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康宁
(东南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1189)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新画卷,是新时代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基本遵循和关键指引。创新在《建议》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被列在各项任务之首,预示“十四五”时期乃至更长的时间内,创新尤其是科技创新将在我国的新发展格局中发挥更加突出的作用。
《建议》把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作为首要任务,加以专章部署,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这既充分体现了中央对创新工作尤其是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显示了立足自身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的决心和气概,也深刻揭示了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根本源泉这一基本规律。
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眼中,科技进步一直被视为增进生产力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早在170多年前,马克思和恩格斯就在《共产党宣言》中深刻阐述了科技进步和新的发明对经济社会带来的巨大推动作用。“于是,蒸汽和机器引起了工业生产的革命。……大工业建立了由美洲的发现所准备好的世界市场。世界市场使商业、航海业和陆路交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这种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工业的扩展,同时,随着工业、商业、航海业和铁路的扩展,资产阶级也在同一程度上得到发展,增加自己的资本,把中世纪遗留下来的一切阶级排挤到后面去。”[1]273-274也正因为有“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使得“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1]277
马克思在他的不朽著作——《资本论》中专门提到,科学就是生产力。“大工业把巨大的自然力和自然科学并入生产过程,必然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这一点是一目了然的。但是,生产力的这种提高并不是靠在另一地方增加劳动消耗换来的,这一点却绝不是同样一目了然的。”[2]424马克思还专门论述技术进步对社会分工(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必由途径)的重要影响。“现代工业通过机器、化学过程和其他方法,使工人的职能和劳动过程的社会结合不断地随着生产的技术基础发生变革。这样,它也同样不断地使社会内部的分工发生革命,不断地把大量资本和大批工人从一个生产部门投到另一个生产部门。”[2]533-534
由于世界充满了多样性,各种复杂的现象交织叠加,加上人们受不同价值观、认知基础以及掌握信息多少的影响,对究竟什么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什么是财富的创造源泉,长期以来有不同的认识。甚至专门以经济学研究为职业的专业人士,对此也有不同的见解。正如著名经济学家赫尔普曼在他的《经济增长的秘密》一书中开头写道:“什么因素使得一些国家富裕而其他国家贫穷呢?自从亚当·斯密的时代开始,经济学家一直在问这一问题。然而,在过去了200多年后,人们仍然没有找到经济增长的秘密。”[3]1
一个最为常见而又被理论和实践证明是错误的认知是,丰富的自然资源是经济发展的最重要源泉,尤其是当经济发展消耗了大量自然资源后,人们对资源的膜拜就变得更加普遍和突出。诚然,自然资源是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但并不是持续增长的根本源泉。对资源进行加工,使之变成财富,这是凭常识就能观察到的朴素认知,但决定资源怎样变成财富,以及变成多大价值的财富,则不是自然资源自身所能决定的。此外,在现代经济社会,还有大量财富并非产生于对自然资源的加工,如数据财富,对信息的加工处理而形成的财富等。事实上,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发展史表明,经济发达的国家(地区)未必一定自然资源丰富,而大多数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地区)与长期贫穷则有着某种内在联系。经济学理论有“资源诅咒”的命题,无论是采用国际样本进行比较研究,分析研究世界现象[4][5],还是以中国为研究对象,对省际层面样本进行研究[6][7],都得出基本相同的结论,即长期看,对于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而言,丰富的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的结果呈相反的关联性。
