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法治教育接受效果研究

2021-01-08 01:27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法治效果大学生

王 玮

近年来,虽然高校的法治教育得到了很好地提升和加强,但不时爆出的大学生违法犯罪行为和案件引起社会的关注。因此,很多人开始关注高校法治教育是否具有实效性。大学生作为法治教育的接受主体,如何利用新媒体这一中介,对其进行法治教育,从而增强法治教育的实效性,提升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吸引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法治教育接受效果的内涵及特征

在新媒体背景下,通过阐述法治教育接受效果与大学生法治教育接受效果内涵的相同和不同之处,来说明和解释清楚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法治教育接受的内涵或定义,能更清楚地认识到其内理性及本质特征。

(一)内涵的阐述及分析

新媒体是指各类信息、视频、图片、文字等内容依托有线或无线网络,通过现代电子设备终端展现和显示,最终给被服务方提供影像、文字等知识信息的传播媒介,是当前主要的交流方式之一。特别是今年新冠疫情发生后,新媒体体现出了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泛的用途。[1]

由于大学生法治教育接受效果包含于法治教育接受效果内,是被包含与包含的关系,所以要弄清楚大学生法治教育接受效果,必须弄清楚法治教育接受效果的定义及其机理。法治教育接受效果广义上是指由某种动因或原因所产生的结果。法治教育作为一种有目的的社会活动,作为教育者来讲,希望接受主体了解自己的教育意图,并在思想和行为上产生变化。作为接受主体而言,对于教育的内容则会有选择地去接受,并根据需要产生不同的反应。因此,法治教育的接受效果就是教育主体通过法治教育信息的传播,引起接受客体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

所谓大学生法治教育接受效果,是指在法治教育的实践中,高校的教育者将法治的要求和基本规范传递给大学生,从而引起大学生个体思想和行为的变化。而大学生接受效果如何,既与大学生自身的能力层次有关,也与教育者的教育方式有关。

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学生学习和交流的方式也在发生变化,如何使法治教育的信息快速传播,新媒体则是最佳选择。利用新媒体可以突破时间、地点和空间的限制,使信息的传播更为快捷和有效。因此,新媒体背景下的“大学生法治接受效果”是指在法治教育的实践活动中,利用新媒体,使大学生的接受活动更好地达到教育主体的主观意图。

(二)主要特征

1.广泛性

大学生对于法治教育的内容能否正确地理解和应用,是对大学法治教育效果的最好诠释。在教育的过程中,学生对于一些教育内容会有自己的看法,有时候还会产生一些分歧,这会影响大学生的接受效果。大学生在网上浏览相关的法律知识,是自愿的,不受任何人控制,所以在网络的环境中,必然会受到各种网络信息的影响。作为高校的教育者,我们需要做的是正确引导学生看待网上传播的信息,提高识别信息的能力,这样才能正确地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2]

2.互动性

随着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互联网用户也在不断地攀升。大学生主要运用手机进行交流互动。运用手机、多媒体等新媒体,不仅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而且可以利用图片、声音等信息的表达,为人们提供真实的表现效果,同时,还可以根据具体的内容与同学进行实时互动,提高教学效率,这更好地满足了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和需要,调动了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了法治教育接受的质量。

3.现实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物质富裕的同时,人们的精神生活与经济发展不一致,导致现实需求至上观念的出现。所以,大学生在知识的选择上,更关注对自身发展的现实的需求,即使新媒体为大学生学习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和资料,但大学生更加热衷于对将来就业发展有益的知识的学习。所以很多学生对与自身联系密切的《劳动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内容和知识感兴趣,但对与自己不相关或暂时不相关的法律法规不是特别关心,也体现了有些学生的功利心较强,前瞻性较弱,而这些问题的出现都是法治教育接受效果现实性的集中体现。

