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馆校结合林科大学生态文明教育模式创新研究

2021-01-08 07:06邹天琦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馆校博物馆森林

■付 瑶,邹天琦

(东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突出强调了生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在推进国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的重要意义。提出应以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来满足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向往。公民生态文明意识是制度重构治理体系的根本,生态文明教育则是提升公民生态文明意识的主要手段。林科大学作为我国生态文明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在协同落实生态文明制度、积极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等方面起着关键作用。但目前馆校结合的实施过程存在的林科大学落实馆校结合模式缺乏理论支撑、森林博物馆参与馆校结合模式主体意识不强、林科大学生作为馆校结合教学主体的教学反馈意识淡漠问题影响了馆校结合创新生态文明教育模式的实效性。本文力求从“校、馆、生”三个方面对馆校结合创新林科大学生态文明教育模式的重要意义进行分析,并针对当前三者之间的矛盾给出针对性的解决对策。

一、馆校结合对林科大学创新生态文明教育模式的重要意义

馆校结合,即博物馆与学校为实现共同教育目的,相互配合而开展的一种教学活动[1],是“终身教育”理念指导下构建“学习型社会”的产物。中共中央文明办、教育部、中国科协2006年6月联合印发《关于开展“科技馆活动进校园”工作的通知》是馆校结合活动在全国科技博物馆正式推行的重要标志[2]。2017年国家文物局在《国家文物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再次指出:“开展博物馆教育示范点建设,建立馆校合作机制,创建与学校教学相结合的博物馆青少年教育活动项目品牌”[3]。馆校结合在我国方兴未艾。中小学运用馆校结合的成功范例对于高等学校创新教育模式同样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也给林科大学创新生态文明教育模式提供了新思路。

(一)馆校结合是林科大学对森林博物馆的创造性运用

截至2016年底,我国博物馆总数已经达到4692座,其中高校博物馆有430余座,除改扩建,在建的高校博物馆约占国有博物馆数量的11.9%[4]。2011年5月,国家文物局、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高校博物馆建设与发展的通知》中明确指出,高校博物馆是“现代教育体系和博物馆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明确“高校博物馆在现代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基础性地位”[5]。高校博物馆的普及建设和国家有关部门的认可为林科大学开展馆校结合教学模式提供了物质保障和政策支撑。馆校结合教学模式对林科大学加强对林业人才生态文明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森林博物馆是随林科大学建设而不断发展起来的博物馆的代表,作为林科大学的一部分,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文明教育教学资源。全景教学环境比课堂教学更具亲和力和针对性,是课堂教学模式的重要补充。建馆宗旨同高校办学理念、治学精神相交融,弥补了馆校结合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教学理念的差异以加强馆校结合深度。专业智力资源集中,打破了素质教育和专业能力培养的桎梏,实现了林业专业教育和生态文明教育在“立德树人”教育理念指导下的同向而行。

(二)馆校结合是森林博物馆教学资源的针对性输出

馆校结合充分利用森林博物馆的自然科学资源和“生态化”设计理念同林科大学生态文明教育需求精准对接,在丰富林科大学生态文明教学形式的同时实现了森林博物馆教育价值的精准转化。藏品的展陈是博物馆最为直接的教育方式。森林博物馆以展品为中心模拟其生态原貌进行陈列布展的设计理念,营造了生动的生态文明教学环境。身处其中使得受教育者对生态文明理论有了更直观具象的理解。在生态文明理论的支撑下,生态化的展陈布置也能发挥出其应有的教育价值。科学讲解是博物馆发挥教育功能的重要手段。森林博物馆的科学讲解往往以展品为依托围绕展品介绍展开,是对生态文明理论教学案例的扩展延伸,使理论教学更生动。有了生态文明理论的引导,展品案例也能够被更好地转化为教学知识,丰富大学生的知识储备。生态文明理论和森林博物馆的生态化教育资源相辅相成,共同推进馆校结合的教学成效。

(三)馆校结合满足林科大学生对教学模式创新的期待

馆校结合以森林博物馆作为林科大学生态文明教育场域的延伸和形式的创新,所构建的“科技感”和“融入感”教学方式同林科大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偏好更吻合。使林科大学生在馆校结合的生态文明教育模式中更有参与感、体验感,对课堂教学中抽象单调的教学理论也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和更深入的体会。馆校结合模式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机会。林科大学生通过参与志愿讲解服务、沙龙论坛等等森林博物馆实践交流活动实现对生态文明教育理论的内化及输出,既是对生态文明教育成果的反馈,也是对生态文明教育理论的再传播,对实现林科大学培育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林业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二、以馆校结合创新林科大学生态文明教育模式现存桎梏

