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瑛乔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商学院,江苏 无锡 214153)
从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提出的“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六个下功夫”“六个要”“八个相统一”等一系列要求中可以看出,教师只有坚持正确的社会主义办学方针,坚持让有信仰的教师讲信仰、懂政治的教师讲政治,才能确保职业院校学生立鸿鹄志、坚定理想、钟爱祖国、艰苦奋斗、强能敬业,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信仰者、践行者,社会主义事业的优秀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首位就是要让教师思想政治意识与政治能力严起来、硬起来、紧起来[1]。要通过彰显教师思想政治意识与政治能力的首位来提高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显示度、重要性、集聚力。
习近平总书记把“建设政治素质过硬”[2]列为大学建设基础性工作的三大工作之首,“六项要求”中的首项要求是“政治要强”,“八个相统一”中首个相统一是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可见,讲政治并将其列为首要素质与首项能力是对每位教师的底线要求。教师政治首位能力要求其必须时时事事处处讲政治,把政治站位作为衡量人民教师合格与否的首要标准。
讲政治是高校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是高校事业发展的“魂”和“根”,是“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必须坚持的政治立场与办学底色,而作为培养“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任务的教师就成为了关键所在[3]。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筑牢“四个意识”、强固“四个自信”、铸魂“两个维护”,坚守底线思维、严守政治立场,将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运用于高校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使命。具体要落实到教师的知、行、言三个维度上:首先,从“知”的维度上来说,政治站位是一种品格与一种意识,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定政治信仰、体现政治忠诚;其次,从“行”的维度上来说,政治站位是一种素质与一种能力,坚决做到政治头脑清醒、政治担当果敢、政治历练过硬;最后,从“言”的维度上来说,把政治站位倾注于笔端。坚决做到笔芯要红、笔力要健、笔触要暖[4]。
对“拔节孕穗期”的高职学生进行精心引导和科学栽培,要求高职院校教师要把热爱祖国作为立身之本和施教之基,实现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的高度统一,并将其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成为对学生进行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及引导学生成人成长成才的重要环节,绘出浓厚的学生家国情怀底色,使学生成长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需要的时代新人。
“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5],是教师提高理论认识与掌握规律的根本保障。一是夯实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一定要把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种精神追求和一种生活习惯,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以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解决职业教育面临的新问题。二是确立“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大格局。教师要掌握国家职业教育新动态、新趋势、新要求、新标准、新战略,挖掘所有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给学生讲清楚、讲透彻专业及课程中的育人哲理。
教师只有首先使自己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信服者、传播者、践行者、推动者,才能“守好教书育人一段渠,种好科研育人责任田”[6],才能具备强烈的育人使命意识、责任担当和高尚情怀,成为培养学生发现政治问题、面对政治问题、分析政治问题、解决政治问题的引路人。
习近平总书记把“要有理想信念”作为好老师的首要标准,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时的首要“功夫”,并强调“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这就要求教师要把培养“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作为自己终生不渝的初心与使命。
教师只有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始终同党的教育事业和培养时代新人心心相印,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铸魂“两个维护”,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作为理想信念的精神内涵,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新时代教师必须坚定的永恒信仰,把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为新时代教师的共同理想,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新时代教师必须坚信的远大理想[7],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理想信念的人,并让学生感到是在接受一个有信仰的人在传播可信的信仰。
通过加强教师理想信念教育的组织领导、完善教师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师职业道德等)、拓宽教师理想信念教育方法(报告会、座谈会、研讨会、培训班、读书会、线上学、线下学、线上+线下融合学等)、构建教师理想信念教育的养成体系、创新教师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模式[8],以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把系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引,从根本上筑牢教师理想信念。
教师承担着铸魂育人的神圣使命,其始终不变的身份是教师,永远坚守的工作是教书,须臾承担的责任是上课。不能只扮演搬运知识的“传声筒”与“教书匠”,而是承担铸魂育人、塑造学生成为时代新人的“引路人”与“大先生”的现实职责及历史使命。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就强调,教师“情怀要深,保持家国情怀”。这要求教师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涵养家国情怀。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行研,在良好道德品质、高尚言行情操、服务争创贡献等方面成为学生的一面镜子与旗帜。二是真情引领学生。用好老师的“仁爱之心”培育学生的爱国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践行学生的爱国情,通过教师的真性情、真心话、真诚实、真感动、真水平滋润学生的心田,并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领者和贴心人。三是真心关爱学生。育人必先得其心,教书必先育人的教育规律,决定了教师只有真心实意地关注、关心、关爱学生,尊重、欣赏、信任学生[9],才能让学生享受收获、茁壮成才、健康成长、健全人格。四是真知支撑教学。以苦功夫换真学问,不仅可以做到用扎实的理论知识与娴熟的实践技能支撑高水平教学,而且可以在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中进行思政教育,实现课程思政化的教育目标,还能够将校内专业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实践思政大课堂相结合,教育引导学生成为“四为”新人。
