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区教师进修学校 林 虹
阅读作为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获得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对学生的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传统模式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多偏重于对语文知识的讲授,而忽视了学生阅读思维能力的进一步提升,这是长久以来语文阅读教学实际效果不尽如人意的原因之一。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是语文教学的根本要求,也是“课程育人”的要求。根据我国《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语文阅读教学需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成为阅读活动的主体,引导其深入钻研文本,使其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培养其“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综合能力,不断“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许多教师依然注重知识的传授与积累,没能为学生提供更多样、开放、自主的阅读空间。课堂上未能针对阅读文本的核心价值提出问题,无法针对文本的理解设计具有逻辑关系的问题链,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缺乏对文本的自主思考,缺少对文本理解的完整的思维过程。更有甚者,有的教师将教材的阅读文本简单视同为考试文本,课堂教学问题完全指向考点,课堂教学过程则主要倾向于解题技巧以及解题方法的讲解,阅读变得索然无味,自然无法令学生产生学习兴趣。
有的教师依然采用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细碎的词汇讲解、语句分析,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学生对阅读文本缺乏整体的感知,阅读体验没有得到重视,无法真正深入研读文本而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缺乏真正的感悟与思考。这样的课堂对学生缺乏吸引力,自然也达不到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实际效果。还有一些教师的阅读教学太过趋于模式化、概念化,浮于表面,没能带领学生走进阅读文本,这样的课堂,学生真实的阅读活动并没有发生,无法达到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教学目标。除此之外,还有许多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不注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对学生的思想感情以及价值观方面缺乏正确的引导,这些原因都直接导致了学生阅读能力的不足。
从众多的教学经验中不难看出,增强阅读教学的吸引力往往能提升学生对阅读内容的学习兴趣。学生对课堂阅读内容产生兴趣又能进一步地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许多学者认为,良好的阅读氛围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主动阅读。在良好阅读氛围的营造中,教师可以创设具有趣味性的阅读情境,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加入视频资源、图片资源、音频资源等,营造教学气氛,拓宽阅读空间,更好地吸引学生主动阅读。
学则须疑。一个好的问题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并且能在相互交流与探讨的过程中增进理解。培养学生主动质疑,善于质疑,是提高学生阅读质量,提升阅读思维品质的重要途径。学生在面对一篇新的阅读文章时首先要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读懂文章想要表达什么,进而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于矛盾处生疑。例如,有教师在讲授《智取生辰纲》时,用“晁盖、吴用等人在智取生辰纲的过程中难道就真的没露出破绽吗”这一追问引发学生思考,学生在寻找破绽时,引发新的质疑,“为什么我们都能看出如此多的破绽,精明能干的杨志看不出呢”“为什么一路上谨慎小心的杨志此时会同意大家喝酒呢”,从而再次研读文本,深入理解杨志失掉生辰纲的原因。至此,学生对杨志失生辰纲,就不是简单地归因于晁盖、吴用等人的“智取”上,而对文本、对人物均有了更立体、更完整的理解。在这样的阅读过程中,学生学会了质疑、敢于质疑从而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凝练了学科核心素养,设计了18个学习任务群。完成特定任务,使学生享有学习的获得感是部编版教材建设的一个重要理念,这一理念势必会影响初中语文教学。初中语文教师也应牢固树立单元教学的理念,由传统的单篇文章的教学走向单元教学,将整个单元的学习设计成一个大任务,该任务指向单元学习的核心。教师在教学设计时须正确处理好单元与篇章之间的关系,依据单元学习的核心确立单元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明确每一篇章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单元的学习任务不仅限于一组课文的学习,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完成真实的、富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下学语文、用语文,激发创新思维。
总之,教师在提升初中语文阅读思维能力方面可以不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阅读,发展逻辑思维能力;可以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主动质疑、敢于质疑、善于质疑,对所学内容进行主动地探究,并且大胆发挥想象,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最终达到提升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