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体育学院
我国俨然已经成为体育大国,国家对体育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为此,国家不断出台相应的政策,鼓励体育科研人员进行科学研究,鼓动人民大众参与到体育运动中。不仅体现在竞技运动,还包括大众健身、学校体育以及军事训练。在体育科学中,科学理论的提出,需要通过技术的实验来证明可行性,才能够应用于社会实践中,促进体育在社会中的进步和发展。
体育学科是研究体育科学体系及其发展方向的一门学科,其内容主要是研究体育科学体系的结构、层次与演变;应设置的学科;各学科之间以及相关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与综合发展的关系。李波认为在体育学科中,科学与技术两个概念相区分是比较困难的,体育科学及经常把他们的研究活动和本来该称作体育技术的事物混为一谈,当今的科学哲学家已经可以把理论学(即科学)和应用学(即技术)明确区分开来[1]。
从运动、训练出发,科学与技术对大众的健身运动员的训练产生了许多影响,通过科学、技术的指导,使大众的健身、运动员的训练变得更加科学化,不断完善训练方法,充分体现出训练方法的合理性。通过李稚对运动员脑电的研究,可得知脑电技术可以监控某些项目的运动训练,评价运动员的训练水平和参赛运动员的选拔[4]。这不仅为运动员训练提供了科学依据,也能够通过运动员的训练水平,合理地安排训练周期和训练方法,提高参赛运动员的质量,从而提高运动队成绩。迟永辉在研究虚拟现实技术(VR)与高校体育训练中提出,VR 能够避免体育训练过程中意外的发生,降低高难度动作的风险程度,弥补物质条件不足的限制因素,还可以用于不同运动项目的教学[6],在真实且有限的训练环境中,通过现代科技能够模拟不同的训练环境和情况,为运动员训练提供了安全、方便、快捷的训练手段,能够提升训练的效率和质量。
从大众健身角度出发,在日常生活中,在没有专业团队的指导下,大众健身更需要科学合理的运动方法,卢元镇认为运动训练与体育健身高度发展的结果是运动处方理论与实践的产生,运动处方不仅可以指导人们有目的、有计划、科学地锻炼身体,防治疾病,增进健康,延长寿命,也可以成为指导运动员进行训练的有效方式,使训练方法具有更强的针对性、系统性,从而使训练和健身的效果大幅度提高。在这个肥胖普遍的时代中,减肥成为促使大众健身的决定性因素,高强度间歇训练法(HIIT)是通过研究人体内激素等成分,产生的训练方法。苏利强通过研究表示,超重/肥胖的女大学生在进行8 周的HIIT 后,能够有效地减脂和提升身体机能[2][5],为大众健身提供了科学有效的健身方法。
从体育教育出发,体育、教育技术的提高能够对体育课程产生一些改变。严如钢认为,在体育实践课中加入现代教育技术能够贯彻新课改理念,不仅对学生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对教师的综合素质也提出了要求,同时有利于提升学生参与的兴趣,并提高课堂效率,优化课堂质量[7]。同时,现代教育技术也可以应用在教学方法中,余士光在对现代教育技术的研究中提出,现代教育技术能够拓展应用方式,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改善课堂氛围,提倡分层教学,加强教学的针对性,降低教学难度,充分利用信息资源[8]。在课余生活中,体育教学技术还影响着课余体育训练,湛文生总结了体育高考100 米跑技术和方法,把握训练时机,加强力量训练,加强身体训练,从而提高专项素质,再加上多样化的训练内容,不断提高短跑水平[9]。许多老师总结了提高不同项目中考等考试成绩的方法,通过不同的动作引导学生进行不同的组合动作,指导学生在运动中的学习,促使他们可以积极地参加到体育学习中,教师及时总结出如何安排学生的练习。在2020年爆发的新冠疫情下,人们都居家隔离,而学校体育可以作为科学防控新冠疫情的辅助手段。根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治疗经验,对轻型以及重型恢复期病情稳定患者,采用恰当、缓和的运动康复干预,不仅有利于预防并发症,还能够促进患者心肺功能和体能恢复。同时,在居家隔离时,学校体育进行线上教学,能够带动学生家庭体育,除了帮助学生完成体育课程,还能够加强学校体育和家庭体育的联系,鼓励父母参加学生运动,营造良好的家庭体育氛围[13]。
科学、技术不仅能用于日常生活和教育,也能够为在运动损伤后进行的康复训练提供科学的方法和指导,在竞技运动训练中,社会科学技术对运动员的训练方法以及运动员训练参数提供了参考和依据。许多运动训练设施的使用原理是依据人体结构和人体在运动训练中的规律,使用运动员的训练更加科学化、专业化,为运动员提供运动数据。同时教练员还可以运动解剖等科学为依据,探索新型、与时俱进的训练方法,提高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表现,减少运动员在日常训练以及竞技比赛中的运动损伤。通过吴毅对等速技术在体育训练中的应用,可以得知,等速技术具有独特的可变阻力,可以应用至对肌肉功能的评定、对运动系统伤病进行辅助判断、对各种运动系统伤病进行针对性的康复训练以及研究运动员肌肉在不同收缩状态下肌肉的收缩情况[3],使用人们在日常训练中能够科学、规范地进行训练,并为受伤后地康复训练提供科学方法。运动训练的可穿戴设备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应用较为广泛,直至今日,可穿戴背心、心率带和手环等专业的设备已经普及到各个运动队伍以及高校,能够监控运动员在运动中的心肺指标、体液指标、神经肌肉指标以及跑动距离、变向次数、负荷累计等相关指标[11]。对运动训练影响越来越重的还有运动营养,国内许多专业人士对竞技训练的营养进行了研究,探索出许多物质在运动竞赛中能够提高运动员成绩以及竞赛表现,并且对其分类组合,为运动员和教练员提供合理健康的饮食结构[12]。
体育科学训练也影响着新时代军事训练,在去年结束的军运会中,体育在军事中的影响尤为明显。吕寻金指出,2018年2月1日施行的《军事体育训练大纲》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强军思想和体育强国重要论述的重大举措,不仅是我国军队第一次为军事体育训练制定专门的大纲,还为科学化军事训练提供了蓝本,从运动康复、训练等多个专业视角入手,为解决军事体育训练提供思路和参考,同时提高了部队官兵战斗力的培养,减少军事训练伤病,也让基层官兵在训练中有了科学的指导,同时还可以请相关专业人员制定科学合理的运动处方,以应对实训中的难题。通过“互联网+”与军事体育科学训练平台的构建与功能、军队与高校融合发展人才培养与功能发挥、军事训练的体医融合模式、个性功能评估模式和个性化功能训练模式,不断将军事训练与体育训练相结合[11]。
在当今时代,体育科学渗透在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为一个国家的军事训练提供专业的理论、技术支持,不断加强部队官兵的体质,为提高综合国力作出贡献。每个国家对体育也越来越重视,不断出台相应政策,特别是在当下疫情期间,体育更是作为一项治疗的辅助手段,融合体育和医学对疫情进行有效的防控。体育领域中的科学、技术不断更新、发展,为人民大众的教育、训练、康复等体育元素提供科学化的理论。通过科学的理论指导,在实践中不断改善体育教学方法、训练制度等,因地制宜,不断提高针对性,形成完整、成熟的技术,不断在社会中推广,使社会各领域的人们能够在健身、教育和康复等方面得到规范化的指导和实践,减少时间、金钱等资源的浪费。从而推动我国体育学科的进步,不断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