馆校结合包含学校、博物馆、学生三个主要部分。林科大学是创新生态文明教育的关键力量,应当在国家实现生态文明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进程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但就当前我国馆校结合的发展现状来说,相关理论匮乏、有关案例缺乏代表性等问题使得林科大学开展馆校结合缺乏完善的理论支撑,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初级阶段,影响了林科大学创新生态文明教育的主导地位。森林博物馆作为林科大学创新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资源,在开拓教育场域、丰富教育内容和完善教育模式等方面都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往往因为其“辅助”地位,森林博物馆缺乏对生态文明教育模式的自主创新意识,其诸多项目流于形式,乏善可陈,作为对教学资源的创新性输出没有得到充分表现。林科大学生作为受教育者,其反馈意见对教学评价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但实际由于林科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薄弱,参与生态文明教育积极性不强,导致目前生态文明教育活动缺乏反馈,给进一步优化馆校结合模式下的生态文明教育创新工作带来困难。

(一)缺乏理论支撑,影响林科大学运用馆校结合模式效率

西方早在19世纪末就开始了对馆校结合教育模式的探索,20世纪90年代已经形成了完备的馆校结合范式。而我国从20世纪之初以张謇“设苑为教育”为代表对馆校结合进行初探,直到2017年国家文物局在《国家文物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对馆校结合提出的明确要求。长达一个世纪对馆校结合的实践探索却碍于社会环境变迁、学校教育目标、大众精神追求等多方面的原因,一直没有形成系统完善的理论体系。

目前我国对于生态文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探索已经到了攻坚之年。在积极探索完善实践过程的同时,还需要统筹兼顾协调各方来保证建设目标的尽快实现。林科大学在这一进程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应当自觉地在生态文明教育创新、落实、普及的过程中承担起统领全局的主导作用。但由于馆校结合模式的推进落实缺乏系统专业的理论指导,林科大学也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尝试探索馆校结合模式在创新林科大学生态文明教育模式进程中所起到的作用。馆校结合模式所处的初级阶段和林科大学在创新生态文明教育过程中的关键位置之间的突出矛盾,影响了林科大学在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现代化过程中主体效率的发挥。

(二)欠缺主体意识,影响博物馆推广馆校结合模式的效果

主体意识,即人们对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是人之所以具有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根据。馆校结合的实质在于林科大学同森林博物馆合二为一,合力推进生态文明教育创新工作的落实。二者各司其职,其主体性会根据教学阶段不同发生转移,但二者并非从属关系。森林博物馆需要根据林科大学的教学目标、教学方针开展合理的实践活动,在实践过程中森林博物馆则具有绝对的教学主导地位。但目前林科大学没有对森林博物馆在馆校结合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加以明确,森林博物馆工作者也没有意识到自身在馆校结合过程中应当担负的责任,共同导致了森林博物馆在“默认顺序”的支配下存在主体意识不强,缺乏主观能动性的问题。如果森林博物馆的主体意识不强,没有完成对博物馆教学资源的创新再输出,馆校结合模式就如同无根之木,对学生的教化作用就无从谈起。

(三)缺少教学反馈,影响林科大学对馆校结合模式的优化

教学反馈是指在包含并不局限于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双方对存在于教学环境中的各种信息进行有选择、有差异、能动的输出和回授。林科大学生作为林科大学生态文明教育最直接的教学成果,其在馆校结合教学模式中的参与感、获得感是检验馆校结合教学成效最直观的指标。同样参与感和获得感也影响着林科大学生对于生态文明教学活动的自觉反馈意识。受我国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大部分林科大学生对以素质教育为根本目标的生态文明教育活动认可度不高,对参与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片面将馆校结合教育模式理解为课外娱乐活动,导致了林科大学生对馆校结合教学模式的参与感较低。专业教育目标主导下的普及性生态文明教育理论灌输性较强,馆校结合有形无实,博物馆主导力度不够使得学生对馆校结合模式下的生态文明教育获得感不足。参与感和获得感的缺乏导致林科大学生对馆校结合教育活动的自觉反馈意识淡漠。作为教学反馈循环中的重要部分,林科大学生缺乏对教学模式的自觉反馈阻断了馆校结合教学模式优化的良性循环,从而影响了生态文明教育模式创新的改进过程。

