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讲好爱国故事:基于叙事的思政课教学策略探究

2021-01-08 01:47:39宋成剑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爱国思政国家

宋成剑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会讲故事、讲好故事则是新时代思政课教师的一项基本功。

讲故事“能在讲述者和受众之间迅速建立一种情感上的联系,产生思想上的共鸣。没有一种抽象概念,比细节更有说服力;而再多的叙事技巧,也不能比真情实感更能打动人心”[1]。青少年学生都有爱听故事的特点,学生在聆听教师讲述故事的过程中,可以领悟故事中蕴含的道理。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要抓好青少年学习教育,着力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2]

爱国故事是指一切启发学生理解爱国道理、激发学生爱国情感、坚定学生爱国意志、激励学生报国行动的故事,既包括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而奋斗的故事,特别是必要时牺牲生命换取革命胜利、国家安全、人民幸福的故事,也包括中华民族、中国人民遭受奴役和屈辱时激励激发人们奋发有为、积极进取的故事。思政课教师讲好爱国故事,可以极大地震撼学生,以故事打动学生、感染学生,以故事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报国志,更能引导学生明白故事中蕴含的一般性理论、道理,达到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目的。

一、讲好爱国故事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优良传统

从中国共产党领袖讲故事的实践来看,讲好故事可以有效地向党员、群众说明道理,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其效果卓著。毛泽东通过《纪念白求恩》一文讲故事,说明了什么是国际主义精神、什么是共产主义精神,论述了一个共产党员应当具有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共产主义思想境界;通过《为人民服务》一文讲述张思德的故事,阐明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诠释了共产党人的生死观,说明了共产党对待自己缺点的正确态度和做法,说明了革命队伍内同志之间的关系;通过讲述愚公移山的故事,说明了中国共产党依靠人民群众最终一定会挖掉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两座大山的道理,坚定了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取得革命胜利的信念。习近平总书记也善于用讲故事的方式,把党的方针政策讲得入耳入脑入心,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比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不同场合讲述了“半条被子”的故事,告诉人们“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3],让广大党员、群众加深了对共产党的认识,加强了对共产党的认同和拥护。在国际交往中,习近平总书记也善于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塑造中国形象,向世界展示了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从思政课教师的教学实践看,思政课教师讲好故事,有助于吸引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向学生讲明道理,激发学生情感。单纯地讲述理论或概念,往往会显得枯燥乏味,学生不爱听,没有吸引力。如果在讲解理论的过程中穿插相关的故事,以理论阐释相关故事,或者借助故事说明相关理论,学生就比较喜欢听。这样既增强了课堂教学吸引力,又加深了学生对相关理论的理解,还通过故事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思政课教师情怀时现身说法,讲述了自己少年时代思政课教师讲述的焦裕禄故事对自己的影响:“我为什么对焦裕禄那么一往情深,就是因为我在上初中一年级时,当时宣传焦裕禄的事迹,我的政治课老师在讲述焦裕禄的事迹时数度哽咽,一度讲不下去了,捂着眼睛抽泣,特别是讲到焦裕禄肝癌最严重时把藤椅给顶破了,我听了很受震撼。”[4]少年习近平听了焦裕禄的故事后“很受震撼”,可以说与思政课教师产生了思想上和情感上的共鸣,都被焦裕禄的故事深深地感动了。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焦裕禄的故事对自己人生历程的影响时深情地说:“后来,我当知青、上大学、参军入伍、当干部,我心中一直有焦裕禄同志的形象,见贤思齐,总是把他当作榜样对照自己。焦裕禄同志始终是我的榜样。”[5]可以说焦裕禄的故事对习近平的人生历程、思想境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新时代对思政课教师讲好爱国故事提出了新要求

