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龙/安徽省太和县动物卫生监督所 236600
大量研究结果证明,随着家禽日龄的增加,肠道内菌群会变得越来越复杂且种类越来越多。在家禽刚出壳时,肠道环境处于无菌状态下,所以说在雏禽阶段是建立肠道菌群系统的关键时期,以后随着家禽日龄的增长,促使整个肠道处于相对稳定的生态平衡。
通过试验发现,肉鸡在3、7、14、28、49 日龄时,盲肠内的微生物组成有明显不同,并且随着肉鸡日龄的增加,肠道微生物逐渐由简单向复杂呈多样性变化。并且肠道内微生物变化具有一定规律性,充分说明肠道微生物变化的多样性直接与家禽日龄息息相关。
有的孵化场为了提高育雏阶段的成活率,在家禽出壳后1 日龄就肌肉注射抗生素,来预防细菌感染消化系统,殊不知这是一种非常措施的做法,因为这样会严重打破雏禽肠道菌群平衡,不利于今后良好的生长发育。
雏禽入舍后的饲养环境也会对肠道菌群的组成产生很大影响。不同地区、不同养殖场、不同饲养条件下,雏禽肠道内定植的微生物菌群结构也会发生很大变化,尤其是饲养环境对早期肠道菌群的定植具有重要影响,如果饲养条件恶劣、密度较大、空气污浊等条件下,会促使环境中病原微生物的繁殖,增加家禽感染病原体和发生疾病的机会,进而肠道内的微生物势必会受到严重影响。
在育雏阶段必须提高舒适的生活环境,保持舍内温度湿度适宜,改善通风管理,避免冷风直接吹到雏禽身上而发生感冒或呼吸道疾病。根据家禽品种和日龄提供合理的饲养密度,随时扩群后调整,避免饲养密集,同时提供充足的料位和水位,防止争抢饲料和饮水,引起体质下降或弱小家禽较大的现象,进而降低家禽感染发病机会。
在饲料中添加外源饲用酶,酶类可以降解底物产生糖类,这些糖类既可以溶解又难以被机体吸收,正好能够被肠道有益菌所利用,对于家禽来讲,肠道内有益菌发酵后产生的挥发性脂肪酸,不仅能够为家禽的生长发育提供大量能量,而且还能够有效控制肠道内弯曲杆菌和沙门氏菌的数量,进而维持家禽的肠道健康。
在研制家禽饲料配方时,既要根据不同生长阶段配制营养全价的饲料,又需要根据养禽场的实际情况,在饲料中添加外源饲用酶,这样非常有利于肠道内有益菌的繁殖,保证家禽更加健壮地生长和发育。另外也可以在饲料中添加益生素或微生态制剂,这样也能够调节肠道菌群平衡,对维持肠道健康非常有益。
在家禽饲养过程中,经常使用抗生素来防治家禽疾病,殊不知过度依赖抗生素,就会对家禽肠道产生严重危害,促使肠道菌群紊乱和失去平衡。大多抗生素都能够直接影响肠道内的微生物系统,在抑制有害菌增殖的同时,还可以对有益菌产生伤害,抑制有益菌在肠道内增殖,还会损害肠道黏膜系统,进而引起免疫抑制。由此可见抗生素对家禽肠道菌群结构产生的破坏作用,具有不可修复的严重危害,尤其在家禽处于产蛋期时,一旦肠道菌群失去平衡,就会引起生产性能的明显下降。
在实际生产中需要根据家禽具体情况来合理防治疾病,尽量减少抗生素的使用数量,避免对肠道菌群造成破坏,维持肠道健康和正常生产水平。虽然有的抗生素具有促生长的作用,但是也不能在饲料中长期添加,因为抗生素不仅对肠道内的微生物菌群产生严重影响,还会促使机体产生耐药性,一旦家禽发生疾病后很难治愈或增加治疗成本,这也是我们提倡无抗养殖的重要原因。
试验证明,给不同日龄的肉鸡使用阿维菌素后,空肠内的微生物菌群组成发生变化,嗜酸片球菌、粪链球菌和魏斯氏菌属等只在没有使用阿维菌素的对照组内能够看到,说明阿维菌素能够抑制上述菌群生长,造成肠道内微生物多样性下降。并且发现对于没有使用抗生素的肉鸡,虽然在用抗生素治疗疾病期间,抗性基因频率增加,但停止用药后抗性基因频率会迅速降低。
所以在家禽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药物来防治疾病,尽量减少用药次数和时间,有条件的养殖场应采集病料进行实验室检测,并结合药敏试验选择高敏药物,切忌用药剂量过大或疗程时间过长,避免对肠道微生物组成造成影响。建议科研单位研制出替代抗生素的促生长剂,来保证家禽的健康生长和发育。
随着畜牧业的规模化发展,各种各样的天然型饲料添加剂逐渐增加,包括益生元、益生菌、发酵剂和酶类等,将益生菌添加在饲料中,有利于增加家禽肠道有益菌群的数量,促使肠道菌群平衡,是替代抗生素添加剂的最佳产品,因为益生菌不仅可以产生有益的代谢产物,对机体免疫系统产生刺激作用,并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的免疫反应。同时有益菌还能够抑制或竞争细菌素,减缓有害菌群的定植和生长,这样有害菌群产生的毒害代谢物相应减少。实验证明:芽孢菌和乳酸杆菌能够对机体肠道内的有害菌群产生抑制作用,进而促使有益菌群的生长和定植。益生菌能够对肉鸡盲肠内的大肠杆菌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促使肠道内的病原菌数量大大降低,并且随着在饲料中添加益生菌量的增加,肉鸡盲肠内的大肠杆菌数量明显下降。最重要的是肠道内微生物结构还会影响机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肠道上皮细胞的滋养和免疫细胞的活性。
在家禽养殖过程中,可以通过适当的饲料配方或者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益生菌,能够抑制病原微生物的定植和生长,达到维持肠道菌群平衡和肠道健康的目的。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家禽对饲料营养的消化和吸收,还可以进一步滋养肠道上皮细胞和增强免疫细胞活性,最终提高机体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家禽在正常生长发育情况下,整个肠道内的微生物种类和数量会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一旦正常菌群受到物理、化学或生物因素的影响,就会促使肠道菌群失去平衡,致使条件性致病菌或病原菌迅速定植和生长,造成家禽机体免疫力降低,进而发生炎症反应。经过大量研究证明,感染盲肠肝炎的鸡群,肠道内的双歧杆菌和类杆菌数量明显减少,而革兰氏阴性杆菌正在过度繁殖,并且机体肠道菌群失去平衡的程度与盲肠肝炎疾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鸡群感染慢性球虫病时,其粪便中微生物结构和黏膜免疫相关的微生物菌群多样性均明显降低。由此可见实际生产中可以提高检测家禽肠道菌群组成和动态来预防或诊断疾病。
综上所述,对家禽肠道菌群产生的因素比较复杂,主要有家禽日龄、饲养环境、饲料、益生菌、抗生素和病原体感染等。在实际生产中需要重视育雏期的饲养管理,尽量减少抗生素的使用次数和剂量,还可以在饲料中适当添加益生菌和酶类制剂,增加肠道有益菌群的繁殖,抵御病原微生物的感染,进而维持肠道菌群处于平衡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