三、提升以馆校结合模式创新生态文明教育的现实路径

提升馆校结合实效性对于林科大学实现生态文明教育模式创新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需要林科大学坚定自身主导地位,完善现有的馆校结合教学体系,以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为基础为馆校结合教学模式的开展提供理论支撑;另一方面将理想信念内核外化为自主创新的主观能动性,提升森林博物馆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其创新性。

(一)完善以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为基础的理论支撑

提升馆校结合实效性的关键一步在于破除馆校结合模式所处的初级阶段。总结既往的实践经验、借鉴现有的实施成果,尽快构建完善的馆校结合理论体系对于加快馆校结合模式进程具有重要意义。注重直接经验,要求林科大学在开展馆校结合生态文明教育过程中加强对数据的运用即提升对数据的获取、处理、分析能力,以数据的形式实现对馆校结合模式教学效果的精确研判。通过对学生出勤率、课堂评分、考试得分等硬性指标的对比汇总,考核馆校结合模式同比优势。通过对学生获得感、沉浸感、参与感等软指标的测评,考察馆校结合模式同比接受度。通过将教学主体反馈意见和数据指标的综合,完成对馆校结合教学模式的复盘,形成对馆校结合模式推广的直接经验。注重间接经验,要求林科大学在开展馆校结合生态文明教育过程中着重对国内外已有案例进行考察分析,通过扬弃其现有理论形成对林科大学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具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

(二)以理想信念为内核促进博物馆主体意识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理想信念的作用,“理想信念是事业和人生的灯塔,决定我们的方向和立场,也决定我们的言论和行动。”理想信念作为人精神素质的最高形态使人的行为以思想为主导,人的思想与行为相统一,是主体意识产生的精神内核。正确的理想信念应贯穿于森林博物馆以馆校结合模式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全过程和全体成员,敦促森林博物馆时刻以理想信念为指引对标行业先锋,锤炼业务能力。

加强对一线工作人员人生价值的引导,是增强森林博物馆主体意识的基础。森林博物馆一线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精神面貌直接展现了森林博物馆的建馆宗旨、价值站位。定期组织一线工作人员进行理想信念、人生价值等相关的理论学习,有助于引导一线工作人员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摆正立场,端正态度,从而引导其在工作中自觉提升业务能力,带头弘扬生态文明意识。加强对森林博物馆领导干部理想信念的培训,是增强森林博物馆主体意识的关键。领导干部是森林博物馆开展馆校结合工作的组织者、推动者,是馆校结合顺利开展的决定性因素,在生态文明教育创新普及工作中应自觉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正确的理想信念对于引导领导干部开展工作具有战略导向作用,引导领导干部自觉提升政治站位,强化担当意识。从上至下覆盖式的理想信念理论学习,切实明确了森林博物馆的价值站位,增强了其责任担当意识,对于提升其主体能动性具有重要意义。

(三)以互动式教学为手段强化林科大学生反馈意识

林科大学生在馆校结合教学模式中自觉地反馈意识对于进一步完善优化馆校结合教学模式、形成教学过程良性循环具有关键作用。作为一种实现师生间良性的平等交流的教学方式,互动式教学通过突出林科大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增强了林科大学生的主动性、探索性以及参与感和责任感,对于提升林科大学生在馆校结合教学过程中自觉的反馈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互动式教学通过鼓励多边交流的方式干预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话语流向,引导话语权分立,增强了林科大学生在馆校结合教学模式中的主动性和探索性。教学主体性的凸显提升了林科大学生在馆校结合教育模式下的参与感和责任感,引导大学生自觉参与到馆校结合教学模式优化过程中去,进而形成了自觉反馈意识的思想前提。馆校结合教育作为全息教学模式,林科大学生的教育主体地位的落实和凸显是馆校结合模式的应有之义,也是林科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提升的必然要求。

猜你喜欢
馆校博物馆森林
“双减”视域下馆校合作的实质与出路
馆校合作可持续性发展的探讨
关于对馆校结合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
馆校合作背景下博物馆教育供求关系研究
博物馆
哈Q森林
哈Q森林
哈Q森林
哈Q森林
露天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