另一种常见的认知是把经济发展的源泉归于人口结构、城市化等社会因素,尤其当经济发展到一定规模和水平时,认为是否有足够多的新一代劳动力予以补充,将决定经济增长能否延续。这种认知常常把经济的规模基数当作是否能继续发展的判断标准,并推导出发展水平进入人均GDP 3 000美元后容易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结论。人口老龄化、经济基数变大以后,经济发展的速度常常变慢,这是很容易观察到的现象,但不能把人口结构、经济基数当作经济发展的根本源泉。人口结构固然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但其本身并不是经济发展的根本源泉,无论是作为劳动者的人,还是产生劳动力不同比例的人口结构,都是通过一定的劳动工具和生产方式去参与经济活动。在现代经济社会中,使用什么样的劳动工具,采用何种生产方式,对生产力的影响程度要远大于拥有多少人口和具备什么样的人口结构。至于经济基数大小,其本身与生产力水平并无直接关系。一个有力的佐证是,过去200年来,美国的经济基数比非洲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基数都要大,但非洲没有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从长期看是快于美国的。
从经济发展的某一断面看,有的时候资源的供给可能对经济运行产生较大影响,有的时候特定的人口结构制约了经济的增长,但若把审视的眼光放远,从长期发展看,真正决定经济发展结果的一定是科技进步。没有任何因素能够替代科技进步,科技进步在长期经济发展中承担着根本源泉的作用。科技进步不仅是生产力,而且是生产力的第一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重要讲话中强调科技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2020年9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8]4并要求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肩负起历史责任,“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8]4在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关口,在我国开启新的五年规划建设和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时代起点,更应深刻认识唯有科技创新才是经济发展的根本源泉。
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大国有大国的优势,小国有小国的特色,彼此之间开展文明互鉴,有利于世界文明的共同发展。作为大国,就应充分用好大国所特有的优势,走出一条大国所独有的国家现代化建设道路。
大国优势首先表现在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不仅包括自然资源,也包括丰富的人力资源,发展的基础比一般的国家更为厚实牢靠。地域辽阔的国家,总会有一些比别的国家更为丰富的资源,从而有利于国家的发展。加拿大气候严寒,适宜人居住的地方只占国土面积的很小一部分,但这个国家却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森林、渔业、土地等资源,加上科技发达,所以加拿大始终是重要的西方发达国家。大国还由于人口众多,不仅可以产生大量可用的劳动力,而且也容易出一批优秀的人才,包括科学家、工程师、艺术家、作家等。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物理、化学、生理和医学)最多的国家是德国,一共获得33项诺贝尔科学奖,而英国获得的奖项为18个,美国只有8人获奖。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当时的欧洲是世界科学的中心,美国尚未真正崛起;二是德国那时在欧洲是大国,人口有7 700万,而英国的人口只有4 700万。
