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奇飞,毛旭东,曾明
(1昆明医科大学,云南 昆明;2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云南 昆明)
皮肤鳞状细胞癌(cutaneous squamous cell carcinoma,CSCC)是好发于皮肤或黏膜的恶性肿瘤类型,主要的临床表现为浸润性斑块或结节,表面呈现出菜花样增生,或是中央破溃形成溃疡,容易发生误诊。一旦确诊为CSCC应及时进行抗感染治疗,制定有效的诊疗方案,降低感染发生率。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1例CSCC伴发全身多处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患者的资料,对其诊疗过程进行了深入分析,以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
患者女,49岁,身高160cm,体质量50kg,既往身体健康。2020年4月10日因“双臀部、右手食指反复溃烂流脓1月余”收治于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烧伤科,患者于入院1个月前出现右臀部脓肿,自觉局部疼痛,伤口无明显出血,在当地医院住院治疗,经抗感染、换药治疗10d后,病情平稳(臀部创面未愈合)出院,2周前右臀部创面逐渐加深,范围扩大到左臀,10d前右手食指也出现感染、破溃,并发高热,但患者仅在家中自行处理未就医。双臀部周围组织逐渐变黑坏死,持续渗出流脓,2d前面部开始肿胀,双眼睑肿胀伴脓性分泌物流出。患者发病以来神清,精神差,食欲差,大小便正常。入院时体格检查显示:体温38.5℃,脉搏92次/min,呼吸21次/min,血压127/85mmHg。双臀部皮肤大面积坏死,伴明显脓性分泌物;右手食指皮肤部分坏死,肿胀、疼痛难以忍受。由于细菌分泌物粘连及眼部部分皮肤坏死,双眼无法睁开;双侧鼻腔黏膜坏死,全面部红肿,触诊皮肤紧张,皮温升高。实验室检查示:白细胞计数12.16×109/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10.78×109/L,中性粒细胞%0.887,白蛋白30.8g/L,K+2.66mmol/L,降钙素原0.348ng/ml,白介素6 101.80pg/ml,超敏C反应蛋白165.42mg/L,余检查检验结果未见明显异常。入院诊断“(1)不明原因皮肤软组织坏死并感染,(2)低钾血症”。
患者入院后,由于病因不明确,故于患者臀部、右手食指、双眼及鼻腔多部位取创面分泌物进行培养,同时行血培养,予以舒普深(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静脉滴注,创面外用碘伏消毒,暴露治疗2d后,患者症状未见明显改善。在创面分泌物培养结果未回示前,判断该患者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概率较大,故在治疗中加用万古霉素治疗,患者当日体温下降至37.5℃,此后体温波动在36-37℃,之后的创面分泌物培养结果提示患者确实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但血培养结果为阴性。经过8d的万古霉素治疗后,患者症状明显好转,在该患者面部肿胀明显缓解,局部炎性反应减轻,内环境稳定后,于2020年4月20日行“臀部创面扩创,局部皮瓣转移修复+右手食指末段截断术”,并根据眼科会诊建议,术中清除双眼粘连的分泌物,用妥布霉素+左氧氟沙星滴眼液反复进行双眼冲洗。臀部坏死组织行活体组织病理细胞学检查,回示:鳞状细胞癌(中-低分化)。一次手术后患者上厕所时不慎将创面挣开2cm×4cm,遂于2020年5月7日行“右大腿取皮,右臀部创面扩创,游离皮片移植术”。术后继续给予抗感染等对症支持治疗期间反复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感染三项及凝血功能等,感染指标逐渐下降,余检查结果均正常。
患者皮瓣修复术后14d拆除臀部及右手食指缝线,二次手术后常规换药包扎,入院42d后痊愈出院。随访半年,患者术区恢复良好。
CSCC是起源于表皮或附属器角质形成细胞的一种恶性肿瘤,可发生于皮肤或黏膜,主要从有鳞状上皮覆盖的皮肤开始。好发于头、面部、手背等光暴露部位,多由各种癌前期皮肤病或其他慢性皮肤病演变而来,如瘢痕、慢性溃疡、盘状红斑狼疮等,很少发生于正常皮肤。临床表现多为浸润性斑块、结节或疣状损害,表面菜花状增生,或中央破溃形成溃疡[1]。本例患者皮损表现为伴有疼痛的局部红斑,化脓,且伴有眼、鼻、手指等多处化脓,极易与皮肤感染性疾病,如丹毒、蜂窝织炎等混淆导致误诊。此类患者较为少见,O’Sullivan等[2]在2000年报道了1例表现为手指反复流脓的患者,皮损经1月余反复切开排脓仍不愈,截指后病理示侵袭性高分化鳞状细胞癌。李可嘉等[1]也在2015年报道过1例右前臂伸侧皮疹伴红肿、疼痛患者,后破溃流脓,组织病理学检查示高分化鳞状细胞癌。与上述2例患者相似,本例患者初诊创面分泌物细菌培养,见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予以抗感染治疗效果不佳,且随即出现眼部、鼻部及手指化脓感染,均符合感染性病变。最终经手术切除坏死组织行病理学检查,才明确诊断,提示在临床上无明显诱因出现局部破溃及感染病灶,且经抗感染治疗不理想时应考虑恶性肿瘤的可能。
炎症与皮肤鳞状细胞癌关系至今尚不明确。Roy Catherine 等[3]曾报道1例64岁男性,因臀部化脓性汗腺炎2年后转变为鳞状细胞癌,该作者指出,慢性炎症或表皮过度增生均可能导致表皮细胞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孙莹等[4]曾对74例皮肤鳞状细胞癌患者进行组织病理学回顾性分析:指出炎性细胞的出现说明组织对癌细胞反应强烈,并产生抵抗和防御。Kinoshita 和Goto[5]也在一篇综述中指出:炎症微环境是大多数肿瘤的重要组成部分,炎症反应在肿瘤的发展和转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炎症虽然为机体抵御感染或损伤的适应性宿主防御机制,但炎症反应处理不当常常导致各种慢性疾病,包括癌症[6-8]。
本例患者表现为正常皮肤迅速发展的炎性反应,其皮肤鳞状细胞癌表现不典型,极易导致误诊。其炎性反应表现在臀部、手部及面部[9,10],多考虑不注意个人卫生所致。此病例提示在临床工作中,对于快速发展的类似感染病灶,应考虑癌变可能,尽早行病理学检查,必要时尽早手术治疗[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