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硕,王 丹
(大连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6)
资源型城市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资源战略保障基地,历史贡献巨大[1],在中国经济进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发展之路充斥着资源给予的丰厚优势。但随着城市成熟期与衰退期的到来,资源型城市谋求转型之路迫在眉睫,亟须探索构建资源型城市绿色生态形象,辅助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升级。资源型城市在建设过程中侧重于重工业发展,城市形象建设逐渐走进“资源阴影”的笼罩下,城市特色文化慢慢褪色,城市的突出性被淹没。长此以往,如果不及时加以扭转,会成为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传承的巨大阻碍,不利于城市未来健康发展。良好的绿色生态形象是资源型城市发展的重要引擎,对于外来人才、企业、资金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能够激发城市居民的自豪感和幸福感,并自发为建设和维护美化的城市形象而努力[2]。资源型城市构建绿色生态形象,也是在践行绿色发展观这一场深刻的革命。
目前,学界对绿色生态形象的研究较为分散,一类文章把研究重点放在单一城市的生态形象设计上,例如丁贤生[3]根据乐平市的独特性提出把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建设作为打造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绿色生态长廊形象;杨建永、杜宝苍[4]通过对保定市城市形象的分析,利用城市CIS理论,提炼出具有保定城市特色的城市定位,并从城市理念、城市行为和城市视觉和地域识别等方面完善具有绿色生态属性的城市形象;马颖娜[5]叶盛东[6]则着重思考了北京市的生态形象设计。另一类文章则是集中探讨了地区生态形象的传播问题,例如袁丽娜[7]通过研究生态媒介来探究媒介生态下的城市生态形象传播问题;曹福然[8]等将数字化生态文化遗产与城市形象联系起来,阐释了数字化下的文化遗产对城市形象塑造与传播的重要作用。学界在生态形象领域虽有了一些研究与探讨,但将资源型城市与绿色生态形象相结合进行系统研究的还是较为空白。因此,为加快资源型城市绿色生态形象的形成,探析资源型城市绿色生态形象的必要性、制约因素及其路径构建对于丰富此领域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绿色生态形象构建是资源型城市转型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绿色生态形象在资源型城市向生态型城市转变中起反作用。一个发展成熟的生态城市自然会拥有与之相匹配的生态形象,但对于处于转型期的资源型城市来说,生态城市的构建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漫长过程,但这并不妨碍资源型城市先行打造绿色生态形象。利用绿色生态形象符号转变城市生态观念、整合生态资源促进生产要素的集成、传播特色文化进一步增强生态文化认同感、促进对外交流提高国际影响力。
资源型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对资源的依赖程度过高。我国大部分资源型城市受到历史与政策的影响,发展速度过快,偏向于经济层面的发展,忽视了对城市形象的打造,城市形象构建工作不到位,并没有形成独具一格且完善的城市形象。人们往往对资源型城市的印象停留在物质形象层面上,甚至由于资源使用过度造成恶劣的生态形象,很多资源型城市的人才引进、招商引资、旅游业发展都受到了影响。而对资源型城市进行绿色生态形象的构建,可以最大效率地将城市整体的精神与风貌等特质予以提炼、升华。塑造独特的绿色生态形象是资源型城市转型路上的重中之重。对于资源型城市来说,构建好绿色生态形象,不仅能够加快自身问题的解决、推动城市转型发展,同时也能改变周围环境对资源型城市品质的固有认知,从而提高资源型城市的生态文化价值和社会经济价值。“物品有价,名誉无价”,重视生态发展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资源型城市构建一个良好的绿色生态形象,并扩大对其的认识范围,那么对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发展的推动力也会随之增强[9]。
提高资源利用率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策略之一,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10]。一个优秀的绿色生态形象能深入到经济发展中,进而升级为城市竞争力。资源型城市往往需要对老工业城区进行改造,在改造的过程中可以对其进行生态加工,打造主题公园、主题宾馆等、既体现时代留在城市身上的痕迹,又减少了建材垃圾的产生,保留特色的同时又兼顾生态环保。资源型城市在形象建设的过程中科学精准地进行绿色生态形象构建,不仅能反映出城市的独特魅力和吸引力,同时还能提高城市的知名度、美誉度,从而吸引更多人才和企业的关注。具备磁铁属性的生态形象,源源不断地吸引周边地区乃至海内外的生产要素(如人力资本、货币资本、商品资本、技术资本等)进行配置,高效科学地整合城市生态资源,为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更加优质的平台。
资源型城市绿色生态形象构建道阻且长,多元化媒体时代下信息碎片化让资源型城市难以完善城市形象原貌的艰难境地雪上加霜;资源型城市的历史性纽带在现代化的车轮下难以维系,平衡两者困难重重;城市自身的形象构建在经济洪流下的存在性。这些都是构建绿色生态形象的障碍,需要透彻分析其成因,演变轨迹,才能为绿色生态形象塑造工作保驾护航。