其次,大国优势体现在国内市场广阔,可以为本国经济发展提供巨大需求,为建立完整的产业体系创造重要条件。小国有可能在一两个产业上发展得很好,甚至能形成在国际上的竞争优势,但很难建立起一个比较完整的产业体系。大国就不同了,大国一开始有可能每一个产业都比较落后,但经过持续的努力,既能建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产业体系,又能在部分产业领域形成显著的国际竞争优势。19世纪的德国,经济全面落后于英国和法国,尤其是工业生产能力和工业技术水平,德国与英国之间有很大差距,以至于那个年代的“德国制造”有另外一番解读。①(1)①由于工业化晚于英国,德国在19世纪时生产的工业品质量不高,甚至以次充好,以至于英国在1887年修改《商标法》,规定德国产品进入英国市场必须标注“德国制造”,目的是与优质的英国产品区分开来。如今,“德国制造”早已成为优质产品的代名词。正是借助于欧洲大国的优势,再加上1870年德国统一加速了这个国家的工业化,德国很快就超越英国和法国,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已经成为欧洲最发达的工业国。1890年,德国的年钢产量只有410万吨,仅为英国的一半,但到了1913年,德国的钢产量已经达到1 760万吨,是英国的两倍以上。德国制造业占世界制造业的份额,也在1913年超越了英国。[9]243德国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成为欧洲第一经济强国,很大程度上在于当时的德国政府利用其大国有利条件,鼓励支持重化工业的发展。到了20世纪初,德国已经成为欧洲重化工业最发达的国家,在世界制造业产量中所占的份额也超过了英国,在规模上仅次于美国。
最后,大国可以利用国内市场广阔的有利条件,集中力量发展若干关键产业,能在一个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取得显著成效。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日本经济在战争废墟中起步,并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当时电子工业刚开始,日本只能生产简单的晶体管收音机,技术也是以引进为主,但进入70年代后,随着日本经济逐渐繁荣起来,投资于工业研发领域的资本迅速增加,科技人才也开始大量涌现,这时日本的一些高精尖技术也逐渐显示出明显的优势。有两件事可以作为缩影见证这一段历史。一是1979年日本索尼公司推出自己研发的便携式音乐播放器——Walkman①(2)①Walkman的中文译名为“随身听”,携带者可以边走边听音乐,其命名方式形象地显示了人在行进中播放音乐的轻松快乐感。Walkman是日本索尼公司历史上最重要的创新产品之一,在10年内共销出了2.5亿台。继索尼之后,世界其他一些知名企业如飞利浦公司也纷纷推出了各种各样的“随身听”,但索尼公司为开先河者。,很快风靡世界,并让欧美国家为此一惊。也是在1979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傅高义出版了那本在美日两国都引起轰动的《日本第一——对美国的启示》(JapanasNumberOne:LessonsforAmerica)。二是到20世纪80年代,日本的集成电路产业居世界领先地位。1989年,日本出产的芯片占据了全球市场的一半份额以上(53%),全球十大半导体企业榜单上日本企业占了六席。虽然后来在美国的新一轮进攻下,以及韩国的强势进入,日本的半导体产业有所滑落,但日本的许多先进产业已经具备了自主研发的能力。
美国是世界上利用大国优势走上经济、科技、军事强国道路的最典型例证;换句话讲,过去200年来,美国是世界上唯一的利用大国优势成就全球霸业的国家。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在这短短的6年间,最大限度地利用其大国优势,抓住了世界格局重大变化的难得机遇,加强战略谋划和布局,在战争结束后一举成为史上空前的经济强国、科技强国和军事强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美国虽然在经济总量上已居世界第一,但无论是科技发展水平还是产业竞争力,以及军事力量,都不能算一个真正的强国。战争之前,美国得到的诺贝尔科学奖是世界西方大国中最少的,当时世界上主要的工业发明和关键技术都源于欧洲,美国工业所利用的技术主要是对欧洲已经研制出来的技术进行改良。一个基本结论是,“二战以前,美国在科学领域的地位无论如何都没有达到领导的地位”[10]。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前一年,即1938年,美国制造业指数比起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的1913年,上升幅度并未超过德国,前者为143.0,后者为149.3(均以1913年为100)。[9]368至于军事力量,一本很有名的历史纪实著作《光荣与梦想》是这样描写的,那时的美国,“没有大国的地位,大国的抱负,大国应有的庞大机构。……按当时的兵员计算,美军在世界上居第16位,居捷克斯洛伐克、土耳其、西班牙、罗马尼亚、波兰等国之后”[11]2-3
然而,美国利用其国内市场巨大、需求旺盛以及大工业规模化生产能力强等诸多优势,在不到10年的时间内,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汽车是欧洲人的发明,但美国却成了世界上第一个汽车生产大国。化学工业曾经是德国的骄傲,尤其在合成染料生产方面,世界无出其右者。1940年之前,在颁发的所有30个诺贝尔化学奖中,德国科学家获得了15个,美国科学家只得到了3个。战争之前,美国生产的合成染料只能满足本国需求的八分之一。战争让美国停止了德国化学工业品的进口,国内旺盛的需求刺激了美国化学工业的发展。再加上此时石油化工技术的出现,替代了传统的煤化工技术,美国很好地利用了本国石油资源丰富(而德国几乎没有油田)的有利条件,大力发展合成橡胶、合成纤维和化学医药工业,最终成为世界上拥有最强大化学工业的国家。据《剑桥美国经济史》的记载,在1940—1994年间全世界授予的65个诺贝尔化学奖中,美国科学家得到了35个,比整个欧洲得到的都要多得多,而德国科学家只得到7个。[10]747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化学工业的强大身影背后有德国的基因,美国一些最成功的医药企业,如辉瑞公司和默克公司,都起源于德国。
