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科发展背景下“大学基础化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2021-01-08 11:42台玉萍黄新辉张长水李新忠
化工时刊 2021年4期
关键词:农学农科化学

台玉萍 黄新辉 张长水 李新忠

(1. 河南科技大学 化工与制药学院,河南 洛阳 471003; 2. 河南科技大学 物理工程学院,河南 洛阳 471003)

教育的根本问题是“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人”,高校人才培养则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1]。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出一系列重要决策部署,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将学校思政课程建设摆在尤为突出的位置。然而,传统的大学教育对思政教育认识不足,未能将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有机融合在一起,认为专业课程仅负担着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的作用,而思想政治教育则由思政类课程完成,所以在教学中并未将思政教育融入到专业课程中,实现“所有课程都有育人功能”的作用,更未深入探索思政教育实施方法和途径,使其渗透到专业课程中,固化为其中的一部分[2,3]。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形式和背景下,对专业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以深入挖掘各类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坚持知识传授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实现价值塑造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一体化的推进,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专业素质过硬,思想政治坚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4-6]。

农业是人类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是关系国计民生和社会安定的根本性问题,2019年,党中央做出了“新农科”建设的部署,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以进一步深化高校农林教育,为国家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科研素养、具有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新型人才[7-9]。为响应国家思政课程改革的号召,在新农科背景下稳步推进我校农学类的课程思政建设,构建科学合理的农学类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培养全面发展的农学类人才,文章介绍了在“大学基础化学”这一农学类基础课程中进行思想政治改革的必要性以及具体的实施方法和途径,主要包括重新定位课程目标、深入挖掘教学中的德育内涵、拓宽教学方式和途径,同时采用思政相关讨论、翻转课堂等过程进行有效考核,以及时形成信息反馈并调整教学策略。本文的改革思路和实施举措有望为新农科背景下大学化学的思政教学改革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1 “大学基础化学”课程简介

“大学基础化学”是农学、林学、生物科学等专业的一门公共基础课。课程理论知识丰富,实践性较强,既包括无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和分析化学的基本理论,又涉及结构化学、胶体化学、配位化学等。通过本课程得学习,使学生掌握无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及分析化学的基本知识和分析方法,初步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为后续学习农学类专业课程打下扎实的基础。

2 新农科背景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可行性

2019年,教育部启动“新农科”建设,具体从“新型人才培养,课程改革创新行动”等八个方面推出一系列建设举措,使农科的发展遇到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河南科技大学农科特色鲜明,拥有作物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农业科学学科和植物与动物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大学基础化学”作为全校农林专业的公共基础课程和考研选修课程,每年约2 000余名学生修习本课程,是我校“新农科”建设和相关专业冲击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的重要支撑。

然而,传统的“大学基础化学”教学往往专注于知识体系的构建,化学基础知识的传授,未能加大化学知识在农林专业方面应用的探讨,将新农科理念渗透到化学教学过程当中。学生学习该课程时仅能机械地掌握化学知识,缺乏运用自然科学知识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缺乏对了解当前农科发展的现状和趋势的认识,缺乏认识新农科的重要作用和亟需建设要求,也就无法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增强学习责任感和使命感。

为契合“新农科”建设与发展的要求,我们对“大学基础化学”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将化学基础知识与农学实际应用相结合,与农学发展相联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加深对“新农科”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在努力学习中升华感情,以饱满的热情和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到新农科的建设中。借此契机,教学中紧紧围绕国家对农科建设的需求,结合河南科技大学的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将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使“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从而构建出教育内容全面、教学类型丰富、与专业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体系。让学生在学习中不仅掌握专业知识,更能通晓天下道理,丰富学识,增长见识,塑造品格,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 课程建设实践与探索

3.1 重新定位课程目标

区别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响应教育部关于在大学生中加强思政教育的号召,我们重新进行了课程目标定位,提出明确的课程教学目标和思政建设目标,在教学中坚持将基础知识传授、专业能力培养与思想价值引领恰当自然融合,为社会输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坚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道德品德,良好的综合素养的合格大学生。