4.高效性

世界进入全球化时代,全球特别是发达国家、地区和发达城市的工作节奏逐步变快,生活水平提高。网络的普及性发展促使人们利用较短的时间吸收各类信息和知识。在这个背景下,各种信息传播速度快,大学生通过QQ、微信、微博、钉钉等都可以提高学习的效率,而且新媒体可以使法治教育由原来传统的传播方式向形象生动的方式转变。运用新媒体对大学生进行教学,不仅可以满足当代大学生的需求,还可以调动大学生的各种感官,进而提升了大学生法治教育接受的效果。

二、大学生法治教育接受效果的影响因素

(一)接受主体:自主学习意识不强

作为法治教育接受主体的大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获取法治知识,提升法治素养是非常重要的。进入高校以后,学生可支配的自由时间越来越多。笔者在与学生交谈过程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利用业余时间运用新媒体进行各种娱乐活动,如刷微博、抖音、微信等,但是主动去了解法律知识的学生并不多,大部分学生了解法治知识是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他们往往觉得法治离他们生活很远,所以他们很少介入新媒体关注了解法律知识。大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显然很难取得良好的接受效果。[3]

(二)接受客体:法治教育信息过多,存在不良接受的现象

现在大部分学生每天都会运用新媒体浏览各种信息,信息鱼龙混杂,在接受正面信息的同时,往往也会接受很多“不完整的标题”或“诱惑图片”的小窗口和广告等负面信息。例如,以权谋私、法律不公正等负面新闻频繁出现,使一些学生对法律至上、法律的权威开始产生了怀疑。甚至一部分学生认为利用关系、权利仍然是可以获取利益的。显然,这些因素的存在不利于大学生形成法治的思想。

(三)接受介体:高校新媒体平台建设软硬件投入不够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媒体会受到新技术的影响,只有不断提高技术的运用,才能更好地管理新媒体。目前,高校新媒体在运营平台建设方面还很不完善。一些基础设施如教室的多媒体设备、校园的网络电视等设施不健全,管理也不够完善,这些硬件设施投入不足和管理的效率较差都将影响法治教育传播。另外,在利用新媒体进行传播的过程中,缺乏运营的机制。虽然大学生经常利用新媒体浏览各种信息,但是高校并未利用新媒体的特点进一步深化法治教育的内容,缺乏普法专栏设置,也未能掌握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这些都会影响大学生法治教育接受的效果。

(四)传授主体:运用新媒体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大学生接受法治教育主要就是通过思政课教师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讲授而获得的,但现实的问题是,思政课教师的讲授方式单一,没有乐趣性,再加上本身对法律知识理解的深度不够,很少将新媒体运用在课堂教学当中。而一些普法的网站,往往趣味性不足,难以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即使开展一些法治实践活动,也是采用传统的校园宣传方式,不能很好地利用新媒体的广泛性进行宣传。因此,法治教育往往难以产生较大的辐射效应。[4]

高校的新媒体运营者自身的法治素养也需要不断地提升。由于新媒体运营者本身对于法治教育了解并不深入,难以筛选出符合大学生进行法治教育的优势资源进行互动和交流,因此,需要进一步提升运营者本身的法治素质和能力,才能更好地运用新媒体对法治知识进行传播,从而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法治思维和法治信仰。

三、优化法治教育接受效果的思路

(一)优化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基本理念是根本

1.了解心理需求是提高法治教育接受效果的有利基础

要使法治教育达到良好的效果,必须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要想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必须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因此,在设置法治教育内容时,首先要调研学生的需求,了解不同专业、不同特点大学生的各种需求,如有的大学生关注教师法,有的则关注民法,只有针对不同的学生设置不同的内容,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提升法治教育的接受效果。[5]

2.增强吸引力是提高法治教育接受效果的关键手段

要提高法治教育的接受效果,在关注接受者心理活动的基础上,可以采用一些独特的、新颖的方式来表达教育的内容,开展模拟法庭活动就是一种让大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如对一起故意伤害的刑事案件进行现场模拟审理,可以邀请学生分别饰演审判长、审判员、书记员、律师、被告人、原告人、法警等角色,将一个真实的庭审现场展现在大家面前。通过这样的活动,能更好地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提升法治教育的接受效果。[6]

