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甘子成,林冬妹
(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10925)
问题是客观现实的一种反映,当前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政课的应用已经成为教育关注的热点议题。《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2017年)做出指导,要求把优秀传统文化划入中小学德育课程和高校思政课程,融入青少年和儿童道德素质培养全过程,以优秀传统文化促进青少年价值观的塑造和形成[1]。习近平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2019年)上强调,要启发学生多读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籍[2]。《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2019年)指出:思政课课程内容建设要进行系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3]。那么,新时代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政课应用的需求逻辑是什么?具有什么价值?应该采取怎么样的策略?这是学术层面需要厘清的问题,是本研究的三维视角。
历史事实表明,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我们立国立党之根本。进入新时代,我们仍然要不遗余力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夯实国家和党永葆生命力的根基。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重要指导,其根本作用是促进大学生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内化于自身的价值体系,并且不断地躬行践履。因而高校思政课是党和国家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要渠道,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核心路径。
然而,必须依据中国国情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开始形成于19世纪初,是当时欧美国家经济、政治、宗教、文艺、科技等发展的“历史合力”产物。尽管马克思主义理论蕴含的是普遍真理、反映的是普遍规律,但是它是建立在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和批判的基础之上,具有西方资本主义上升时代的烙印。每个国家、每个民族经过不同历史时代的洗礼,从而生成与众不同的个性。马克思主义理论只有立足普遍性、尊重特殊性,与具体时代、具体国家、具体民族、具体实践相互结合才能有效地展现出真理的魅力,才能最终转化成为实践的力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国情的具体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需要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出中国特色、中国品格,符合中国历史发展特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才能被广大中国人民更好地接受、理解和运用,才能展现出持久生命力。因而高校思政课需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为载体,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当代大学生中的有效传播。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句话被普遍看作是中国古代社会关于“以文化人”的最早历史文献记载和思想起点。在现代语境中,“以文化人”是指利用优秀文化资源潜移默化地影响人、感化人和塑造人。人在社会实践创造文化,然后文化又反作用于人的发展。这是唯物辩证法规律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之一。从古至今,我国人民始终高度认同和积极践行“以文化人”的方法。
进入新时代,文化对人的影响越来越突出,我国更加重视通过“以文化人”的方法来提升教育效果。2014年,习近平强调要努力运用中华民族创造的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4]。2016年,习近平强调在“三全育人”背景下,学校思政课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5]348。可见,践行“以文化人”的方法已经成为习近平治国理政工作的重要内容、其获得国家权威的支持和推动。基于新时代“以文化人”方法实践需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政课的应用具有历史和时代赋予的双重驱动力。
高校思政课的资源载体是思政课程的中介系统,是教材由理论话语向现实教学话语转换的重要素材,是连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重要桥梁,具有充实教育内容和提升教学效果的意义。高校思政课要达成从教材系统向教学系统转化,获取提升教学亲和力、吸引力、影响力等效果,需要发掘和采用丰富的文化资源作为支撑力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兼且融合了道家、法家、墨家、杂家等智慧结晶,是以促进个人层层递进地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目标追求的文化思想体系,蕴含有“以人为本的主体精神、仁者爱人的人道精神、刚柔相济的坚韧精神、和而不同的包容精神与推崇和谐、崇尚道德的理念”[6]。习近平指出:“儒家思想和中国历史上存在的其他学说都注重发挥文以化人的教化功能”[7],“优秀传统文化是思政课建设的深厚力量之一”[8]。因而,为了丰富高校思政课资源载体,需要充分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的广度和深度。
随着时代不断变迁、社会存在日益变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面临如何更好地“活下去”的问题。近代以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命运曲折,其应时势变化有被批判或被重视的经历。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迎来了“复兴”的良好形势,其传承和发展受到国家高层高度重视与普遍民众广泛参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政课的应用是顺应时势和符合教育发展客观规律的,它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大学生了解民族文化、提高人文素质的重要举措。
1.高校思政课作为所在层次大学生必修的课程之一,获得必要课时、人力、物力保障,课程安排科学规范,覆盖的主体范围广,有利于全方位地促进大学生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熏陶。
2.高校思政课是实现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有利于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课程中的的道德教育、诚信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礼仪教育、生命教育、劳动教育等方面的作用。
3.高校思政课担负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引导学生践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任务,有利于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引领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有利于大学生以辩证的思维方法批判和思考“文化复古论”“文化虚无论”“中西文化之争”等问题。
在实践中“思政课程遭遇到的最突出、最根本、最尖锐、最难解决的问题和挑战是怎样能够增强思政课程的实效性”[9]。增强教学实效性,是当前高校思政课亟需解决的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丰富的内容资源、多样的表现形式、正确的价值导向,其广泛、有效的应用是新时代办好高校思政课的必然要求。这将有利于形成“思政课程+民族文化”的教学创新特色,具有引领课程教学改革创新,增强教学实效性的意义。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增强高校思政课的历史底蕴、文化属性和文化特色,使其理论性、政治性获得历史支撑和文化承载,有利于在枯燥的理论灌输中增添生动趣味的元素,有利于将严肃的政治问题贴近生活实践,有利于在显性教育中融入“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力。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有利于高校思政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推动大学生“学思悟行”核心价值观。具体而言,以“礼乐文化”促进大学生道德情感发展,以“君子文化”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以“家国的观念”厚植大学生的家庭美德和爱国主义情感,以“吃苦耐劳精神”塑造大学生职业素养。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中华民族习以为常、长久稳定的思维方法和价值体系,有利于思政教学从灌输理论向启发引导的话语体系转化,有利于思政教学从理论文本向生活实践的话语体系转化,有利于思政教学从知识讲授到价值引导的话语体系转化,有利于思政教学从学科教材向教育教学的话语体系转化。