在如何讲好爱国故事上,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提出了很多要求,“会讲故事、讲好故事十分重要,思政课就要讲好中华民族的故事、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故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改革开放的故事,特别是要讲好新时代的故事”[6];“在大中小学的不同学段,无论是通过讲故事、讲历史还是讲理论的方式讲思政课,都要体现思政课的政治引导功能”[7];“要防止肤浅化和碎片化,学党史讲党史不能停留在讲故事、听故事层面,而要通过讲故事引导广大党员加深对党的历史理解和把握,加深对党的理论理解和认识”[8],等等。

(一)厚植学生的爱国情怀

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我们的教育绝不能培养社会主义破坏者和掘墓人,绝不能培养出一些‘长着中国脸,不是中国心,没有中国情,缺少中国味’的人!那将是教育的失败。教育的失败是一种根本的失败。我们决不能犯这种历史性错误!这是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必须把握的大是大非问题,没有什么可隐晦、可商榷、可含糊的。”[9]他还特别讲述了著名教育家张伯苓“爱国三问”的故事:“一九三五年,在中华民族危急存亡之际,著名教育家张伯苓在南开大学开学典礼上问了三个问题: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振奋了师生爱国斗志。我看,这三个问题是历史之问,更是时代之问、未来之问,我们要一代一代问下去、答下去!”[10]在教学中,思政课教师向学生讲述张伯苓“爱国三问”的故事,并向学生提出“爱国三问”,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你是中国人吗?”这一问及对这一问的肯定回答,是对学生国家归属感的教育。“你爱中国吗?”这一问及对这一问的肯定回答,是对学生爱国情感的教育。“你愿意中国好吗?”这一问及对这一问的肯定回答,是对学生报国志向的教育。

(二)做实当代爱国主义教育本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11]思政课教师向学生讲好爱国故事,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把爱国主义本质教育落到实处。爱国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当代的爱国就是爱社会主义的中国,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中国。对中国共产党的爱,对社会主义的爱,内在地存在于对当代中国的爱。1981年7月17日,针对当时思想战线上存在的问题,邓小平同志指出:“有人说不爱社会主义不等于不爱国。难道祖国是抽象的吗?不爱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的新中国,爱什么呢?港澳、台湾、海外的爱国同胞,不能要求他们都拥护社会主义,但是至少也不能反对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否则怎么叫爱祖国呢?至于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导下的每一个公民,每一个青年,我们的要求当然要更高一些。”[12]

(三)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个新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13]。新时代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思政课教师讲好爱国故事,就是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中的地位和责任,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在新时代,每一个中国人都应当为中华民族“强起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发出自己的一份光和热,尽自己的一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历史地落在了青少年一代的肩上。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在脱贫攻坚战中,有许许多多动人的故事,思政课教师讲好这些爱国故事,可以帮助学生明了自己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中的职责和使命就是要努力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在此基础上,引导帮助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成为拥护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有用人才。

(四)确保维护国家长治久安

思政课教师要讲好爱国故事,需要站在维护国家安全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长期以来,各种敌对势力从来没有停止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战略,从来没有停止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进行的颠覆破坏活动,始终企图在我国策划‘颜色革命’,他们下功夫最大的一个领域就是争夺我们的青少年。”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我们一定要警醒!”[14]思政课教师要向学生讲述西方国家在一些国家策划“颜色革命”成功的故事,讲述西方国家在我国策划“颜色革命”的企图,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各种敌对势力的警惕,帮助学生识破各种敌对势力对我国的阴谋,自觉地拥护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从而有效地应对和瓦解各种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的西化、分化战略,有效应对各种敌对势力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进行的颠覆破坏活动,有效防止各种敌对势力在我国策划“颜色革命”的企图,有效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确保国家长治久安。

三、新时代思政课教师讲好爱国故事的基本策略

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论述了思政课教师应当具有六个方面的素养: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15]思政课教师创新思政课教学,要做到“八个相统一”: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16]思政课教师要讲好爱国故事,就要努力遵循“六个要”和“八个相统一”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会讲故事、讲好故事的重要精神。同时还应当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唯物史观中理解国家含义

