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洁 汪丽英 杨曈曈 云南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
随着社会发展进程的加快,人们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都在发生着潜移默化的改变,而随之变化的还有人类的疾病谱。现如今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发病率逐年提高,使得人们对健康越来越重视。继“健康中国”理念的提出后,国务院办公厅又提出:要实施“体育+”行动,通过体育产业来促进其他行业的发展,为其他行业的发展另辟新路,这一政策的提出,为“体医融合”开辟了道路。“体医融合”是指在疾病预防、治疗和康复的过程中,综合运用医学与体育的专业知识,把体育运动与医学理念进行有机结合[1],在医疗中融入“体育”元素,通过运动的手段来促进身体健康,不断增强人们的身体素质,从而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在大健康背景的影响下,社会对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人才需求日益增加。
高等职业院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培养的是具备专业的康复治疗基础知识,能掌握此专业领域实际工作能力的面向各级医疗康复机构的技术技能复合型人才[2]。伴随着人们康复理念的不断提升,单一学科体系的康复人才很难满足患者的需求,而多学科知识体系的交叉融合[3],才是现代康复理念所需要的。作为体育类高职院校,围绕“体医融合”的发展思路,将康复治疗技术的医学理论与实践技能的体育项目进行有机结合,形成“医学向体育渗透”“体育向医学延伸”的特色培养模式[4],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首先,科学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展现体育类高职院校康复专业的特色,从康复医学和运动科学两方面着手,做好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5],明确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重点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学生除了需要掌握现代康复治疗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外,还要培养学生的运动防护技能、运动健康指导等方面的技术和能力,使学生能够跨领域发展,培养全面性的综合人才,从而增加学生的就业机会,增强学生在未来职场中的竞争力。
其次,优化课程结构,保证课程设置的专业化。针对医学科学和体育科学的专业特点,结合康复医学与体育科学的专业优势,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帮助学生建立医学理念与体育运动相结合的意识。其中,基础课程在设置的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康复医学与体育运动的融合性,实现知识点的无缝连接;核心课程要以培育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为依据,全面综合地提升学生技能;拓展课程就要体现“体医融合”的特色,将康复医学和体育科学的前沿知识有机融入教学,拓宽学生的视野,从而使课程设置全面化[6]。
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加强对教师的培养,提高教师的专业教学水平,是专业发展的前提。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对教师的理论和技能要求较高,教师不仅要有专业的康复医学理论功底,同时也需要具备较强的康复实践技能[7]。因此,学校一方面应鼓励和支持专业教师外出学习与深造,不断提升教师的职业能力素养;另一方面要聘请行业专家进校园,为学生进行职业能力和康复技能的相关培训,构建学校与行业相组合的优质师资力量。
而在“体医融合”的背景下,要想达到康复医学与体育科学的有效融合,首先,教师需要掌握体育和医疗方面的相关知识,从根本上把握“体医融合”的教学模式。其次,教师需要时刻关注学科前沿,及时补充最新的专业技术知识,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再次,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不断发现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教学水平,进而打造专业的教育人才,使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得到更好地发展[8]。
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培养的是能为社会服务的高水平人才,而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是重中之重。作为体育类高职院校,学生的文化基础相对薄弱,学习习惯较差,不能很好地适应传统的教学模式[9],因此,优化教学方法,构建多种教学模式,是提升教学效果的关键。
1.任务驱动法
抛出任务,让学生围绕任务展开学习,进行自主探索,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学习状态,全面深入地理解学习内容,更好地掌握相关的知识点。
2.互动式教学法
在“体医融合”的理念指导下,选择学生熟悉的板块—体育科学的相关问题为切入点进行互动,活跃课堂气氛,在互动的过程中引入康复医学的知识点,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完成学习。
3.案例分析法
将体育运动过程中的损伤病例或临床上常见疾病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让学生针对真实病例进行思考和分析,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能力。
4.PBL 教学法
在教师的引导下,以“问题”为学习起点,以学生为主体,以小组合作讨论为主要形式来开展教学。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来获取知识,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
5.情景教学法
通过形象鲜明的投影动画或是角色扮演,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置身于临床环境中,体会真实的康复治疗工作内容,在这种情景交融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职业素养,从而体现“课程思政”的作用。
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是一个集理论与实践为一体的专业,在对学生的考核评价方面,需要根据课程特点,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着手,制定综合全面的考核方式。考核内容包括学生的课堂表现、理论知识考核、实践技能考核、读书报告、学生互评等。
课堂表现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态度、出勤率、课堂参与度以及平时布置作业的完成情况进行考核。理论知识考核应结合随堂测验、阶段性测验、期末考试成绩,给予综合评价。实践技能考核是针对一些实操性强的学科,既包含单项操作考核,又包含综合技能考核。读书报告则是学生根据课程需要,查阅、研读相关资料,经过分析、归纳、提炼后所做的心得报告。学生互评是在学生群体中,学生自己作为评价成员,对其他同学包括自己做出的客观评价。以上内容根据学科不同,分配相应的比例进行总体评价,建立多元评价体系[10],打破以往的唯分数论的考核标准,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深化校企合作是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双师型”教学团队、实现教学与就业有机对接的非常重要的途径[11]。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作为以实践为主的专业,培养的是技术技能型专业人才,必须加强实践教学。校企合作正是将传统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12],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理论知识,通过在医院的实习进行实践,近距离接触康复治疗的职业岗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增强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提高自身素质,为日后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13]。
通过校企合作,建立高职类院校与医院及相关企业之间的协同合作关系,为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平台,在实现学校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相关企业的发展,同时培养出了高质量、高水平的社会所需人才,从而达到学校、企业、学生共同发展的“三赢”模式。
综上所述,在“体医融合”的大背景下,体育类高职院校要抓住这一契机,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整合学校现有资源,做好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内涵建设,创新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培育出更加优秀的社会所需的复合型人才,从而促进大健康行业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