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闻涛
(陕西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
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之一就是立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进各项工作。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新时代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全然不同的工作环境和条件要求,也与时俱进地呈现出焕然一新的发展局面。这种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内外环境变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时代要求和实效要求。要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代性与实效性相统一,就要加强对其科学性研究和建设,而亲和力又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性的关键,抓住这一关键,需要从其历史沿革、重要作用和着力点等方面进行具体探究。
亲和力是理论传播和思想动员的重要维度和题中之义。马克思主义理论从传播伊始就注重理论亲和力,中国共产党人在百年艰辛探索中也始终重视亲和力。经过不断实践探索,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已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学科发展基础。回溯这一探索和积累的历史过程,对于更进一步思考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有效提升具有历史性启发价值。
中国共产党人极其关注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毛泽东同志对此发挥过关键作用。他高度重视宣传和政治思想工作的重要作用,认为“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1]在这一正确思想的指引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卓然,无论从具体工作方法上还是工作内容上都具有鲜明的特色。
邓小平同志不仅十分重视思想政治工作,而且提出了许多原创性的理论。在总结20世纪80年代工作时,他提出思想政治教育是我们党的看家本领和政治优势,把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到党的基本路线的高度,对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很有指导意义。[2]在邓小平的领导和直接关怀下,1983年国家设立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自此,思想政治教育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快速走上了正规化、科学化、系统化、专业化的发展道路。
江泽民同志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也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观点和主张。在教师队伍维度建设提升亲和力上,他强调并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和思想政治工作人员,是高等学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必须十分重视这支骨干队伍的培养和建设。”[3]这对于培养专业化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具有极强的实际推动作用,也使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具有科学性。
纵观几代中国共产党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探索,都在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具体时代发展要求以更为妥帖密合的方式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激发思想政治教育更大作用。这也是探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亲和力的理论和现实依据。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继承和发扬我们党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光辉历史和优良传统,结合新时代特点,提出了许多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观点、新思路和新想法,切实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
在人才培养队伍建设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大学建设的基础性工作”。[5]在此基础上,2014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提出了“四有”好老师的标准,即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6]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应该以此为标准,把握教育教学规律,对标对表,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加强教育亲和力,为更好育人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在教学内容上,习近平总书记主张加强四史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等,并多次讲到“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7]“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8]这就要求通过学校教育、理论研究、历史研究、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等多种方式,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
在改进教学方法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的重要性。他指出,“宣传思想工作创新,重点要抓好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9]要“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9]除此之外,习近平总书记还主张加强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主张将时代现实性和理论亲和力紧密结合起来。
从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极端重视和多重论述中可以看出,党和国家对思想政治教育有着与时俱进的新要求,而这其中提升其亲和力又是重中之重,因为亲和力实际上是思想政治教育内核与时代性有机结合的关键。因此,持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和不懈追求。
亲和力从一个生物学和化学词汇逐渐演变为当今描述教学情境和教学效果的重要评价维度,反映了现代教育对教育全过程科学认识水平的全面提升,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的外在表征。而从其内在发展逻辑分析,思政政治教育亲和力提升则寓于思想政治教育时代性这一本质属性中。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育人的核心目标,必须要与时俱进地把时代化的鲜活元素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恰当载体,与不同时代的培养目标实现情感共鸣,并由此提升其教育实效。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具有深刻的科学性,要实现对其有效提升这一发展目标,必须进一步关注其理论发展逻辑的内部机理。
真的是手机、外卖、抖音等在“毁灭”我们吗?在这些东西出现以前,有没有其他的东西具有毁灭性?就说大家再熟悉不过的麻将吧。媒体曾经报道过,因为父母沉迷麻将,到了吃饭时间仍不下桌,不管孩子,极度饥饿的孩子误食拌了农药的花生种子而死亡。
马克思曾精辟地指出:“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始终都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10]社会主义国家所进行的意识形态教育,体现的是绝大多数人民的根本价值取向,因而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其他社会形态的统治阶级思想有着质的差别。
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和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共产党人注重宣传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并以此武装人民群众头脑,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成了推进社会主义运动的重要力量。但是,思想政治教育始终要服务于国家治理,其基本功能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性质必然带有鲜明阶级性,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需要进行强化,甚至具有一定程度的规定性。这一教育方式和认知共识勾勒了思想政治教育长期以来的刻板形象。诚然,该方式在需要凝结政治认同、凝聚人民共识的革命战争年代曾发挥了重要的宣传鼓动作用,也具有鲜明的方法优势和卓越的实际效能。