思政课教师要向学生讲好爱国故事,需要有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理论支撑。通过向学生讲述爱国故事,让学生明白故事之中蕴含的爱国主义道理,从而做到理性科学地爱国。“爱国”一词中的“国”,即国家,在爱国主义教育中,要从两个方面理解国家一词的含义。

1.国家是阶级统治的机关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深刻地揭示了国家的本质,“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在阶级矛盾客观上不能调和的地方、时候和条件下,便产生国家。……在马克思看来,国家是阶级统治的机关,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关,是建立一种‘秩序’来抑制阶级冲突,使这种压迫合法化、固定化。”[17]这就是说国家的本质是“阶级统治的机关,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关”。“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家”的含义就是这个意思。在国家的这种含义上认识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有阶级性的,显然,只有统治阶级才爱这样的国家,因为统治阶级爱这样的国家,就是维护自己阶级的统治。被统治阶级不可能爱这样的国家,如果被统治阶级爱这样的国家,就是心甘情愿地接受统治阶级的统治。在这个意义上,中国人民是不爱旧中国的,因为旧中国是统治阶级压迫人民的国家,不仅不爱,还要推翻旧中国,建立新中国。

“既然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既然这是站在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相异化’的力量,那么很明显,被压迫阶级要求得解放,不仅非进行暴力革命不可,而且非消灭统治阶级所建立的、体现这种‘异化’的国家政权机构不可”[18]。中国共产党正是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领导人民推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建立了新中国,即人民当家做主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在今天的中国,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当家做了国家的主人,广大人民群众热爱自己的国家,也就是珍爱自己当家做主,人民群众对自己国家的爱,就内在地包含着对党的爱,对社会主义的爱。

2.国家是国度即祖国

国家是由特定的地域和自然条件、居住在这一地域的民族、人民及其语言文字、历史、文化等组成的地理概念。[19]当人们谈及中国、美国、法国、英国等“国家”而不涉及其具体政治属性时,国家一词就是在国度的含义上使用的。在国家即国度的含义上,爱国主义中的“爱国”,“即热爱自己出生和成长的国度——祖国”[20]。方志敏的名著《可爱的中国》中的“中国”一词,就是国度含义上的国家,即祖国。从国家即国度、祖国的这一含义认识爱国主义,要求人们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爱自己的骨肉同胞,爱祖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爱自己的国家。

在当代中国,对国家的理解,既要从国家是国度即祖国的含义上认识,又要从国家是阶级统治的机关的含义上认识。深刻地认识中国是自己的祖国这一含义,就是要积极地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必须立足民族又面向世界。深刻地认识国家是阶级统治的机关的含义,就是要做到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的高度统一。当代中国,国家和党、社会主义是三位一体、不可分割的。当代中国,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经消灭,但是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宣告:“中国人民对敌视和破坏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内外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必须进行斗争。” 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人民爱自己的国家、爱党、爱社会主义,但国内外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总是敌视和破坏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中国人民必须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团结起来,同国内外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进行斗争。这正是我们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现实要求之一,也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大意义之一。

(二)宏大视野中精选爱国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思政课教师“视野要广”时指出,思政课教师要有知识视野,有宽广的国际视野,还要有历史视野。“历史是最好的老师。思政课教师的历史视野中,要有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要有五百多年世界社会主义史,要有中国人民近代以来一百七十多年奋斗史,要有中国共产党近一百年的奋斗史,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七十年的发展史,要有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实践史,要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展的历史性变革”[21]。思政课教师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努力扩大自己的视野,在宏大的视野中,讲好丰富的爱国故事。思政课教师需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特点、结合时事热点,精心选择爱国故事。从培养学生爱国的层面来讲,中国历史上许多爱国故事都可以讲;从培养学生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的层面来讲,要讲好近现代爱国故事、当代爱国故事。结合目前正在开展的党史教育学习活动,要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新中国的故事、改革开放的故事、社会主义的故事,特别要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在当代中国,有无数感人至深的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故事,既有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脱贫攻坚等这样的大故事,又有许许多多动人的小故事,大故事和小故事紧密关联。讲好类似这样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故事,有助于学生进一步认识个人和国家,国家和党、社会主义的内在联系,增强学生对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的认同,增进学生对国家和党、社会主义的感情。通过生动、深入、具体的纵横比较,把一些道理讲明白、讲清楚。

