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 冕
面对丰富的中国传统文献存藏如何科学、规范,并高品质、现代化地推进再造、整理、研究、复原等学术作为,这同样是当前我国包括美术、设计、音乐、舞蹈等艺术史研究界必须积极直面的严肃且急迫的学科自觉问题。[1]而选择通过选辑类丛书的出版,首要的目标即是拓殖出属于真正“艺术”的新的疆域,由此呼应继而切近,更力图凭借具规模、见深度的实证考辨工作,完整呈现“六艺”之“艺”的关键内涵。此既包括书绘、演乐等“纯艺术”内容,也将进一步扩展向高度依赖艺术形态落实其具象化、物质化呈现的“经”“史”领域。由是,亦当加入工艺、设计等材料,并吸纳“子部”范畴下的“武艺”“游艺”,最终推导至“集部”中特色的艺术家诗文。
同时,不单要重点理董“罕有传布、罕能传注、罕得传习”的关键单书、独部或集成材料,我们更当着力于以系统化的思路,通过辨析、复原等科学工作而逐步再生如此范围里的,兼备多学科交叉特色的传统专门、专科文献。同时,将突破常见的古籍整理上仅以声名、珍稀、猎奇等布局的痼疾,倾力形成一种令人瞩目、壮健蓬勃且立体、缤纷,涵盖物质与“非物质”及其相关历史文化遗产方向的多重视角的“艺术古典学”发展新趋势。
据此,我们初步构拟了一套《历代罕传艺术文献整理与研究选辑》,其首辑规划约有4 类、9部、18册,及9张光盘或电子载体。理想状态下,总体书稿基础工作自需严谨、高效推进,并能由此形成理想的学术出版积累和市场资源储备。其内势必还须历经成稿、初排、校对等最基本出版流程,惟前置作业更当强调针对基础文献的高度精细整理后,方可进入研究稿全面撰写阶段,而非眼下不少所谓整理工作仅仅依赖于申请博、硕士学位的论文,或作者们轻率地自以为是,甚至想当然胡乱跨界后“下笔草就”的粗鄙写作。同时,选辑还强调针对性的核心、基础文献全球调研,以及实物采集工作的开展,由此辅助文献初步整理的进行,并最终方可转向文献的精细处置和研究专著的深度书写。据此推估,3 年内,首辑选目各部将形成完整可观的规模。同时,所涉各原始文献本身又均具高度的复制、再造价值,而制作出的综合检索类进阶电子数据库更可配套并提供读者直接利用,终能切实地便利学林和大众。
首辑选目现列出如下,从地理分布上约涉当前中国北京、陕西、河南、安徽、江苏、福建等省级行政单位和人文地理上的徽州、扬州、昆山、泉州等区块,以及外域的朝鲜半岛。历史断代上,由唐至近代,以及李氏朝鲜后期(正祖,1776年后)。版本形态上,抄写本与刻印本约各占一半。
1.典制规约
1a.《〈大唐郊祀录〉考》(唐·王泾,抄本)
1b.《〈工部厂库须知〉论稿》(明·何士晋等,刻本)
1c.《〈光绪大婚典礼红档〉研究》(清·佚名,内府精写本、彩绘本等)
2.诗画弦歌
2a.《泉州北管集成》(明-民国·佚名,传抄本)
2b.《〈离垢集〉重辑新校》(清·华嵒,刻本、稿本)
3.技击武术
3a.《〈耕余剩技〉研究》(明·程宗猷,刻本)
3b.《〈武艺图谱通志〉研究》(李朝·李德懋等,刻本)
4.游艺智巧
4a.《〈燕几图〉辨》(北宋·黄伯思,刻本、抄本)
4b.《〈张氏藏书〉研究》(明·张应文、张丑,刻本)
换言之,本《选辑》乃基于当前蓬勃发展的艺术教育及艺术产业新格局,以确立真正的“艺术学”定义,及与之相关的“古典学”方向的学科范式为根本目标,同时借以明确开辟更具现代暨全球话语价值的传统文化系统研究新路径。