美国军事力量在二战期间的突然崛起,更加证明了大国优势的独特性。二战爆发之前,美国只是一个中等军事力量国家,每年的国防开支不及苏联的四分之一,或德国的五分之一。但美国是一个各种要素极其丰富的大国,一旦动员起来,形成战争能力的潜力十分巨大。按照著名学者保罗·肯尼迪的测算,1937年,美国、德国、苏联、英国、法国、日本、意大利七大国的战争潜力占据了全世界战争潜力的90.5%,其中美国一国就占有41.7%,比居第二、三位的德国和苏联加在一起还要高得多。[9]408所以,二战期间,美国充分利用了当时世界上唯一的超大规模生产的条件和优势,把国家变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兵工厂,生产了最多的飞机、大炮、坦克和军舰,使得英国、法国乃至苏联与德国法西斯作战都不得不依赖美国的武器和装备,这自然而然把美国推到了世界领导者的地位。仅航空母舰,美国6年战争期间就造了155艘,比当时其他所有国家造的航空母舰总和还要多得多。①(3)①二战期间美国造的航空母舰在性能和作战能力上和今天的航空母舰不能相提并论,当时造的大部分航空母舰为商船护航的小型和轻型航空母舰,最快时6个月就能造出一艘。但美国在战争期间也造了27艘大型作战型航空母舰,为世界之最。可以作对比的是,当下英国只有2艘航空母舰,俄罗斯只有1艘航空母舰。
正是因为美国所独有的大国优势地位,让美国在最短的时间内登上史上空前的全球性超级大国席位,成为世界经济、科技、军事、外交各个领域的第一强国。战争结束后仅5年,美国的人均GDP达到2 536美元,已经是英国的1.82倍,法国的2.16倍,西德(联邦德国)的2.53倍,日本的6.64倍。[9]451
从现在起到2035年,是我国现代化国家建设的第一阶段,必将在中国历史进程中产生重大影响。创新将是未来15年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一关键因素,创新的成就将从根本上决定这个古老国家的历史命运。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新的发展环境,只有紧紧依靠创新推进我国国家现代化的各项进程,并在发展中形成自己的优势,才能在当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确立中国新的坐标和地位。
以创新为根本发展动力,把握住大国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就有可能在未来的5到15年内逐步形成中国特有的大国发展优势,从而为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形成中国自己的大国发展优势,应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建设。一是立足科技自主自强,突破一批重大核心技术,逐步解决“卡脖子”的难题,建立起自主可控的关键产业体系。二是精准把握科技发展前沿,在一些重大新技术上提前布局,形成显性的非对称优势,拥有自己的“独门绝技”。三是顺应经济新模式的发展潮流,加快发展关键新产业。四是加快金融改革步伐,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筑牢国家金融安全的基础。
作为一个以现代化为目标的大国而言,重大的关键核心技术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不能因这些技术缺失而致使现代化道路上遇到难以跨越的障碍和陷阱。一个小国可以通过深度融入全球经济甚至依附外部体系而建成现代化,只要把一两个产业发展到极致就行;而一个大国是不可能仅仅凭借融入全球经济而建成现代化。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大国而言,外部体系也不允许我们借助外在力量建成真正的现代化国家。由于起步晚和存在路径依赖等因素,目前我国存在许多关键核心技术不在自己手中的现象,“卡脖子”的问题已经严重地暴露出来。“十四五”时期,“卡脖子”问题必须得以迅速破题,并力争在15年内得到基本解决或明显缓解。从我国科技创新的发展潜力看,从我国具备的超大规模市场有利条件看,以及根据国际上先进技术赶超的基本规律,我国完全有可能用十几年的时间取得相应突破,最终把创新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关键是既要利用好自身的市场规模优势培育先进产业,又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让先进产业具备竞争力。1958年世界上第一块集成电路(芯片)在美国诞生时,由于生产成本过高,缺乏市场订单;是美国军方提供了第一张订单,才使最先进集成电路产业没有夭折。直到1964年,美国集成电路的市场中还有85%的份额是靠军方订单维持的。虽然少数西方国家对中国“断供”部分芯片和关键技术,但是中国市场上的需求并不会因“断供”而突然消失;这正好为立足国内科技进步解决供给提供了契机。只要加强科学规划引导,以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为依托,尊重市场机制,优化资源配置,深化科研体制改革,假以时日,目前被“卡脖子”的核心技术多数都能够被攻破,对此应不必怀疑。当然,在当前形势下,也要冷静理性地对待解决“卡脖子”问题,防止搞大跃进,防止一哄而上,防止政府代替市场,历史上类似的教训太多。
