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体育科学研究所
自1984年高尔夫在中国的历史,各方面发展不均衡,不够完善,尽管2004年汇丰就开始关注青少年高尔夫运动,但是因高尔夫在中国发展时间和历史等原因,一直没有得到重视。近两年国家大力重视体育发展,体育界迎来了发展的高光时刻,2016年高尔夫重回奥运也迎来了第二个发展机遇,青少年高尔夫作为重点,进驻校园,但目前校园高尔夫处于初步形成阶段,各方面发展都有待提高。
青少年是未来高尔夫的后备人才,获得青少年喜爱的运动项目,发展和推广上能够获得更多的群众支持。同时,青少年更是高尔夫运动背后的基石,是未来的发展的重中之重。
新时代中国体育强国之路,体育作为民族复兴的重要元素,发展体育可不容缓,体育强国建设为了人民,同时体育强国建设依靠人民。《体育强国纲要》提出,提升运动能力,扩大体育空间,推进职业体育发展,展现体育强国风范[1]。
2016年里约奥运会获得高尔夫球运动项目铜牌,但其他队员的成绩不甚理想,中国要成为体育强国,竞技运动上的国力彰显反映国内体育发展情况,高尔夫重回奥运,应实行运动的本质功能,国际上展现竞技实力,为国争光,国内普及运动,增强全民体质,做到上能为国征战,下能普及惠民,因此发展高尔夫是体育强国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尔夫是一项不断挑战自身能力的个体项目,完成一场18 洞至少4~5 个小时,在场下,球员自己思考、决策,除了对于身体体能的极大地消耗,也是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学会面对成功和失败,是心理承受能力的考验,你不知道其他人是怎样,因此你必须完成18 洞,这是挫折和失败承受能力的极大锻炼,对于球员自己面对失败后自我心理调整,锻炼青少年的抗压、抗挫能力,强大青少年的内心,促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地发展[2]。同时也高尔夫的最独特、最主要的精髓,严格要求参与球员诚信自律,对于青少年今后的自控能力、诚信和规则意识有良好的积极影响。高尔夫还称为“绅士运动”在球场上都要做到为他人着想,言语文明,正确着装,能很好地培养青少年的文明言行和正确的道德价值观。
中国高尔夫群众基础薄弱,一直是少数人的运动项目,使得青少年参与高尔夫也十分受限,中国高尔夫的未来发展,需要高水平职业运动员提高高尔夫的影响力,也需要青少年作为后备人才,继续高尔夫运动。有广泛的青少年为基础,高尔夫球运动员的选材范围增大,有利于发掘优秀高尔夫球人才,形成人才的输送和梯队的建设,后备人才队伍建设是不断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的基础。中国高尔夫协会也对于青少年高尔夫极大关注和支持,2019年青少年高尔夫球赛程,达到26 场,同年中高协举办的赛事共55 场,青少年逐步成为高尔夫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高尔夫项目的未来,青少年高尔夫发展不容忽视。
分享运动就是对于运动的分享,运动不止有竞技运动,更应该是全民的运动,体育运动是每个公民的权益,不是竞技的专属,也是生活的添加剂,让运动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娱乐和健康生活中的游戏,才是实现全民健身。
在体育界有运动资源分配不均,体育发展不均衡,只有少数人运动的现象,中国努力建设的和谐社会,也需实现人类体育资源的普惠,进行运动的分享[3]。目前休闲时代美好的生活需求不再只是物质上的满足,对于精神和娱乐上面也提出了新的需求,抓住人心,顺应民需,个体化的社会,对于个人的健身娱乐权益应该得到落实,个人的“权界意识”,健康生活的体育锻炼需求,逐步得到关注[4],《全民健身条例》中公民有依法参加全民健身活动的权利,《宪法》《体育法》认可公民参与体育运动的权利,大众有权参与运动,享受体育公共资源。体育资源普惠是对全民体育权利的落实,倡导“体育关注民生、大众分享运动”的崭新观念,展现了运动机会的公平公正。
中国式家庭以孩子作为家庭的重心,青少年是未来体育参与的主要人员,正处在成长发育的青少年,身体素质、心理健康、人格形成等各个方面都有运动需要,运动的功能性在青少年中发挥到最大,也实现了体育课程的教育价值[5],“快乐教育”是当代体育教育的新观念,从技术转向兴趣,实现运动快乐的分享最大化,让青少年参与运动、分享运动,让运动成为校园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将运动转变为“玩具”,用游戏的方式将体育融入青少年的生活“玩出”健康,从少数人到多数人,在运动的游戏中玩乐,走向大众。