中共中央、国务院要求“把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摆在首要位置”“突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师德养成”“着力提升思想政治素质,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推动师德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从而使“教师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10]。
一是师德师风建设处于立德树人工作的核心地位;二是师德师风建设是一项政治站位高、意蕴内涵深、标准要求高的系统工程;三是师德师风建设是内涵式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办人民满意大学”的必然选择。
一是提高教师的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守牢正确政治方向,拥护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二是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把教师理想实现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学校发展的需要相一致并一体化;三是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11],绝不逾越偏离政治、育人失德、课堂失范、学术造假等红线。
一是要铸牢教师的教育信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好老师作为“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12]。教育信仰是教师坚守职业道德、永葆职业操守的保障,是落实立德树人、肩负教书育人责任,把好学子人生“总开关”、扣准学生第一颗“扣子”,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着眼点和归宿点。二是要培育教师的教育情操。《礼记·文王世子》:“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可见,教育情操体现了教师立德树人的核心要求。学生亲师信道的前提是教师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能够用精神食粮涵养心灵、把“敬业爱生”作为工作准则、以渊博扎实学识引领学生、将教育情操转化为育人能力。三是要形成教师的教育规范。具体包括:在科研工作中守正创新,做到在坚守学术规范的基础上不断进行科研创新;在教学工作中守住“第一责任”,处理好育人与育才的关系、学生“好学”与“学好”的关系、教授“无用”知识与“有用”知识的关系;在言行举止上做到实事求是、作风优良、行为文明;在交往沟通上坚持诚实守信、真诚待人。
“四有”指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八字”指以“爱国、励志、求真、力行”来用心培养新时代优秀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一是以师德立师身,既泽师,又惠生。树人必先立德是教育的真谛。孟子认为,在逢蒙学艺于羿却射杀羿这件事上,羿的过错就在于他重传艺轻授德。同时,又指出,子濯孺子之所以能免于不死的原因是自己授艺予尹公之他时就注重以德为先,而庾公之斯是向品德端正的尹公之他学艺的,其学生必能弘扬师道师德。司马光之所以从三家分晋开始写《资治通鉴》,就是要告诫人们有才无德、才大于德注定要失败[13]。这就决定了教师只有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才能以爱国情怀、高尚人格、深厚学识向学生传递坚定的力量、思想的光芒、不变的信念,真正肩负起“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14]。二是以苦功夫换真学问,既武装教师,又引领学生。真学问不仅来源于教师具有让学生仰慕的扎实宽厚的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而且来源于教师多年的理论研究和丰富实践带来的那份厚重的人生阅历与心得,以一名“引领型”教师、“创新型”教师、“学习型”[15](先学之师、新学之师、深学之师、化学之师、创学之师、跨学之师、协学之师、智学之师、导学之师)教师、“专家型”教师的身份,把学生引导到自己的课堂上。三是以“三个第一”顶起师之重誉,即“老师是第一身份,教书是第一工作,上课是第一责任”。师之重誉指“天地君亲师”的崇高地位。教师的天职是既有解术之法,更重道之重;既教书讲授专业知识,更重视铸魂育人。
笔者认为应围绕以下着力点加强师德建设。一是着力把好教师选拔关。教师作为学生成长成才特别是成人的“大先生”“筑梦人”“系扣人”“引路人”,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学生的“魂”铸成什么样子及铸到什么程度,将取决于教师作为学生成长成才特别是成人的重要塑造者,扮演了什么样的“大先生”、什么样的“筑梦人”、什么样的“系扣人”和什么样的“引路人”。因此,必须把严把教师道德水准关作为师德师风建设的首要任务[16]。二是着力提高思想认识关。要充分认识与深刻理解新时代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必要性、重要性和迫切性,通过“学习、宣传、教育、表彰、督查等活动”,把“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六个要求”“八个相统一”的内涵和要求“入心践行”到“教学、科研、思政、管理、服务等”[17]各支队伍。三是着力提高理论武装关。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体教师,使教师牢固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远大理想;通过各种政治理论学习不断提高“教师的道德思维、道德推理、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的主体性意识”[18],升华以人格为核心的教师道德精神和道德修养。四是着力把好舆论宣传关。不仅要加强舆情研判工作以切实掌握教师思想动态,而且要在校园媒体上大力宣传师德师风建设标兵,同时,运用于各类评奖与晋级中,使其名利双收成为广大教师羡慕与追求的榜样。五是着力把牢明道信道关。明道与信道是教师传道的前提与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关键环节。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先受教育,切实加强理论武装,坚定“四个自信”、接受先进文化教育、加强典型引领,以营造崇德向善、立德育人的良好环境。六是着力加强制度建设关。良好的师德师风形成必须以科学可行有效的制度作保障。因此,要进行师德师风制度体系建设顶层设计、建好主体责任工作体系、细化标准执行到位。七是着力守住责任追究关。责任追究是落实师德师风建设的最后防线,绝对不能违背“六条禁令”,踩到“红七条”和失守十条“师德红线”。守住责任追究关一定要明确主体责任、直接领导责任、落实“一票否决”。
教师工作涉及到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所有事项。仅就人才培养体系而言,就包括了教师、学科(专业)、教学、教材、实验(训)、考核、管理等体系,决定了教师必须把思想政治工作贯通其中的任何方面与所有环节。具体途径包括:首先,组织体系上要实现纵横“贯通”。纵向上包括高层的党委,中层的各职能部门、二级学院及各教学单位,基层的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横向上包括学校各分管领导,各部门与教学单位,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以形成全校齐抓、纵横交错、责任明确的贯通于“三全”育人的思政体系。其次,理论指导上要实现“贯通”,要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于教室、宿舍、图书馆、食堂、实训室、车间等学习与生活场所,运用于教学、科研、服务、传创、合作等全部工作中,留痕于每个学生的成长轨迹中,内化于其血液之中,并成为其终生信守与践行的信仰。再次,工作内涵要实现“贯通”[19]。不仅要育才,使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与娴熟的实践技能;而且更重要的是育人,塑造好学生的政治品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最后,工作方式上要实现“贯通”。要摒弃用而无效的说教式、灌输式教育方法,把“大道理”讲成“生活事”、把“教师语”变成“学生话”、把“专业术语”转为“百姓用语”,以入脑入心化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