬膜下残留积液,1个月后自行吸收。患者生活自理,恢复良好。

3 讨 论

亚急性硬膜下血肿在临床上并不常见,多数以急性硬膜下血肿入院,患者病情危重,呈现出进行性加重趋势。随着病情的进展会伴随剧烈头痛,头颅CT诊断显示血肿厚度增加,部分患者会形成脑疝,威胁患者生命安全[6]。因此必须加强早期诊断,结合患者病情选择适当治疗方案,以为患者临床治疗争取时机,提高治疗效果,挽救患者生命安全。

大部分外伤性亚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入院时有手术治疗指征,给予手术治疗,清除血肿,同时予以皮层出血血管妥善止血后,能够终止亚急性硬膜下血肿形成的过程。另外急性硬膜下血肿入院保守治疗者,多数在住院三天以内发生病情变化,或保守治疗成功,硬膜下血肿逐渐吸收,或因脑挫裂伤后脑内血肿增加,严重水肿,行手术治疗,亚急性硬膜下血肿的进程被终止[7~8]。CT是临床诊断外伤性亚急性硬膜下血肿的常见手段,其具有较高的组织分辨率,能够清晰显示出血肿位置、血肿厚度。通常颅脑损伤后1周患者血肿在CT上主要表现为高密度,后期转化为等密度为主的混杂密度[9]。当形成亚急性硬膜下血肿后,血肿厚度会呈现增加趋势。此次研究,CT检查提示硬膜下大量血肿,中线移位明显,血肿侧脑室受压明显,侧裂池消失。颅脑CT诊断结果显示1例表现为高密度混杂密度,2例等密度为主混杂密度。通过病例总结可以发现住院期间形成亚急性硬膜下血肿者,一般符合以下几个条件:老年患者,70岁以上,有高血压基础病,脑血管硬化,血管条件差,血肿吸收缓慢,随着颅内压增高后出现再次出血,导致硬膜下血肿增多。一般于外伤后出现病情短时间好转,一周左右发生明显病情变化,以颅高压表现为主,如精神萎顿,言语不清,进食减少,小便失禁等。故对于老年患者,如住院期间发生病情好转后恶化者,警惕亚急性血肿的发生。一旦经CT检查发现亚急性血肿发生,病情进展迅速,多在病情变化后三天内明显加重,需严密观察,及时行CT复查[10]。此时行CT检查多发现血肿增多,中线移位,侧裂消失。采取钻孔引流手术即可使病情明显缓解,一般不需采取开瓣手术治疗。此次研究钻孔引流选择单孔置管分次引流,采用YL-1微创钻孔能够减轻对患者脑组织损伤,促进患者术后恢复,且适用于高龄患者,患者可耐受。在CT定位引导下能够实现对血肿的彻底清除,术中给予生理盐水、尿激酶注入有利于确保血肿充分排出,降低血肿复发率。与此同时术后残留的小部分血凝块也能够自行吸收,治疗效果好。本研究患者治疗后VAS评分、CSS评分均改善,患者好转出院,日常生活能力基本恢复,体现了其临床有效性及良好预后。

综上所述,CT诊断外伤性亚急性硬膜下血肿准确率高,在CT定位下给予钻孔引流有利于血肿全面排出,并发症少,预后好,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亚急性外伤性硬膜
休克指数指导在外伤性肝脾破裂大出血患者救护中的应用
奶牛亚急性瘤胃酸中毒的发生及饲养对策
CT引导下钻孔引流术治疗外伤性亚急性硬膜下血肿效果分析
颅内破裂动脉瘤夹闭术后硬膜下积液及继发慢性硬膜下血肿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
外伤性鼓膜穿孔的护理效果
创伤性硬膜下积液转化为慢性硬膜下血肿危险因素分析
基于数据挖掘分析陈如泉教授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的用药规律
从病证结合角度探析亚急性甲状腺炎的治疗
髓外硬膜内软骨母细胞瘤1例
B[a]P和DDT亚急性联合暴露对小鼠肝功能酶ALT、AST和γ-GT的影响及作用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