再据以上选目可见,《选辑》突出四部咸备原则,理论上看似偏重子部艺术类范畴,并相对集中于明、清时期(占2/3),但实际执行中,经、史内容仍占极大比例,中古和近代文献亦有相当分量。如此即真实揭示了“艺术”(尤其是其可对应的文献记录)即便上升到中国传统精神和思想史层面,都具备清晰且不可替代的核心价值与根性特色。从分类上,首辑已布设了4 个类项,涵盖典制规约、诗画弦歌、技击武术、游艺智巧几组较成熟类型,虽无法一次性收纳理想中“大艺术”的全数内容,但以此辑的推出作必要起点,人文社会研究界势要为此一新,更足可引领艺术专门研究的高质量发展,继而反哺相关学科的精进考索。
逐类解析地看,“典制规约”中《大唐郊祀录》是目前已知主要以流传抄本和极晚期刻本形态存世的唐时代重要国家礼制文献,对于研究唐史各方面的关键意义自不待言。惟针对其文本本身,现代以来系统且精细整理者未见,唐史界仅征引各本又无辨析,更未曾做到调动全球,尤其是东瀛等国存藏的重点版本进行比勘。同样情形也发生在《工部厂库须知》《光绪大婚典礼红档》(以下简称《光绪红档》)等上,其中首辑所收《〈工部厂库须知〉论稿》的作者,正是近十数年来发掘并详尽整理该书的唯有的两位专业研究人员,早前其成果已获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资助,现特将精谨的大型研究成果悉数纳入辑中。而《光绪红档》作为清帝婚礼筹办过程的文字记录,事实上仅得两部——以每部计70余册的内府精写本存世,且皆未公开,另有内府精绘《光绪大婚典礼全图册》一套,其余尚存各类刻本、抄本和石印本等,均能对该精写本起到一定程度的外围补充。此精写本本身的价值对于探索中国历代帝室婚制及物质微观,又有着不可替代的关键参考价值,更勿论其对晚清史的研究更将发挥重要的影响。选入本辑乃其首次全面整理、公布,也系规模化研辩的真正起始,从出版产业论,其潜力和意义同样难以估量。
“诗画弦歌”类型中《泉州北管集成》的作者对于明、清俗曲流变典型代表的北管曲谱的收集、研究、传承工作历20余年,从未中辍,因此掌握了大量一手信息,特别是涉及记谱、乐器、伶工等可供深度考察的不可或缺的材料,继而也为北管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出过实质贡献。该书收入本辑同样将是这批核心内容首次系统整理、公布,对全球音乐史研究意义独大。至于《离垢集》,其本身乃清前中期著名的“扬州画派”中,福建客家民系关键画师华嵒的诗集。此书晚清见有刊刻,当代做过初步整理,不过随着文献调研深入,该刻本已被大量新发现的画师本人的存世精写稿本所超越,进而更可与华氏的书画作品进行细致比对和讨论。选入本辑后,研究者已对其亲自发现的各精写本进行了细腻的文献学校勘,同时,借助近十年的研究也彻底刷新了对艺术家个人史、流派发展史内重点疑团的旧有认知。而其精微化的整理与研究形态亦可谓别开生面,将有关艺术家个人文献的学术化整理水平提升到了一个崭新的层面,开创了中国传统艺术家文献与西方艺术家文献在整理领域进行跨时空科学对话的可能和空间。
至于“技击武术”在当前学科分野中的处境可算边缘。但,武学本身乃一个“技近乎道”的,在艺术化表现上实现了身体、器具与精神、自然巧妙融合的关键门类。本《选辑》面对看似层出不穷的各色纂述,首先拣选了关于其近世第一刻本《耕余剩技》的研究作为确定该分类选目的支柱。《耕余剩技》尽管相对晚出,却是目前已知最早正式刊行的纯武学文献,且图文并茂,惟几无研究者细致整理并展开精深求索,更勿论可能的套路技术、器械制作等的复原。而《武艺图谱通志》系华夏技击东传朝鲜半岛后,在李朝后期经历数次重大内外纷乱之余,由其国君钦定的中式武学之图文大集成。该书不仅对武术传播,更对朝鲜乃至东亚武术发展起到过不可磨灭的作用,在当今朝鲜半岛仍有一定研究,但中国学界几无关注。前述武学两书选入本辑,亦系首次进行规模整理与学术考辨,对文化史中武术史论等的发展推动自是有着极高价值,亦可谓提供了一套正本清源的绝佳素材。