科学技术发展有其自身规律,不是在所有的先进技术和新产业面前各个国家都呈现依次发展的轨迹。在纺织工业、钢铁工业、化学工业上,美国是沿着英国、德国走过的道路依次行进,是追随者,但在电子信息产业、航天产业、互联网产业上,美国从一开始就是领先者。类似的现象也出现在后来的日本,日本在新材料、机器人等新兴产业上具有明显优势。对于一些全新的技术、崭新的科学领域,发达的先进国家和后来跟上的新兴国家,往往处在同一起点。如果新兴国家集中力量率先布局,加以突破,就完全有可能占住先机。5G技术就是一个最典型的例证。5G技术对于一国科技和产业发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就是这么重要的先进技术,美国却让中国走在了前面,至少在5G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是如此,这既出人意料,又在一定的逻辑之中。不仅5G技术如此,中国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技术等领域也初步形成了特定的优势。不久前,中国量子计算机“九章”取得重大突破,其运算速度比现有的超级计算机快100万亿倍,引起国际上广泛关注,预示着中国有能力在一些全新的技术领域与发达国家齐头并进,甚至领先于发达国家,从而形成一种非对称性的优势。所谓非对称性优势,是指新兴国家在整体科技水平上仍落后于发达国家,但可以在部分领域超越发达国家,从而占领某一方面高科技的制高点。这种非对性优势是一种特殊优势,能成为“独门绝技”,可以成为反制对手的“杀手锏”,具有重大战略价值。
在顺应经济新模式发展方面,要特别重视和加快数字经济的发展。首先,数字经济是新技术成果涌现最快、应用最广泛的先导性高科技产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关键作用。2020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就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发表重要讲话,专门讲到要加快推进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数字经济列在首位。其次,数字经济将在中国迎来最好的发展时机,是相关产业发展的一个重大机遇。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不是为落后产能提供市场,而是要在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中,全面提升供给质量,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可靠。数字产业化既是提升供给质量的关键所在,也是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可靠的有力支撑。此外,数字经济可以和我国现有产业实现有机衔接,利用数字技术改造和升级原有的传统制造业,可以大大减少产业转换过程中的震荡。
现代国民经济体系中,金融是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金融既为国民经济循环提供血液,形成不可替代的支撑力量,又以自身的风险防范,维护整个经济体系的安全。当前一个突出的问题是,中国深度融入全球经济,就不可避免地依靠美元或其他国际货币的结算支付体系,并形成庞大的外汇储备,这就必须防范货币主权国利用特定的货币结算支付体系制压中国。当然,在各国经济利害关系彼此紧密相连的全球化时代,某个货币主权国利用手中货币做武器进行直接而粗暴的“货币战”的可能性并不大,但防范意识不能没有。此外,从全球经济治理的视角看,时代的发展趋势也要求世界经济逐步摆脱对某种单一货币的依赖。这一症结的应解之道是:一方面,积极倡导国际货币多元化,其中包括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另一方面,借助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探索数字货币的国际应用。还是要依靠科技进步,用先进技术解决国际金融领域的长期矛盾。
以上主要是立足自主创新的角度阐述中国如何充分利用大国有利条件,以科技自主自强铸就中国自身的大国发展优势。这里还要特别强调,自主创新不是封闭的自我创新,科技自主自强也不是不与外界交流。事实证明,封闭的经济难以产生真正先进的技术,中国还是要进一步对外开放,还是要向世界学习,学习国外一切值得学习的先进文明。在现代化国家建设的道路上,中国应更加开放,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起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的现代化才能做到包容并蓄。