在能力素养方面,结合“大学基础化学”的课程特点及在农学中的基础作用,重点培养学生勤于观察和思考、勇于实践以及采用化学基础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道德品质方面,在传授化学知识的同时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行农学意识、环保意识、人文情怀、工程伦理、工匠精神等多个方面的教育。在理想信念方面,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不断探索,勇攀高峰,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为实现中国梦不断奋斗的精神。

3.2 充分挖掘新农科理念中的德育内涵和元素

在立德树人的教育背景下,按照教学大纲中树立的教学目标,充分挖掘“新农科”背景下课程中的德育内涵和元素,做好教学设计,将思政元素贯穿到教学全过程。使学生在学习自然科学知识的同时,又能接受思政教育,实现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的有机融合。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将化学知识与农学实际问题紧密联系,做好“新农科”的坚强基石。“大学基础化学”作为农学类的基础学科,不仅承担着知识传授的作用,更要发挥其在“新农科”建设中的坚强基石作用,引领学生将化学知识用于解决农学实际问题中。如:在讲述缓冲溶液相关内容时,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文献等方法了解缓冲溶液在无土栽培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采用缓冲溶液来做好无土栽培,既能为全国各地人民提供新鲜蔬菜,又能缓解中国土地资源紧缺的矛盾,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爱国热情。在学习沉淀溶解平衡时,介绍我国“镉污染”现状,以及采用沉淀反应去除镉离子的技术,并进一步拓展到袁隆平院士培育的“去镉水稻”,以此光辉事迹引导学生热爱科学、勤于观察、勇于探索、持之以恒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致力于农学发展的责任感,为“新农科”的发展添砖加瓦。

第二,在化学的教学过程中融入哲学思想,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纵观化学发展史,从分子模型的提出到原子的发现,从“燃素”的提出到氧气的发现,无不体现着哲学思想与化学发展的密切联系。“大学基础化学”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如:发展的观点。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随着自身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对外界认知的发展和变化而变化的,例如化学中最基本的概念-酸和碱,在不同阶段就有不同的认识,随科学的进步及学习者知识面的拓展在不断完善,逐渐深入。人生亦如此,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学习和成长的过程,鼓励学生树立唯物辩证法的发展变化观念,求新图变谋发展,在困难面前勇于向前。量变和质变的观点。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有些化学现象和规律看上去变化非常显著,其实是事物发展到一定阶段引起的质变。如教材中讲解酸碱滴定时,在达到滴定终点前,向酸(碱)中滴加0.02 mL的碱(酸)就会引起pH的巨大变化,发生滴定突跃,这就是量变累积产生的质变。引导学生做任何事情都要脚踏实地,锲而不舍,“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最后,在化学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升学生民族自豪感和责任心。在化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不仅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的要求,更是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的有力推手。化学教学中对学生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和资源有很多,如学习肼类化学性质时,联系肼类用作火箭推进剂而在航天事业中发挥着巨大作用,老师可以对比旧中国与新中国,当今我国不仅实现了古人梦想的嫦娥奔月,而且已经成为世界航天的大国和强国,在航天领域已经走向世界的前列,与旧中国的落后与贫穷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学习过渡金属时,向学生讲解稀土元素的重要作用,以及徐光宪院士对中国稀土事业发展的卓越贡献。徐光宪院士被称为“稀土界袁隆平”,他三次改变研究方向,致力于研发稀土回流串级萃取,打破国际垄断;他终结中国出口稀土“贱卖命运”,推动稀土走向合理竞争。学生通过这样对比认识到祖国的强大与化学知识的重要性,增加了民族的自豪感,就有了学好化学学科的动力,从而提升学习积极性。

3.3 拓宽教学方式和途径

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大学基础化学”不仅担负着向学生传授化学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基本学科素养的任务,同时,还要“将思政之盐,融入课程大餐”,在明确课程目标的前提下,分别从自然科学与哲学素养、理科素质与农学素养、大爱情怀、奉献精神等不同方面及层次出发,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和途径,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势来实施思政教育,达到实质性的课程思政成效。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采用下几种方式和途径:

