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市铁一中学分校 张涵瑜
《诗经》,荡涤着千年韵律的诗歌总集,穿过时间的尘埃,走进了八年级学生的生活;《诗经》,回响着先人对生活期待的华美诗篇,踏着历史的车轮,驶入了八年级学生的记忆。青春与《诗经》相遇,古老的诗歌碰撞在少年的心扉,在诵读之中开出绚烂的花朵。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选入了《诗经》中最为经典的《关雎》《蒹葭》两首诗。这两首诗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可谓举足轻重,是进入古典诗歌美境的钥匙。对于这样的经典讲解,笔者本是怀着满满的热情作好充足的准备,想为学生们打开诗歌的大门。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才发现,对于十三四岁的学生而言,给他们讲诗歌背后的故事他们感兴趣,但当真正回归到诗歌本身时,大部分人都是一副没有兴趣的样子。询问原因,他们十分沮丧地表示,这两首诗生字多,读下来就很不容易,很多句子长得相似,一想到课后还要背诵,就更加头疼。面对早早就被背诵压力“折磨”的少年们,笔者决心更换方法,以读代讲,在诵读中感受诗之意境,在吟诵中穿越千年时空,与古人对话。
“诵”,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诵,讽也。”东汉儒学家郑玄为“诵”作注:“以声节之曰诵。”就是说用有高低抑扬的腔调念出诗歌的韵律。“读”,《说文解字》讲为“诵书也。”由此看出“诵”和“读”意思相近。清代文字训诂学家段玉裁对“读”作注,进一步解释为:“抽绎其义、蕴至于无穷,是之谓读。”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读”除了含有诵所说的抑扬顿挫地念出韵律外,还包含对文章意思的把握。
在古代,诵读是一种基础且重要的教学手段,很多启蒙教学都是在师生的诵读中完成的。随着时代的变革,人们关于“诵读”的理解也有了发展与变化。《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中单独提到“诵读诗歌”“朗读课文”,因此“诵读”是与“文言文、古诗”这些特定文本类型一起搭配的。《课标》解读中谈到:“诵读是反复朗读,自然成诵,尤其适宜于抒情诗文、文言文等声情并茂的作品。”诵读古诗文如果从作品的节奏、韵律入手,更能朗朗上口,体会作品中蕴含的丰富情感,多诵读可以培养语感,收集更多的素材,从中体味出语文的深层韵味,受到熏陶感染。
《关雎》和《蒹葭》两首诗歌最大的特点是叙事性强,音韵回环往复,朗朗上口。《关雎》作为诗三百之首,著名学者林义光在《诗经通解》中说:“寐始觉而辗转反侧,则身犹在床。”思念之心的迫切深沉可谓“哀而不伤”。如《关雎》的第四、五章写求而得之的喜悦。“琴瑟友之”“钟鼓乐之”,都是既得之后的情景。既写快兴满意又不涉于侈靡,所谓“乐而不淫”。通篇诗是写君子对淑女的思念和追求过程,写求之而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对于《蒹葭》,宋代朱熹在《诗集传》中曾说:“言秋水方盛之时,所谓彼人者,乃在水之一方,上下求之皆不可得。然不知其所指也。”诗人一番艰劳的上下追寻后,伊人仿佛在河水中央,周围流淌着波光,依旧无法接近。
为了便于学生理解,笔者先从网上找来两首诗的配画朗读视频,利用早读时间播放。让语言组织能力较好的学生用白话文为大家讲述诗中的故事,一边讲解一边要求所有人在脑海里想象语言中的画面;再向学生普及诗歌押韵的规律,使学生背诵时脑海里出现的不再是一个个抽象的文字符号,而是仿佛穿越了时光,化身为创作者,去见证美的历程。
在诵读时,笔者特意配上流水潺潺的声响,引导学生想象此时在深秋的泗水之滨,在雾气朦胧的晨曦微光里,伫立在河边吟唱自己所看到的景象,并鼓励每个人用自己的方式去唱、去吟诵,调动起所有的感官,体会诗歌韵律,找到自己的方式后积极与他人分享经验。
除此之外,笔者特意强调了诵读的表情管理,“带着作者的情感去诵读”。之前不少学生读课文时或是面无表情,或是挤眉弄眼,这次笔者让他们跟着作者的情感变化去调整表情,或欣喜,或惆怅,或哀怨,由表情控制声调、节奏、缓急、轻重。时而为淑女陶醉,时而求之不得而愁肠百结。
经过几个早读时间的训练,笔者欣喜地发现,班里最不喜欢背诵的学生开始主动在班里发言,说这简直像聆听古人的喃喃自语,伊人与淑女并不是特定的一个人,而是一群美的使者。历朝历代甚至到现在都有这样的淑女与伊人。他的发言赢得了班上同学的阵阵掌声。
建立背诵的画面感后,最重要的依旧是回归落实背诵的检查工作。之前在班上背诵检查总是固定的几个积极分子在举手,其他人置身事外。这次笔者决定利用“00后”学生平时最爱看的短视频激发他们的热情。
采用录制视频的方式,每一个学生录制自己的背诵视频,可以是自我发挥的吟诵,也可以是中规中矩的背诵。学生们一听积极性都很高,但认真看过第一次收集起来的视频后发现,还是有一些学生“小动作”不断,背诵时眼睛一直向旁边瞟,或者用自拍的形式眼睛盯着一个地方一动不动,很明显这都没有诚实背诵。于是笔者增加了背诵视频的录制要求,首先不可以自拍,必须由他人录制,杜绝自拍的时候悄悄看书;其次背诵的时候闭眼背,不仅是不看书,而且可以在脑海中想象诗中的画面,从而有利于排除外界干扰。
在录制好视频后,笔者依然利用早读时间在全班播放,每个学生观看完他人视频后进行点评。有的人指出了错误的发音,有的学习了别人抑扬顿挫的背诵方式。课后,电脑程序操作熟练的学生拷贝走优秀视频进行合成,在每个课间循环播放。
经过这样的过程后,当堂背诵水到渠成,全班学生一次性通过。有的学生说,看了这么多次的视频,好像把诗歌又学习了几次,记忆更加深刻了,背诵的时候自然流畅。
课后总结时,笔者趁热打铁,拓展了《诗经》中的《鹿鸣》《无衣》,鼓励他们去诵读更多的诗篇,并对他们面对新问题努力寻找解决办法、积极创新给予了充分肯定。此外,还强调了诚实学习的重要性,自觉诚实学习的学生一定会通过自己的奋斗迎来属于自己的胜利成果。
通过这次教学实践,笔者认识到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最重要的是调动学生的感官体验。打破常规课堂中以听为主的学习方式,用“00后”学生喜欢的交流方式,多形式、多感官地组织教学,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