但随着我们党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认识科学化程度的不断提升和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环境的不断变化,我们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是做人的工作,必须紧紧围绕被教育者本身的需求展开。在引导被教育者思想觉悟和政治素养不断提升的同时,更要注重教育本身的人文关怀和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科学性。以传统“满堂灌”方法为主的教育方式和手段明显缺乏亲和力,甚至成了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良性运行的掣肘。刻板的说教和脱离实际的宣传也容易导致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存在张力,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往往事倍功半。因此,积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是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能的重要手段。
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得以取得长足发展和教育实效的根本依赖,而关注并重视亲和力本质上反映的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和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动态关注和关怀。换言之,亲和力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更加注重教育过程中的反馈机制和施教效果,注重施教主体的方法创新和改善以及教学内容本身的生动性。这符合现代教育理念对课堂教学的科学认知,生动诠释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过程。
亲和力作为教育教学过程的重要科学性维度,被广泛关注。分析心理学家卡尔·容格指出:“课程必须由一个个知识点构成;但对于成长中的植物和孩子的心灵来说,温暖才是最重要的”,即被教育课题所感受到的温暖,就是施教主体和教学内容具有亲和力的表现。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对此也谈道:“教育是人和人心灵上的最微妙的相互接触,学校是人们的心灵相互接触的世界”,[11]“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12]这种非知识本身的情感交流传递的情感和价值共鸣就是一种亲和力。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所结成的是一种超越知识、课堂关系本身的,包含道德和情感、价值关系在内的复合关系。这种复合关系实际上就对教师传递知识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能否通过亲和力加强知识的渗透,能否不断通过提升亲和力提升教育效能显然是维系这一复合关系的重要着力点。
无论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上看,还是从其功能实现上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任重道远。他们“不仅传授系统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还向学生传递知识所负载的价值意义;不仅按照国家意志向学生传递主流价值观和社会行为规范,还在职业工作中展现个人的价值倾向和道德品质”。[13]利用好亲和力,能够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借助多种手段和渠道提升亲和力是目前改善思想政治教育时代困境的必由之路。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是青年学生,大学学习阶段是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的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14]积极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帮助青年学生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助力其顺利从未成年阶段迈向成年阶段,培养其健康独立的价值判断意识和使命责任感。更为重要的是,青年思想政治觉悟及政治素养关乎国家未来和民族希望,因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还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从这一角度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时代化、科学化发展极端重要。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我国青年群体思想状况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时代性特征。青年学生个体意识、独立意识不断增强,其获取信息、知识的渠道也更加多样,青年价值观养成的环境实际上更为复杂。这都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而传统灌输教育容易引发个性张扬、具有反叛意识同学的抵触和反感,同时一些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渗透又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常抓不放。二者之间张力的调节,一是要从更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入手,使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具有吸引力和感召力;二就是要在教育手段上下功夫,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让思想政治教育先入耳,进而入脑入心。
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满足学生成长期待和需求,结合青年学生的阶段性成长特点,用符合学生习惯、贴近学生生活、结合学生特点的方式方法,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针对性,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成为助力青年学生成长的精神质料和成才的价值养分。
想要使思想政治教育持续提升,就要使亲和力发挥重要的黏合作用。时代的发展使得亲和力的提升成为关键课题。而破解这一难题,可以从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施教主体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说到底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要有亲和力,在教育过程中传递亲和力,从而呈现内容的感召力并引发受教育者的共情和认同,实际上也能理解为教师教授过程中产生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也不能和现实脱节,和学生的实际相脱离。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若不能与时俱进,加强与青年学生具体生活的联系,那么无论教师教育手段多么具有亲和力,其效果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此,要切实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必然要打“组合拳”,多维搭建其提升的可行路径。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由此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关注的应有视域。将亲和力作为对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重要标准,首先应当加强对亲和力的研究与认识。作为一个化学领域词汇,亲和力用于描述主客体(分子)间自发产生的作用力。自然界中主-客体亲和力虽然普遍存在,但它是由多方面因素通过复杂的协同作用综合施加的。在实验环境下,可以通过对主体中多个因素的优势整合,实现整体优于部分之和的协同效应,带来预期的,甚至高于预期的强作用。对于特定的客体,可以根据具体的客体特征,通过对主体的修饰和改造来增强主体对客体的亲和力。
由此可以看到,主体对于增强亲和力具有极大改善空间和自主调节范围。而日常生活范畴中的亲和力可以理解为一个人或一个组织在所在群体心目中的亲近感,以及其对所在群体施加的影响力。无论从亲和力的原初使用语境抑或是日常范畴看,都可以看出亲和力主体对亲和力的运用和修饰能力,对改善主客体关系和主客体沟通效果具有关键作用。