课堂思政为主。课堂教学是教育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主渠道。因此,课堂思政是实施思想政治改革的重要一环。教师在理论教学过程中,要把专业大课堂和思政小课堂结合起来,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根据学生“需求侧”的实际,不断调整和丰富课堂思政“供给侧”的内容输出。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介绍化学的发展历史和科技前沿,尤其是我国在化学方面的成就,如侯氏制碱法、人工牛胰岛素的合成、甾体激素的合成、青蒿素的全合成及立体化学、稀土催化剂定向聚合等领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从而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培养伟大的爱国情怀,学好知识报效祖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寓道于教,寓德于教,对化学中的一些规律、定理与生活中的道理、道德相结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融入思政教育;通过课堂学习与讨论、情景教学和现代多媒体等方式来实施思政教育,使学生在学习中思考,深刻认识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之间的深层次逻辑内涵。例如:在学习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限度时,切入人生也是一个不可逆过程,“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激励学生珍惜时光,勤学勉励,实现自我价值。学习溶液与胶体时,切入培养耐旱性植物,通过“植物固沙”来治理土地沙漠化,并采用热播剧《山海情》片段进行情景教学,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深刻认识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之间的深层次逻辑内涵,引导他们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家庭、个人之间的关系,从而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不断认识小我、实现大我。

辅助在线思政。在思政教学实施基础上,教学团队致力于打造多元化、立体化的教学手段,一是精选部分章节内容,将知识结构体系进行重新梳理,并进行碎片化处理,组建教学团队录制微课、慕课视频,将思政内容渗透到网络教学中。目前,精选的40个知识点及微课片段中,蕴含思政元素的有20余个。 同时,增加过程学习及考核,定期发起相关讨论,并在单元测试练习等环节中适当融入思政考题,同学们通过查阅、研讨、观后感等形式论述提交,考察学生知识掌握及思政元素教育的总体效果,计入平时成绩,对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进行科学有效的考核。二是教学团队编写的“大学基础化学”教材由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在第三次修订版中增加了化学与农学的结合实例、化学中蕴含的哲学道理、化学中体现的家国情怀等内容,同时已经登录中科云教育,学生扫码即可学习,及时地帮助学生提升学习能力、思想境界及处理问题能力。三是收集既能体现化学基础知识,又寓意深刻、内容积极向上的短视频、动画,如:可燃冰的作用及开采、渗透压与海水养殖、屠呦呦提取青蒿素、陈薇院士研发新冠疫苗等,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向学生普及思政教育,寓教于乐,避免了强行思政,使学生更易于接受,乐于学习。

增加翻转课堂。在课堂教学为基础,在线思政进一步巩固的主题下,注重课堂形式的多样性和知识传播的有效性,使学生真正从“读死书死读书”的学习方式,枯燥、紧张、繁重的学习生活中解脱出来,采用“翻转课堂”来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积极向上的思想情绪。例如:在学习渗透压时引导学生进行“海水淡化”的讨论,学习化学热力学时引导学生进行“神州升天,潜艇下水”等过程中能量转化的讨论,学习沉淀溶解平衡时,进行“含氟牙膏与龋齿保护”的讨论等,来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不畏艰难、刻苦钻研和勇攀高峰的良好道德品质,从而为学生今后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和文化科学素质。

4 结语

针对河南科技大学农学类的发展特点,阐述了在新农科背景下“大学基础化学”进行课程思政改革的迫切性及可行性,并从课程目标定位出发,采用不同的方法和途径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德育内涵,以期在本次改革中收获一些经验,形成成熟的教学体系和方法,培养爱国热情高、综合素质强的新一代农林人才。然而,由于对课程思政这一新生事物的了解是逐步、渐进的,所以在改革过程中还存在诸多改进之处,如深入提炼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合理运用各种教学媒体,创新教学模式,有机融入思政内容;确保教学过程自然流畅、组织合理、重点突出等。

猜你喜欢
农学农科化学
《农学学报》入选“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农科城如何为乡村提供“振兴样板”
公费农科生培养试点工作实施
农科问答
农科110专家,你们辛苦啦! 省总工会与省科协联合举办农科110专家送清凉慰问活动
蒲松龄《农桑经》的农学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农学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的探索与实践
《广西农学报》投稿指南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