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征 钱长浩 李青 崔彦达 天津体育学院
2019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工作时指出,“发展体育事业不仅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还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凝心聚气的强大精神力量。”体育强国建设离不开强大的体育精神的支撑,女性体育精神作为体育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发掘和弘扬好女性体育精神的价值,是发展人民体育事业,满足人民精神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体育精神是体育运动的灵魂与核心,它反映着人类的价值追求,是人类优秀品格和崇高理想的生动映现,是人类社会珍贵的精神财富。[1]
女性体育精神是指以女性为主体的,以女性体育活动为主要载体所呈现出来的一种群体性文化。女性体育精神自然是以女性为主体,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女性泛指雌性人类,与雄性人类形成对比。女性这个名词是用来表示生物学上的性别划分或文化上的性别角色,能在体内产生卵细胞。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女性是社会的“半边天”,应当具有与男性平等的社会地位。女性体育精神是体育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内涵于体育精神之中,同时又具有鲜明的自身特点。
对于女性体育精神的理解可以从两个维度展开,一方面,从体育的维度来说,女性体育精神包涵体育精神所呈现出的人文主义精神、公平竞争精神、合作意识、科学主义、体育家风范等等体育精神。它是人们进行社会体育、竞技体育等活动的产物。另一方面,从女性的维度来说,女性体育精神是只有女性群体独有的一种群体性文化,它为体育精神增添了女性独有的魅力,例如柔美、爱、韧性等等。女性体育不仅有助于广大女性同胞增强体质,对于女性在生活、工作等方面给与精神鼓舞。为女性健康成长和发展提供帮助。而女性体育精神正是脱胎于女性体育并作用于女性体育的发展。
近代以来,纵观我国女性体育发展的历史,是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从“妇女解放”到追求“男女平等”,再到以“祖国至上、团结协作、顽强拼搏、永不言败”为精神内涵的女排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
早在清朝末年,就有维新派主张兴办女学,设立“体操课”主张男女平等。梁启超就曾指出,“女学最盛者,其国最强,美(国)是也;女学次盛者,其国次强,日(本)是也;中国之妇女深居闱阁,足不出产。此风一日不改,则中国一日不强。”[2]可见当时倡导女性体育精神是以救亡图存为目的的。新中国成立后,从根本上确立了女性人民当家做主的平等地位,以当时女性题材的体育电影为例,《女篮5 号》、《冰上姐妹》、《女跳水队员》等电影中宣扬的女性体育精神都强调热爱祖国、集体主义、舍己为人等良好道德风尚与高贵品质。改革开放以来,女性体育进一步发展,形成了“女足精神”、“女排精神”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女性体育精神。目前,我国已经进入新时代,新时代面临新的任务和挑战,党和国家提出建设“健康中国”、“体育强国”的战略目标,这一切都离不开体育精神的支撑。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我国日益接近国际舞台的中央,伟大复兴离不开综合国力的支撑。不论在哪个时期,女性体育精神都强调爱国家、爱民族、爱生活,都激励着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提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基本理念,社会的平等、公正一直都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女性体育精神从产生的那一刻起,就天然的包含着平等、公正的精神。女性体育精神鼓励女性走出家门参与体育活动,将体育精神带到工作和生活之中,为女性处理个人社会关系提供精神力量。同时,女性体育参与能使女性进一步将体育领域的优越感转向其他社会领域,以此取得更多的社会权利,抵抗男性为主导的社会构建。[3]女性与男性之间天然存在差异,在体育运动中同样如此,女性应当充分发挥优势项目,培育出具有鲜明特点的女性体育精神。相比男性,女性在体育舞蹈、花滑、冰舞、花样游泳、艺术体操等等体育项目中更具有优势,以这些项目为突破口,培育女性体育精神,提升女性自信。