“游艺智巧”类目前在世界汉学研究领域愈发显得重要,其涉及“古典学”意义上帝制时代的各项赏玩和心智训练,乃传统文人睱余活动名目之总称。而北宋黄伯思《燕几图》则系中古后期、近世早期的典型代表,不单寓用于艺、寓教于乐,且技术与观念并重,是东亚组合家具的早期智能结晶,更绝妙体现出中式古典几何与数理模型在成熟阶段内的种种惊人特质。选入本辑时,研究者将依其个人所经历过的现代家具行业的体悟,结合设计与科技相关分析手段,从文献考订出发,以艺术的视角重新审视算与数的具象变化,继而为当前仍不多见的游艺品类的微观探究,提供一套极具高度的学术个案文本。至于《张氏藏书》,实乃晚明昆山著名收藏家、《清河书画舫》等的作者张丑,托其父张应文之名编纂的一部真伪待考的清玩合集。虽为刻本,但据目前调研,似仅一套孤本传世,在文史研究领域更罕有人知,选入本辑之目的即在透过昆山张氏父子一族的收藏、赏玩史,揭示明末中国暨传统物质生活极盛期的各色特殊社会现实。同时,以一种辨伪的精神,个案化地探讨艺术伪作和文献伪造此一亘古悬疑。
总起而论,本《选辑》重在“传”字,“罕”乃学术切入之工具和学科奠基之础石,传布、传注、传习方为文献发掘、研讨的内核。透过如此的整理与考索,不仅能令一部分极端稀见的材料得到新的认知与重视,同样地,还将借由研究者经年累月的精微工作,令相关技术不单在他们身上得到承继,更紧要的是为这些文献和智慧于广大人群中的再传播、再吸收、再转化、再创造,提供了一爿绝然稳靠的营养土壤。
本《选辑》作为所倡议的“新古典艺术学”的开端,对于学术界和出版界的建设与发展将具有极大的积极推动作用。又鉴于首辑选目除了个别为大型文献或文献集成外,多为中型单书文献,惟其研究过程繁难程度同样也已超出仅仅撰写单篇论文,同时《选辑》整体形态已确定为包括考辩、复原部分在内均为繁体竖排,外加再造部分原状复制,而其本身更规划了完整的版块体例,这些均须高度精准、精密的科学调研和系统处置等强有力的工作支撑,更重要的是还需要配备适当的分析仪器、特殊印务、版本手续等,并最终制作出清晰鲜活且便捷易用的刷制、研究等数据暨数据库系统。
第一,突破性的文献处置、复原。就体例上,以“诗画弦歌”类型的《泉州北管集成》初拟纲目为代表,①此纲目由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中国研究院连冕于2020年1月初步拟就,非《泉州北管集成》撰编者草拟,但已提供《选辑》首辑供各作者参看。可见《选辑》研究的要求已超越通常意义上的文史写作或史料整理:
A.研究系列(约30万字)
1.历史
2.曲谱
3.乐器
4.演出
5.伶工
B.谱器系列(约20万字)
1.传写集成
2.曲谱转译
3.乐器写真
4.表演图录
5.伶工传记
C.演奏系列
1.曲选(30首)
2.视像(15段,约180分钟)
此类研究具有非常强的艺术类专门学科特点,只是一般常见的书写形态多仅见第一段落,即“研究系列”。而本《选辑》要求同时展开整理和复原,即第二段落的“谱器系列”。事实上,该段落乃第一段落的基础,而第三段落“演奏系列”则又是第一、二段落的外化、转化,更涉及对于前两个段落的高度技术性整合与再现,最终塑成绝妙的艺术化表演情态。由是可见,本《选辑》集成类专书格外强调须全方位包纳此三个段落,才可构成相对完备且自洽的研究整体。不过,这般的作为势必要求相当的心力与费用投入,经验累积与时间消耗亦可谓巨大,且第三段落还将拍摄据研辩而来的音、视频复原内容,涉及多媒体介质承载等等。凡此种种又皆系为实现新的学科引领意义,同理亦可套用在本《选辑》“技击武术”类型的研究上。