习近平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5]349我国在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和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关键之际,坚定大学生文化自信显得犹为重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历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进程缔造的智慧结晶、光辉成果,是当今时代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三大重要源泉之一。因而高校思政课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内容蕴含坚定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效应。
1.有利于大学生深入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规律,进而理解中华民族“从哪里来”“现实为什么是这样”“未来往哪里发展”等问题,培育大学生对先辈创造的灿烂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激发大学生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的责任感。
2.有利于大学生认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地位和当代价值,明确其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符号”和“文化胎记”,曾经引领东亚地区形成举世瞩目的“汉字文化圈”,造就灿烂而又不曾中断的中华文明;明确其能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养分和力量支撑,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思想的重要思想源泉,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
3.有利于大学生辩证地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与糟粕”的问题、思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走向现代化、如何保持生命力”的时代课题,使他们勇于直面问题和挑战,在坚持“批判性与建设性相统一”原则中收获文化自信的底气和力量,承担起探索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使命。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学校顶层设计必然要面对的重大问题,对其的解答对具体教育工作具有根本的导向性。高校培养的大学生,不仅要懂专业知识、有技术技能,还要有人文素质、道德素质、法律素质和家国情怀。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政课的应用,最根本是要做好顶层设计,在教学目标中增强人文价值的导向性。
1.要明确为社会主义“培养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公民”的根本教育目标,充分重视思政课的教育地位,要把办好思政课置于新时代学校发展的总体战略,制定文化融入思政课的方法措施,实现“三教改革”以及“三全育人”。
2.要把“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政课的应用来增强大学生人文素养、人文关怀、家国情怀的目标”写进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促进教师遵循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具有人文素质、人文关怀、家国情怀的时代新人。
3.要在高校思政课各门课的课程标准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模块、制订相应的教学要求、设置合理的评价体系和形成有效落实机制,促进和规范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开展思政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互融合的教学工作。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政课的应用可以采用嵌入式教学模式,即教师通过多种形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植入到高校思政课的相关内容之中,并且在思政课的教学实施过程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价值功能。
1.议题式嵌入。即通过设置相关议题的方式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地嵌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例如,在关于党的思想路线教学中设置“实事求是的传统文化内涵”的议题;在关于美丽中国的教学中设置“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内涵和价值探究”的议题;在关于文化建设的教学中设置“弘扬中华水文化与坚定文化自信”的议题;在关于中国外交战略教学中设置“大同思想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历史文化渊源”的议题。
2.模块式嵌入。即把与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相关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融合成为一个模块,开展专题教学。例如,在关于民族精神教学中嵌入“中华民族崇尚精神的优良传统”模块;在关于道德教学中嵌入“中华传统美德”“中华好家风”模块;在核心价值观教学中嵌入“核心价值观的传统文化底蕴”模块。
3.实践活动式嵌入。即高校思政课在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时可以有机地嵌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开展与之密切相关的教学活动。例如,举行考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遗址、博物馆的活动;组织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文艺表演、征文比赛、多媒体制作的活动;开展以保护“非遗”、调研乡土文化为主题的活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政课的应用可以采用“一体多元化”的方法。即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依据学情、教材重难点,灵活地运用理论讲授、情景教学、议题式教学等多元方法。而做到“以生为本,因材施教”是运用“一体多元化”教学方法的根本。
1.“以生为本,因材施教”首先是指根据学生情况选择教学方法。高校思政课是面对所有大学生的公共必修课程,不同专业、层次、能力的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会存在一定的差别性,思政课教师要根椐学生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2.“以生为本,因材施教”还要依据教学重点难点选择教学方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政课的应用”的命题表明了教学内容的多元化、融合性、独特性,思政课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地位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教学实践经验表明:“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高校思政课运用“一体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要以学生为中心、围绕教学重点难点,遵循“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学科教学规律,不墨守成规,不拘泥于“一格”或“一态”,灵活运用经典研读、主题探究、任务驱动、情景体验、专题讲授、社会调查等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