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问题驱动促深度学习

2021-01-08 21:59:38福建省福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天津教育 2021年9期
关键词:周长长度面积

■福建省福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叶 芗

教学是一个以问题为纽带,让学生在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学习力。核心问题引领下的深度学习,紧扣数学学习中具有关键性和挑战性的主题,设置大环节的核心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学习。本文基于三年级“认识面积”为教学案例,探讨教师如何基于教学实际内容进行问题驱动,从而促进学生在课上的深度学习,进而有效达成课堂教学目标。在小学数学知识体系中,“面积”是重要的几何学习内容,学生是否正确掌握会影响到今后其他“体积”内容的学习。同时,考虑到这个“面积”是三年级学生陌生的知识,但是又具有存在熟悉的,毕竟之前学过“周长”,因而从“周长”到“面积”是其空间形式认识的一次跨越,学习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为此,基于以上的认识,笔者设计如下两个课堂核心问题,即核心问题(1)什么是面积?核心问题(2)怎么样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下面结合教学实际,进行如下教学探讨:

一、从本源处发问,理解面积的含义

面积这个几何概念如何理解是教学重点内容,当然也是本课的核心问题之一。为此,教师需要设计一些有效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去理解这个概念。为此,笔者在课堂中开展了两个不同层次的教学环节。

(一)以“触”为主,让学生充分感知

上课伊始,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将“点、线、面”串联形成一个体系并感受“面有大有小”,由此引出课题“认识面积”。1.摸一摸:你能从身边的物体上找到它的面并用手摸一摸吗?(学生摸摸数学书封面,铅笔盒的上面,课桌面,圆柱的面等)2.比一比:谁的面大,谁的面小。(课件展示带有格子纸的两种不同图形,并在学生草稿纸上量一量)3.说一说:这些面有什么不同?(课件上出示很多图形,它们有的面是平的,有的面是弯曲的,有的面大,有的面小)在说一说中感受到“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4.找一找:找一找身边的物体,说出它们的面积。

通过上面的“摸一摸、比一比、说一说、找一找”多种形式的活动,教师旨在充分调动学生对教学知识认识所需要的感官,能更好地理解什么是面积的基本概念。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领者,需要发挥学生的个性活动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以上活动,尽量不要过多干涉学生的理解,让学生逐步理解概念,旨在促进学生几何构建探索能力。

(二)理解“图形之面”深化面积认识

形象的物体表面是学生富有经验的,那么平面图形呢?基于这个想法设计了这样的一道题:课件展示几种图形,它们都有面积吗?如果有面积,请你摸一摸它的大小,并说说什么是它的面积;如果没有,想想为什么?在上面的各项活动中,很快学生得到结论:封闭图形的大小是它的面积,而角没有面积,因为它没有封闭。基于上面学生在“摸一摸、说一说,辩一辩”中主动构建面积概念,可以说是突破了重点。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场面的平面就是对“面”的直观理解,而教师在教学中则需要将这些“图形之面”同课上的“面积”的“面”构建联系。于是,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某些物体表面在“描边”后形成的封闭图形,再让学生理解这个封闭图形所在的面的特点,进而深度认识到封闭图形的大小是确定的。于是让学生理解到封闭图形所围成的区域就是一个面,而这个面的大小就是图形的面积,在上面的深度认识中再次对“面积”概念的理解,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

二、从困惑点追问,把握面积本质

(一)探究以“动”为主,让学生充分体验

交流比较方法,引发认知冲突。下面为部分教学实录:同一个核心问题学习探究,对于不同学生来说,难度是不同的,教师要给不同的学生搭建脚手架。例如,怎么样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教师可以提前为学生准备好所需学具有尺子、剪刀、两个不同的图形、小图形等,学生在小组活动时,有的学生会选择用剪刀剪一剪、拼一拼。有的学生选择用尺子量长与宽,有的学生用小图形铺一铺,还有的学生直接在图上画格子,不管用什么方法,是否成功,学生在体验中逐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深化以“比”为主,让学生充分梳理

张奠宙教授在《深入浅出,平易近人——怎样测量长度、面积和体积》文章中对小学数学教材中关于“测量”的教材编排进行了梳理与分析,长度、面积和体积的概念进行了阐述,指出长度、面积、体积都是几何度量领域的概念,他们都具有“数”的属性,即找到一个合适的数对其数学属性进行描述,且都具备“有限可加性”“运动不变性”和“正则性”三个特性。笔者通过多次的阅读,理解了这里的“数”其实就是明确一个基本单位,例如,测量长度的基本单位是厘米,面积的平方厘米,体积的立方厘米。这里的数就是确定1个度量单位。同样,郑毓信教授也指出类似的教学方法,其实有些知识或定理看似是“规定”的,但如果没有探究这些“规定”背后的道理,理解它的合理性,真正的学习就很难发生。因此,从铺满小正方形到只铺长和宽再到测量,从数小正方形确定面积到测量计算面积的目标,从“测量面积”到以后“计算面积”理解面积的本质,即计算面积就是面积单位的个数,为后续面积计算做铺垫。

三、从整体处设问,建构度量意义

(一)沟通联系,把握本质

数学知识是很奇妙的,让我们回头看一看,计量长度使用含有刻度的尺子去测量尺子上的刻度,实际上就是测量用的标准,先定下标准,然后去测量,就能知道实际长度了,计量时间时,每一个时间单位其实也是标准,用时间标准去测量,最后得多少时间的结果。计量质量时,我们也先定了质量的标准,才能测量最后得到的有多重,一比较就会有发现,知识之间是相通的,而且测量方法是一样的,面积、长度、质量、时间它们虽然看起来都不一样,但是在数学上,它们都是用小的量为单位去测量大的量。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理解知识学习的本质,掌握好一定的思维方法。

(二)紧扣生成,问以促思

课堂上很多精彩的生成都源于教师适度的追问。在以往的“认识面积”教学中,很多教师一般会只教学“面积”知识,不会涉及周长的知识。其实这样的做法,反而让部分同学混淆周长、面积的认知概念。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时,有学生提出可以算周长来比较面积的大小,究竟可以吗?放手让学生议一议、量一量、算一算,学生发现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但面积不一样。在思辨中进一步分清周长与面积的区别,量后再播放微课,于是,学生会逐步认识到:周长相同时,面积不一定相同;同样,面积相同时,周长也不一定相同,促进学生对概念的分化。

综上所述,精心设计“核心问题”,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经历探究过程,引发学生的深度学习,他们学会了认知、学会了表达、学会了与他人共处以及学会了思考、学会了创新,才能实现数学教学从知识向经验、思想、能力的深度转化,从而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为未来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周长长度面积
怎样围面积最大
最大的面积
巧用面积法解几何题
巧求周长
巧求周长
1米的长度
巧用面积求坐标
巧算周长
爱的长度
怎样比较简单的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