第二,创造性的文本理董、研辩。所有选目首先当是建立在前述精研文本的态度和工作上,同时适度结合“弦歌”类型的办法,比如《〈离垢集〉重辑新校》即针对性地复原、考证华氏个人作品中的文本暨文学性的内容,继而推导向研究华氏具体创作笔法和心态的层面。据此,已可见本《选辑》主张文本与实例、理论与创作皆密切结合,以之推动基础甚至是高级的复原、分析工作。而相对于“典制规约”类型论,虽然“复原”也是一件非常值得开展的工作,但因该类型文本具有亟待发掘的特殊性,为此《选辑》仍主张先深挖、精研材料本身。其更具典型代表者,可以《〈工部厂库须知〉论稿》的简目为例:
A.文册(约45万字)
1.纵观:货币、财政及工艺
2.修缉:经济、掌故与武莪
3.士选:登科、题疏和考载
4.附编
B.表册(约15万字)
1 制度:组织架构综表
2.成式:核心资料综表
3.附校
C.典册(约35万字)
1.万历末《工部厂库须知》缀合影本
2.《工部厂库须知》点校
D.数据库(约15万字)
《工部厂库须知》综合检索数据库
此类研究重在回归历史文献学的角度重新梳理材料本身,其间所有数据,当前已难短时间内逐一推导、复原并形成彼时之体量、规模。特别涉及中央官府制度和物质层面的内容,往往研究的结论将主要提供历史学考辨和考古学论证时使用。故而除第一段落的“文册”作为主干外,涉及资料化梳理的第二段落“表册”,则需研究者和出版机构消耗极大精力,进行历史信息数据表格化的擘画、测算与印制,并最终配合第四段落的数据库制作而机动展开。[2]至于第三段落的“典册”便是再造文献本身,并提供一套准确的现代繁体排点校本。如此,方能彻底实现对于特殊单书历史文本的系统且科学的开掘。同理,此亦可套用在《选辑》“游艺智巧”类的研究上。当然,《选辑》中最大型的文献《光绪红档》,研究者也将遵循前述路径展开,并制作出专门的综合检索数据库。
第三,艺术性的文化呈现、推动。针对选目的研究、复原工作以及数据库开发等均将面临极大的物质和精力消耗,但由此确立起的《选辑》的整体呈现更将具备划时代的价值,加之其基础或原始文献本身均系不可多得的孤本、善本、稿本、精写、传抄史料,具极高的历史和学术价值,同时不少还是罕见的古代艺术精品,且从未见诸书影等系统公布。如清末内府精写精绘《光绪大婚典礼红档及全图册》系列、华嵒精写精装稿本诗集、北管传承曲谱和朝鲜官刻《武艺图谱通志》,几乎占了首辑选目的一半。其中,《光绪大婚典礼》系列的《光绪大婚典礼全图册》计9 册144 开,又乃清末至为重要的内府精绘孤本。这些原始旧籍、档册、图谱通过此番发掘整理,若无法同时进行完整的原样再造,对学界和出版界均属重大缺憾,故而《选辑》将协同各作者,在研究推进过程中着手进行复制工作,以便于研究完成前即可先行推出。而此处,亦可以《〈离垢集〉重辑新校》的简目为例①《〈离垢集〉重辑新校》尚未正式刊行,此目录乃经书稿作者、中国美术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陆天嘉特别授权公开。:
A.前言(约10万字)
1.华嵒与《离垢集》
B.《离垢集》(约10万字)
1.第一编(以道光本《离垢集》为底本)
卷一(约为32岁至49岁之作)
卷二(约为57岁至60岁之作)
卷三(约为61岁至64岁之作)
卷四(约为65岁至68岁之作)
卷五(约为69岁至75岁之作)
2.第二编(以XX 图书馆藏《离垢集》稿本为底本)
3.第三编(以XX 博物院藏《离垢集》稿本为底本)
C.附录(约25万字)
1.各版本《离垢集》题跋
2.索引
Ⅰ编号索引
Ⅱ首句索引
Ⅲ综合索引
3.华嵒现存作品之题诗与《离垢集》对照表