当前,我国各地和各部门正在加紧制定“十四五”发展规划,其中包括编制专项的产业发展规划。研究和制定“十四五”期间主导产业的发展规划,首先要分析影响产业未来发展的关键因素;只有把这些因素分析透了,所选择的产业才符合未来5年乃至更长时间发展的趋势。关于这一点,有三大关键因素必须充分加以考虑。
第一是国内外经济形势分析。总的来说,“十四五”期间,国内经济长期向好的发展趋势没有改变,但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愈加严峻。在疫情冲击下,世界经济风险显著加大,已经进入深度衰退,全球贸易投资大幅下滑,短期内难以恢复原状。未来的发展格局将呈现重大变化,国内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和互动机制也会有所调整,大格局将表现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循环相互促进的基本特征。在这样一个总的形势下,坚持创新发展是以不变应万变的关键之举;只有在创新上取得重大成效,才能在发展中赢得更大空间。中央提出的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战略定位为创新驱动尤其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创造了重大机遇,创新产业应成为“十四五”时期主导产业选择的核心。
第二是技术、需求、产业生态链变化带来的影响,这些因素往往决定了产业的发展前景,规划产业发展定位,必须充分考虑这些因素。首先分析技术因素的作用。一般来说,一个产业涌现的新技术越多,或新技术应用的范围越广、深度越深,这个产业的发展前景就越好。过去20年来,全世界发展最快、市场规模扩张最大的产业是信息产业(IT),有专家将之称为第四产业,与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相提并论,原因之一在于,该产业的技术创新最快,新技术成果最多。尤其是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出现后,信息产业更是得以飞速发展。反过来,如果一个产业的技术多年不变,创新较慢,新技术成果较少,这个产业的发展自然就不会有大的空间。其次是需求端的变化。一个产业发展的前景,不仅受新技术更新的制约,而且还受需求端变化的影响,甚至来自需求端变化的影响作用更大;因为正是有了新需求的出现,一些新技术的创新才会受到鼓励。从总趋势看,物质产品需求占市场总需求的比重正逐渐下降,精神层面的消费需求市场规模在不断扩大,服务性、愉悦性、保健性等方面的消费占比明显上升,这符合经济学中所讲的“恩格尔定律”。全球流媒体①的快速发展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据国际唱片业协会(IFPI)的最新年度报告显示,2019年全球流媒体音乐的市场份额已经超过包括各种唱片、CD在内的音乐市场营业收入的一半以上,达到56.1%,流媒体音乐产业规模早已大大超过各种唱机、MP3等所有物质音乐品市场营收的总和。再次,关于产业生态链的影响作用。在信息化、数字化的时代,不同的产业具有差异很大的产业生态链。有的产业生态链丰富,内容更新快,产业链条很长;有的产业生态链简单,甚至没什么生态内容,产业链条很短。这种产业发展特征决定了不同产业的发展前景。一般来说,产业生态越丰富,内容更新越快,链条越长,产业发展前景越好,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智能手机产业。可以说,过去10年中全球发展最快的莫过于智能手机产业了,从手机机身到通信流量,再到因手机而开发的各种APP,全球市场规模达到惊人的每年4万亿美元,远远超过任何单一产业,甚至连药品产业都难以达到这样一个规模。反过来,如果一个产业没有什么生态,产业链很短,这种产业的发展前景就有很大局限性。
第三是本地的经济基础、区位条件、产业结构特征等。“十四五”时期乃至更长的时间内,该选择什么样的主导产业,还必须结合本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不应凭空而起。对于大部分地区而言,不是全部丢掉现有的主导产业,完全另起炉灶,而是应下决心对现有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优化和升级。由于各地情况不一,难以对具体的产业加以细述,但加快数字经济的发展应适合于所有的地区和部门,因为数字经济既是一个新产业,也完全能够做到和原主导产业融合发展。
①流媒体从英文Streaming Media直译而来,是一种新的媒体传送方式,包括声音流、视频流、文本流、动画流等,其特征是实时、在线观看音视频节目。典型的流媒体,国外有Netflex(奈飞公司),国内有优酷视频、QQ音乐等。流媒体的一大功能就是提供直播(live-streaming),做到节目制作与消费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