3.科学的引导是提高法治教育接受效果的制胜法宝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伴随着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要引导大学生提高自己的自制力,同时要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对于网络上各种不良的信息,要理性分析,不人云亦云,文明运用网络,合理运用新媒体。

(二)增强高校教育工作者的基本素质是关键

1.提升思政教育工作者掌握新媒体技术的能力

要熟练掌握新媒体技术,首先要通过开展一些培训和交流,更新教育者的教学理念,提升自身的能力;[7]其次,思政课教师可以运用新媒体建立微信、QQ、钉钉群等,与大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了解大学生所关注的法律法规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堂活动;再次,要以生为本,运用新媒体构建法治知识传播的内容和形式,尽可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提升学生的法治素质。[8]

2.创新思政教育工作者运用新媒体的教学方式

新媒体的运用,对于教师来讲,并不陌生,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内容越来越充实,形式也越来越丰富。因此,教师要转变教学思维,创新教育理念,对于网络上传播的各种信息,要加以分辨,选择适宜大学生的内容运用新媒体进行分享。同时可以鼓励学生运用微电影、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创设教学氛围,使学生真正通过体验式的活动把法治知识内化于心。还可以邀请权威的法制人员来学校讲课,让大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学习,形成用法治思维处理社会事务的理念。

3.加强运营新媒体人员的综合素养

提升新媒体法治宣传的效果,必须发挥法治教育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力。首先,要加强特定人员对宣传内容的选择,要体现时效性和渗透性;其次,要加强对新媒体人员的培训,学会将内容与学生的特点结合起来,进行法治宣传,从而提升接受效果;再次,要积极引导大学生参与到新媒体运营中,鼓励大学生开展关于法治教育方面的课题,制作符合学生自身发展的法治节目,提升新媒体在法治实践中运用的效果,真正提升大学生的法治能力。[9]

(三)强化高校法治文化的环境氛围是抓手

1.加强新媒体法治教育的制度管理

要使法治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离不开制度的设计。首先,要加强利用新媒体进行法治教育的顶层设计,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其次,要建立健全相对完善的管理制度,对于大学生法治教育工作要有专人负责、责任到人,同时要经常召开相关会议,进行规划和总结,探索新的方法。

2.加大新媒体建设的硬件投入

运用新媒体进行法治教育,必须要有良好的新媒体平台。因此,必然需要在硬件方面加大资金和技术的支持,完善相应的服务器、数字显示屏等基础设施建设,配备相应的监控系统。只有掌握新技术,才能高效地运用新媒体开展法治教育工作。

3.加强学校法治主题网站的建设

法治主题网站的建设为法治宣传提供了传播的平台。目前,高校网站建设发展迅速,但是缺乏普法专题的网站,因此可以结合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12月4日法制宣传日等,进行专门的法治知识的普及。同时要及时更新法治教育的内容,利用新媒体进行技术加工,符合学生的学习需要,让学生树立法治意识,增强法治观念,维护法治权威。

4.创新法治文化活动的内涵和模式

目前,大学生在网络上学习和浏览一些信息,为宣传者开展各种法治活动提供有利环境的同时,也存在一定弊端,因为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学生特点不一样。因此,要打造适合本校学生特点的法治文化的内容,创新活动的模式,提升活动的吸引力。[10]

总之,新媒体为大学生进行法治教育提供了一个重要而有效的手段。运用新媒体开展法治教育需要进一步优化新媒体运用环境,更科学有效地利用新媒体,强化大学生法治教育接受的效果。

猜你喜欢
法治效果大学生
按摩效果确有理论依据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迅速制造慢门虚化效果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抓住“瞬间性”效果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模拟百种唇妆效果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