(三)正面引导中批驳错误言行

思政课教师讲好爱国故事,特别要注意坚持建设性与批判性相统一。一方面,思政课教师要通过爱国故事大力、正面、积极地引导、激发学生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教育引导学生热爱伟大的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要借助爱国故事,对于危害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言行,要勇于揭露、善于批驳;对任何歪曲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丑化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抹黑中国共产党的言行,要勇于揭露、善于批驳;对任何企图把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割裂开来、对立起来的言行,要勇于揭露、善于批驳;对任何企图歪曲和改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否定和丑化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的言行,要勇于揭露、善于批驳。

(四)崇高风格中激奋学生心灵

思政课教师讲好爱国故事的表现之一就是形成崇高的教学风格,给学生以崇高的感受。“这里的崇高既是伦理学上的崇高,也是美学上的崇高,伦理学上的崇高即人格高尚,美学上的崇高即给人感奋、促人奋发”[22]。思政课教师以崇高风格讲述爱国故事,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报国志,塑造学生热爱祖国的崇高人格。一般来说,爱国故事本身是崇高的,学生也大都有崇高的爱国追求,这是形成崇高风格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教师以真诚崇高的爱国情感讲述爱国故事就可以感动学生、感染学生。在《可爱的中国》中,方志敏回忆了小学时期爱国青年教师愤怒声讨日本帝国主义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时的情景:“他的声音由低而高,渐渐地吼叫起来,脸色涨红,渐而发青,颈子胀大得像要爆炸的样子,满头的汗珠子,满嘴唇的白沫,拳头在讲桌上捶得砰砰响。”这位爱国青年教师的演讲对年幼的方志敏产生了重大影响,方志敏回忆说:“听讲的我们,在这位教师如此激昂慷慨的鼓动之下,哪一个不是鼓起嘴巴,睁大了眼睛——每对透亮的小眼睛,都是红红的像要冒出火来;有几个学生竟流泪哭起来了。”[23]方志敏正是受青年教师讲述的爱国故事感染、激发,坚定了要报效祖国、挽救国家于危亡的志向,后来走上了参加中国共产党,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革命道路。

思政课教师在真诚崇高的情感基础上,对爱国故事进行艺术化加工,以文学化的方法讲述爱国故事,会震撼学生心灵。比如,大学生都知道日本侵略者制造南京大屠杀的事实,在思政课教学中,如果对大学生一般化地再重复一遍,就很难产生初为人知时的震撼力。河北师范大学朱月龙教授这样讲述南京大屠杀:“日寇杀害我国同胞的数字是在3后面加5个0,整整30万,30万冤魂的躯体排列起来,约有600公里之长,30万生灵的鲜血合在一起,约有1,200吨之重,这正是尸骨成山、血流成河的记录,这正是罪恶滔天、罄竹难书的真实写照!”朱月龙教授讲到这里时,课堂鸦雀无声,“学生们对日寇暴行无比激愤的表情顷刻之间显现出来”[24]。像这样,教师以饱满的爱国情感,讲述经过艺术化加工后的爱国故事,就能够引发听者对崇高情感的体验和共鸣,对学生起到了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效果。

猜你喜欢
爱国思政国家
爱国拥军矢志不渝 扶危济困不遗余力
公民与法治(2022年5期)2022-07-29 00:48:08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4:10
思政课“需求侧”
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 01:51:54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22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爱国学·晒佳作
中国漫画(2017年10期)2018-01-25 20:06:46
把国家“租”出去
华人时刊(2017年23期)2017-04-18 11:56:38
爱国是心中唱不完的歌
青年歌声(2017年9期)2017-03-15 03:33:18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