具体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来看,亲和力可以理解为提升教师、学生亲密度,改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关键手段。亲和力不应该是某个具体的施教主体本身的个人特质或品性,应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备的教育技能和职业素养,甚至作为评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施教效果的重要指针。技术化、科学化、专门化地针对亲和力的有效提升展开培养和训练,使亲和力的提升具有一定的可控性和可操作性,对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素养,切实改善思想政治教育现状,满足青年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期待,进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能具有重要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了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征途上,动员广大青年自觉投身祖国建设,努力争做社会主义事业有力建设者和接班人尤为重要。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培养青年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具有其他教育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基于这样的认识,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首先应该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和政治担当。思想政治教育不是理论宣讲,不能敷衍了事,更不能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作按部就班的工作,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要让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实效,就要把青年学生成才与教育责任相联系,化被动为主动。首先,从情感上加强与青年学生的联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主体自觉很大程度上应该表现为贯穿其施教过程的工作热情,这种工作热情和对青年学生成才的主动关照,必然体现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的亲和力。思想政治教育者只有把青年学生成才与祖国民族前途命运紧密联系起来,把自身工作置于崇高的历史责任下,才能更加主动自觉地改善和改良教育方法,用自身的热情传递出源源不断的亲和力,继而实现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能的良好效果。
其次,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从业素养。思想政治教育注重亲和力,实际上是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以人为本。教育本身是人与人的对话,是知识的传递和灵魂的塑造。思想政治教育在众多教育内容中又具有较强的特殊性,该教育注重知行合一,不仅关照青年学生精神世界建设,而且注重个体关怀和情感引导。但目前,有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能与时俱进地更新自身的教育理念和手段,一定程度上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与当代青年期待的教育内容和形式脱节,更遑论亲和力的提升。具体到某一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而言,亲和力的提升也不完全是具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更依赖于施教主体对不同教育对象展开的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调整。因而亲和力的具体效果也取决于教师能否因材施教,不断改善自身传递亲和力的方式方法。亲和力实际要求教育者要因材施教、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从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教师教育环节是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环节,课堂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教师如果不能与时俱进地提高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水平和教育水平,就很难做到自然而然地表现出亲和力,甚至消解了内容本身的亲和力。
最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在工作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寻求提升亲和力的有效手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否取得成效,与增强思想教育工作的亲和力有直接的关系。”[15]亲和力的传递说到底是人对亲和力的传递,因此作为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主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加强其责任意识建设,提升其教学技能水平,以此作为提升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主要推动力,切实守好责任田,为国家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也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6]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与时俱进的,必须紧密结合国家需要、社会现实和学生特征展开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不仅来自教师传递出来的个人亲和力,还需要有坚实的、具有吸引力的、能引发学生共情和认同的教育内容作为亲和力发挥的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青少年成长环境发生了不小的变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在“内容为王”的理念指引下着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的特色与质量。把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培养时代新人的价值目标有效结合,使二者统一于思想政治教育中,用具有亲和力的语言表达形式,用通俗易懂、生动形象、贴近学生生活的话语表达习惯阐释好主流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观,使其切实感受到主流价值观和主流意识形态对全社会的价值引领能力和对个人成才的重要意义。
此外,思想政治教育还应该借助各种课堂工具和媒介,实现多样化的教育内容呈现,展现和增强教育亲和力。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广大青少年,是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青年一代,他们对互联网的高效使用和熟练操作极大提高了其获取信息的能力,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话语权威受到了严峻挑战。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者搜集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及速度或许滞后于教育对象,使得教育主体的话语和案例有时显得“老掉牙”,不能完全引发学生兴趣和关注。另一方面,青年学生关注的视域较为发散和宽广,这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者寻找能够引发其情感共鸣的切入点就更加困难。因此,在授课环节上,应该借助互联网平台和现代教育技术,着力构建传统媒介与现代新媒介相融合的平台,使教育技术和教学内容得到有机的统一和升华,并以此作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重要方面。很多学校和老师在这方面已经展开了积极探索,例如打破传统的课堂模式,组成学习小组参与课程内容设计;利用微信公众号、慕课平台,创新教学方式,使同学们借助拍段视频、主体打卡等形式参与到课堂内容的活动中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课美誉度,提升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期待感、获得感甚至满足感。以上种种教学手段和方式的创新,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重要表现。思想政治教育实际上还具有知行合一性,其教育效果更应体现为对青年学生思想意识的改造和雕琢,技术化的改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形象,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对于青少年成长大有裨益。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是教育现代性、科学性视域中的应有维度,是新时代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能的重要抓手。从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性维度中审视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并探寻其提升的有效路径,对于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时代实效与时效都具有启示作用。而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业者,我们更要认真研究和解读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重要指示,着力在实际课堂教学和日常工作中切实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使其成为改善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能、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促进青少年群体成长成才的重要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