该目录第二个段落中,出现了除刻本外的、画师亲笔精写的两种罕见稿本,其与晚期刻本有重迭亦有巨大差异,研究者不单对刻本进行了新的整理,亦互见性地完成了两稿本与刻本的比勘。更重要的是,由此清晰呈现了作为画者的华氏于相关诗作撰写上的历时变化,再配合第三段落“附录·索引”,实际是开拓了一种全新的艺术家诗文的现代处置模式。当然,两精写稿本的出现,事实上对于传统著名艺术家史料乃是一次新的重大的发掘,即历史上著名画派画师的题画诗作终于找到了可靠的传世稿本,由此足以扩展向文学等非美术角度,更立体地理解古代艺者过往种种难得窥见的创作生态和别样心绪。当然,其稿本装帧亦称精巧,加之乃画家亲笔书迹,或为彼时专门之馈礼,抑或自制保藏之底簿,虽然《选辑》体例上已要求呈现现代繁体校本,但两精写稿本同样值得完整再造,借其最真实样态展露古代艺者最典型之日常,并进一步助推古典学研究的全局向纵深持续发展。
《历代罕传艺术文献整理与研究选辑》中各历史文本皆乃研究唐以来物质文化史难得一见、不可多得且未经详尽研辩的关键材料,同时也是帝制中国中晚期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的一类重要投影。而作为一种集锦式的研究系列,《选辑》的特点首先便是全面、科学地整理古代物质文化史范畴内的“罕传”记录,其意义不仅在于登录、考索,更在于运用多元、立体的研究手法,为学界提供一套审视中国璀璨文明的,无法绕开却又常被忽视的关键材料,借之彻底夯实新时代“艺术古典学”根基。而从书稿格局上看,作者们将对相关文献进行严谨的学术整理,形成一整套成脉络的新研究系统,工作量可谓巨大,惟其一旦刊行,势必将更清晰地令今人掌握古代世界发展的本质情况,进而不囿于惯常的习见资料,并为学林带来一份可贵的成果,以之正本清源。所以,《选辑》核心的任务,就是要在严格的传统文献整理规范指导下,充分深挖文本的普适性和特异性,这也是当今研究界应更多留心的新趋势,藉此也可真正反映出研究者们敏锐的学术觉察,并在交叉学科背景下辛勤耕耘之际,映衬出他们直面世事变幻却仍能持之以恒的学术定力。
《选辑》除了在艺术学、历史学、考古学、文学等具有互动关系的人文学科内展开外,还将运用并借鉴包括统计学、社会学、宗教学、数学等其他学科的知识、理论。就执行层面看,又是旨在通过细心挑拣出的“罕传”文献,对之施以再造、精校、表列和电子索引等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手段,勾勒出个中蕴含着的文化史独特线索,并系统阐发其跨越时空的新价值。这在当今学术界和出版领域,又都具备了足够突出的典型性。特别是作者暨整理者们在全面校点的基础上,所做的全新复原、标号、数据系统,乃基于对各文本的深层理解、考辨和再分类展开,这既有助于文献的系统梳理及其内容的精确剖析,也有利于使用者充分掌握和快捷利用,还保证了原始文本的可靠与稳定。当然,一如前述,作者们在此类科学化操持之上,亦将借助现代计算机数据库等新的方法,完成一整套与当前惯常模式迥异的文本解剖等内容,这的确也系一项颇具挑战且意义重大的工作。同时,《选辑》各项目除了核心主体外,还将提供大篇幅的附录与索引,甚至在这个看似缀余的部分,也置入了个别同样罕见校点、研辩的历史文献,藉之配合主体文本,令使用者、阅读者最终能够通过一部书稿而逐步收获一个完整、健康的史观。
再回归到此类新形态的史学著作书写上,《选辑》的参与者配备势必乃各相关领域及学科文献研究方面的专门家和实践家,如此才能高屋建瓴且卓有成效地推进对于传统文明的新总结与新衍生,并借由汇集、校勘、整编相关材料,更好地助力当下人文社会学科的新建设与新征程。而以此书刊行为契机,具备丰富、独到的经验与研究方法,有跨学科的勇气,并在现代科技运用上敢于创新、善于创造的作者们,将通过熟练运用多学科方法为先导,调动美术、设计、武术、音乐等专科、交叉知识,全力阐明作为人类智慧最高结晶的艺术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