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洁,尹 涛,王文友,吕 慈,刘凌琳
(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老年医学与特勤医学科,重庆 400036)
QT间期离散度是反映患者心室肌复极稳定度以及一致性的重要指标,近年来QT间期离散度在预测心脏猝死以及室性心律失常等事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冠心病患者由于心肌缺血,使得复极期间出现不同步的情况,导致QT间期离散度明显增大,因此在冠心病患者治疗中还需要关注其QT间期离散度的恢复情况[1]。以下将分析冠心病患者应用稳心复脉汤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以及对于QT离散度所产生的影响。
抽取2018年8月~2020年1月本院76例冠心病患者,依据用药情况分组,即观察组:38例,男21例,女17例;年龄48~86岁,平均(67.9±0.3)岁;冠心病程1~16年,平均(5.9±0.3)年。对照组:38例,男20例,女18例;年龄47~88岁,平均(67.7±0.6)岁;冠心病程1~15年,平均(5.7±0.5)年。2组临床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组患者均于确诊后加强病情监测,并指导科学饮食,注意休息等;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治疗,如阿司匹林肠溶片口服,100 mg/次*d;酒石酸美托洛尔片口服,12.5 mg/次,每日口服2次;阿托伐他汀钙片口服,20 mg/次*d;同期观察组加用稳心复脉汤口服治疗,方剂组成如下:太子参、丹参和川芎各为15 g,沙参和麦冬各为12 g,佛手、五味子、香橼以及醋香附各为10 g,上述中药加水煎煮,之后滤渣约取汁200毫升,每日口服一剂,分为早晚服用。2组均治疗一个月后对其疗效进行评价。
(1)对比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显效:即经治疗胸闷、乏力、胸痛等症状、体征完全消失,并且心绞痛发作频率下降>70%;有效:即症状与体征明显缓解,治疗后心绞痛发作频率下降30~70%;无效:即症状体征改善不显著,同时心绞痛发作频率降幅<30%。(2)2组患者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一个月对其QT间期离散度进行监测和对比。
涉及数据以SPSS 19.0分析,数据标准差以(±s)描述,组间数据t、x2检验,P<0.05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总有效率97.37%,对照组84.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疗效对比[n(%)]
2组患者治疗前QT间期离散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的QT间期离散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QT间期离散度对比(±s,ms)
表2 2组QT间期离散度对比(±s,ms)
分组 n 治疗前 治疗1个月 t P观察组 38 66.59±12.18 45.24±7.19 9.605 0.000对照组 38 66.60±12.20 52.36±8.26 7.171 0.000 t 0.289 5.308 - -P 0.379 0.000 - -
QT间期离散度能够反应出患者心室肌复极的相关情况,并且也是目前临床中对于冠心病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和猝死发生风险进行预测的无创且安全指标,特别是在对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药物治疗期间,通过进行QT间期离散度的监测,能够为药物疗效的评估以及溶栓治疗效果评估等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近年来研究发现,冠心病患者由于心肌缺血情况普遍存在,会造成QT间期离散度异常增大,并且冠心病患者QT间期离散度和冠脉狭窄程度之间具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中医学将冠心病纳入到胸痹和胸痛等范畴之中,由于患者胸痹日久,使得气阴两虚及气血瘀滞,在治疗中还需坚持益气养阴、理气止痛,以及活血化瘀的基本原则。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应用的稳心复脉汤,该方剂具有益气养阴以及活血化瘀等治疗功效。方剂当中五味子、太子参以及麦冬等应用,具有益气养阴之功效;丹参和川芎联合应用可促进活血化瘀;佛手、醋香附以及香橼等可共奏理气止痛之功效。并且现代药理研究发现[2]-[3],丹参和川芎可促进冠脉扩张改善冠脉血流量,并有效抑制血小板的大量聚集,在防治血栓形成方面发挥着重要价值。太子参能够抑制心肌重塑,佛手、醋香附等具有良好的扩张冠脉以及调血脂等治疗功效[4]。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通过应用稳心复脉汤进行治疗,患者总体疗效较对照组显著提升,在治疗之后QT间期离散度改善效果好于对照组。表明,稳心复脉汤的应用可有效提高冠心病患者的总体治疗价值。
综上所述,冠心病患者通过应用稳心复脉汤治疗,可显著提升疗效并改善QT间期离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