城市是一个独特的具有社会属性的空间,城市的楼宇、道路等物质建筑都是为了服务于生活在城市中的人所建造的,人们在享受城市物质生活的过程中会逐渐形成一个稳定“生活路线”,每一个个体集合起来便能展现出一个城市的城市形象在市民生活上的体现。每一个体都是生态的“生活路线”,那么传播出的城市形象便是生态的城市形象。而大多数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受到时代和政策的影响,城市内居民的“生活路线”大都是为了城市建设服务的,城市内的物质建设几乎都带有重工业化的影子,这就注定了资源型城市的历史形象在人们观念中的牢固意象。作为一个独立且完整的城市,它首先是具有历史性的[11],大多数的资源型城市身上都遗留着那个特殊时代浸染下的历史底蕴,在时代的发展演进中,城市中的物质建设不断系统化、复杂化、多样化,展示着整个城市在历史进程中留下的基因烙印,在总体上呈现出更别具个性的面貌。现代化建设下的交通、网络等具有沟通连接属性的媒介迅速发展,城市与其他地域之间的互联日益密切。外来的一切事物都携带着大量的异质信息,这些信息会潜移默化地割裂城市的历史性内涵,长此以往体现着城市历史血脉的坚固城墙慢慢垮塌。而且城市的经济文化越是发达,这种文化的多元冲撞表现得就越明显。因此,在对绿色生态形象的塑造中,在能更好营销城市生态形象的前提下,我们应该解决好历史与现代的因素平衡问题,使城市的面貌得以整全的呈现。
绿色生态形象的构建中经济效益也应得到相应的保障[11],消费意义上的城市无疑是现代消费社会的必然产物。尤其是对资源型城市而言,谋求转型的原因无外乎是获得又一次经济腾飞从而延长城市生命力。绿色生态形象则是披在资源型城市这件商品上最亮眼的包装,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吸引消费者的眼球。观测“他者”对城市形象的期待,在构建绿色生态形象中尽量符合“他者”的消费需求,为资源型城市的发展赢得更优质的经济效益。资源型城市绿色生态形象的构建中,打造绿色生态形象如果只是一味地迎合“他者”的期待满足、加强城市与他者的关系,那么在另一种层面上城市的“自我”形象构建便会受到制约。我国一些城市把“绿色生态城市”作为城市形象的预期图景,但如果把这作为消费性的城市名片来看,则与城市原意、初始形象、历史底蕴无关,而是国际“文化市场”愈加高涨的绿色呼声的应和物。这样的城市名片自然满足“他者”对城市生态形象的消费期待,但也牺牲了自身城市的底蕴,因为不仅仅只有资源型城市会主动构建绿色生态形象,任何城市都可能把生态形象作为城市名片。资源型城市在构建绿色生态形象的过程中,要平衡好“自我”形象构建与“他者”形象期待,尽最大努力使两者能在城市生态形象构建与传播中实现双赢。
资源型城市绿色生态形象的构建工作需要调动一切优质资源,激发其与生态形象相融合的自觉意识,让绿色生态形象成为有本之木。政府作为其中具有领导职能的工作主体,其政策的维稳与优化是保证生态形象构建工作顺利进行的主要因素。
城市定位可以是历史文化名城,也可以是娱乐休闲之都,甚至可以两者结合。但不同的城市定位,会影响绿色生态形象的形成。开展城市品牌活动可以有效地传播城市形象,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每一个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关键,是城市内一切有序生活生产的保障。基于资源型城市转型定位下的基础设施建设既要融入其地域性文化又要兼顾生态性,如融入城市精神的生态公园、具象展示历史的生态街道。标志性建筑作为城市地标同样是一张生动的城市名片,直观的视觉感在城市形象形成中的传导更具有高效率,资源型城市地标建筑建设应更重视“旧物改造”,在原有废弃建筑基础上,进行生态改造来实现其经济文化生态价值。积极举办、承办与自身资源相匹配的全国性和国际性赛事或其他活动,例如河北省张家口市依托优越的气候条件和地理位置承办冬奥会,这将快速提升张家口的国际形象和城市影响力。
资源型城市快速工业化带来的生态负面问题,是资源型城市在经济生产逻辑中不可避免会产生的。如果城市生产被市场主义的逻辑俘获,那么对生态问题得以解决的期待,终将覆灭。绿色生态形象工程由于其产生过程的非竞争性和使用的非排他性,理应归入社会公共事务的范畴,政府的主体性地位则不容置疑,政府在城市形象塑造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政府职能体系中生态保护职能则显得至关重要,优化政府的生态职能是塑造资源型城市绿色生态形象的前提和基础。确保城市形象构建的系统性和一致性,城市形象的构建工作是一个长期且持续的过程。资源型城市的绿色生态形象提升需要稳定的政策环境和城市物质、文化资源的依托。
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这些文化显露着地域性,也彰显着城市形象的独特性。一部分资源型城市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例如河北省邯郸市、山西省太原市,历史文化资源是这些资源性城市得天独厚的优势,举办专题展览解读城市历史、将历史故事具象成图片或者文字融入街道,打造历史文化长廊,历史文化自然地融入进城市形象,使城市生态形象具有历史感;一部分资源型城市拥有在特殊时代影响下产生的人文精神,如黑龙江省大庆市的铁人精神,展现了一辈石油工人的奋斗历程,利用其丰富城市生态形象内涵,城市生态形象具有人文关怀;一部分资源型城市具有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例如河北省承德市、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这些城市的少数民族特色突出,举办少数民族民俗节日,促使少数民族文化与城市生态形象具有伴随性。每一个城市的文化并不是单一存在的,城市文化具有多元属性,但文化元素过多也需要整合,避免文化重叠与冲突,消除人们识别城市生态形象过程中的混乱性。
进行绿色生态形象构建,充分发挥城市功能,摆脱制约因素的束缚;深度挖掘城市内部物质文化资源,促进城市经济高效绿色发展;优化政府部门的政策作为,不断改善城市负面形象。在未来的发展进程中,绿色生态形象建设应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践行“绿色生态观念”,在推动形成高质量资源性城市中承担“绿色生态责任”,在深刻领悟“五位一体”战略定位基础上展示“绿色生态形象”,为中国与世界的资源型城市构建绿色生态形象贡献智慧[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