体育强国梦不单只是竞技能力的提高,全民的体育精神意识更是体育强国的精神支柱。国家体育总局三次对于体育精神概练,都将重心落于竞技体育上,但体育精神不应仅限于竞技体育范畴,需要扩大到群众体育中,更加需要注重体育人文关怀,对体育精神文化的丰富。胡小明教授也曾提出,中华体育精神缺失了人文精神[6]。体育精神应顺应新时代的体育需求,体育是以“人”为主体的运动,体育运动是人的运动,以人为主,服务于人,将运动分享于人,竞技体育精神只是体育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大众体育精神也应得到重视,让群众敢、有自信和能力参与运动。运动的分享是竞技体育的重要基础,是体育精神的首要前提,是弘扬体育精神的必由之路。
青少年作为高尔夫的未来,培养青少年高尔夫就是助力中国高尔夫的发展,校园作为青少年的集聚地,校园高尔夫成为青少年高尔夫的重中之重,但是关于如何发展,怎样推进仍有待思考。
一个标准球场占地面积为60~100hm2,展现了高尔夫有别于其他运动特殊性,同时也增加了消费的成本,室内高尔夫的发展,将球场通过模拟的方式搬进室内,降低了去实地高尔夫球场的消费成本,不受天气、季节等影响,还提供了安全的保障,使得初步学习高尔夫成为大众可消费运动项目,同样受到场地和时间等限制的校园,室内模拟器更适合高尔夫在校园的使用和教学,校园高尔夫更多的是采用体验式教学,一间教室经过装修后安装室内高尔夫模拟器加上室外打击垫就进行高尔夫初级教学。
《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中提出“合理做好城乡空间二次利用,积极推广多功能、季节性、可移动、可拆卸、绿色环保的健身设施。”与当前积极发展高尔夫项目和高尔夫球场建造倡导的低耗水、低成本、保护生态、改善环境的“生态友好型高尔夫球场”相一致。对于建设生态友好型球场或者新理念球场,打造“绿色运动”树立高尔夫的运动形象,争取让高尔夫球场划分回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的体育用地范畴,目前没有明确中国高尔夫球场建设的指标,应该参考专业的意见和国际高尔夫球场建设标准,制定适合中国市场的高尔夫球场、练习场建设用地标准,并按照指标建设高尔夫场地,让球场的规模、管理和运营更加正规化,让人们真正了解高尔夫运动。
在2020年中央深改委审议通过《关于推进体教融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实施意见》,全国的体育正在从“体教结合”向“体教融合”进行,更加明确发展的目标,不断提升体育教学质量,基本完备训练与竞赛体系。以“学训融合”的人才培育链,学校教学为主,课外兴趣为辅,训练队为精,逐步精进高尔夫运动技能,让学生形成运动习惯,将高尔夫融入青少年的日常生活中,构建“校-训-赛”的人才输送链,让运动员有动力、有榜样、有追求,有机会、有考核的进入国家青少年队伍中,源源不断地为国家的竞技队伍输送后备人才。让学生们走出教室、走进球场,以动态教育的模式,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和运动能力。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让青少年熟练掌握1 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怎样落实?学生是否掌握运动技能标准在哪里?等一系列问题。
2018年4月15日《青少年运动技能等级标准》于上海面向社会公布,是落实国家对青少年掌握运动技能政策要求的积极回应,其中高尔夫采用“4 等12 级”制评定,1~3 级的入门级、4~6 级的提高级、7~9 级的专业级、10~12 级的精英级[7]。不同等级的评定,衡量了学生对于运动技能的掌握情况,也反映个体对运动项目的实际运动能力。同时将竞技体育和学校体育相连接,以青少年为纽带,《等级标准》为桥梁,为竞技后备人才的选拔和运动能力评价提供参考。让校园高尔夫“有内容可教”,让学生“有内容可学”真正了解自己在学习高尔夫的过程中的水平,校园高尔夫在教学中有目标、有标准、有依据。
让青少年高尔夫作为竞技人员的后备基础,作为中国高尔夫的未来,关注青少年高尔夫,发展青少年赛事,真正做到“校-训-赛”的体育人才输送链,从家中到学校,从学校到社会,从社会带动家庭,三角形固定,以学生为中心,运动为媒介,共同参与到青少年运动中,全方位的构建一个完整的人才培养和输送体系。让喜爱高尔夫的青少年,在校能够学习、训练高尔夫,出校园能够参赛,实现体育成就。同时以“分享运动”为核心指导思想,将体育公平化,人人参与,用运动教育青少年,浸染品德,在运动游戏中更正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基础,为他们的人生拓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