女性体育精神作为作为一种意志品质,具有指导实践的作用,影响着女性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于女性个人的发展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女性体育精神有助于提升女性的自信。通过参加体育活动,对于人体的骨骼发育、肌肉生长,对于改善身体机能状况,增强抵抗力均有诸多益处,这有助于女性同胞提升自我意识,增强自信心,有助于女性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意愿。女性体育精神鼓励女性追求运动的权利,有助于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实现个人价值。另一方面,女性体育精神女性体育的发展提高了女性的眼界胸襟。参加体育活动,可以让女性走出家门,摆脱束缚,参与和接触更多的社会活动,开阔眼界。尤其是国际体育活动,通过参与体育活动,可以和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下的女性进行交流,增进相互之间的了解。健康是奋斗的基础,女性体育精神对于个体身心健康和个人抗压能力、抗挫折能力都有非常积极地意义。女性在家庭、社会中扮演的角色与男性有很大不同。以家庭为例,女性在家庭生活中往往承受着更大的负担,在抚养子女、家务上都比男性花费更多的精力,因此,女性身体健康与否关系着家庭的幸福、社会的和谐。
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十四五’时期,要科学研判体育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坚持问题导向,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深化改革创新,不断开创体育事业发展新局面。”[4]女性体育精神的弘扬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一般来说,体育精神产生于体育活动,以体育赛事为例,政府在制定相关政策时要考虑到男女性别差异,制定合理公平的政策。不论是允许女性参加体育赛事,还是针对女性自身特点制定赛事规则,抛弃以男性为主导的赛事制度,这些都需要政府从政策制定方面加以引导。
此外,女性体育精神与女性体育产业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体育产业的繁荣能够极大地促进女性体育精神的传播和发展。体育电影产业就是一个很好地例子,女性体育题材的电影以艺术化的手段和形式展现女性体育精神,更加有利于女性体育精神的传播。女性体育产业的繁荣,诸如健身、健心、健美、娱乐、医疗等等领域的发展,都需要政府政策的引导支持。
目前我国正处于“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各个地方规划纲要或建议均提出体育产业未来发展布局,以期更好发挥体育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都有助于弘扬女性体育精神。总之,在女性体育精神的弘扬是上,政府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政策引导、产业保护,资金支持,精神保护方面都大有可为。
大众传媒作为社会信息传播和交流的重要媒介,在女性体育精神的弘扬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在女性体育资讯的报道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报道中性别比例失衡,对于女性的报道偏少,过于注重女性的外表,对于体育本身的关注不够等等。这些都不利于传播女性体育精神。这一方面是由于体育新闻行业女性从业者较少的原因,另一方面也说明媒体行业对于女性体育的重视程度不高,在新闻报道数量和质量上,女性体育都与男性体育存在不小差距。因此,传播和弘扬女性体育精神需要媒体行业提高对于女性体育新闻的重视程度,增加女性体育新闻从业人员,报道内容要更加专业化,减少对于女性私生活,个人感情的关注,更多的把聚焦点放在体育内容本身。另外,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也要注重报道方式方法的创新,提升新闻产品质量。
另外,妇女社会组织也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充分利用妇联、工会、妇女体育协会等社会组织,宣传女性体育精神。这些妇女社会组织在女性体育精神的宣传中,更具有亲和力,不仅可以更好地传播女性体育精神,同时对宣传者本身就是一个教育的过程。同时,利用“3·8”妇女节、母亲节等节日契机,将女性体育精神融入宣传教育活动,利用各种形式将女性体育精神讲述好、宣传好、利用好。
体育课是学校培育和弘扬女性体育精神重要途径。自从体育作为一门课程第一次纳入我国近代学校教育之中,已经有100 多年的历史了,期间体育课经历过改名、改制,不断完善,成为我国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弘扬女性体育精神离不开体育课,将体育精神教学融入体育课堂教学之中,将女性体育精神传承下去。体育精神的弘扬离不开实践,体育活动天然就具有实践性,传播女性体育精神就是要将女性体育精神运用到实践中,指导女性在体育锻炼、竞技比赛、学业生活上追求进步。女性体育精神也可以与校园文化进行融合互补,例如,大学精神与体育精神。从内涵上来看,大学精神和体育精神存在着诸多内在一致性。体育精神对促进大学精神的形成与凝聚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5]反过来学校精神也可以用来弘扬和传承女性体育精神。校园文化是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与女性体育精神具有类似的属性,运用各级学校的校园文化,借助其特点和优势弘扬传承女性体育精神是一条可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