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乳酸菌胶囊对小儿慢性腹泻病的疗效及对其肠道微生态的影响

2021-01-08 12:16熊学敏邵荣昌方丽玲姜勇超何茹
安徽医药 2021年1期

熊学敏,邵荣昌,方丽玲,姜勇超,何茹

小儿慢性腹泻病是儿科较为常见的消化道疾染病,以大便次数增多、大便性状改变等主要临床表现,易导致小儿营养不良、生长发育障碍等,严重影响小儿健康。据流行病学资料统计显示,全球导致5 岁以下小儿死亡原因中,腹泻病占据第2位(18.00%)。目前临床上对于小儿慢性腹泻病的治疗多采用抗生素、肠黏膜保护剂等药物,但收效甚微。复合乳酸菌胶囊一种富含乳酸杆菌、乳酸链球菌、嗜乳酸杆菌的新型复方微生态制剂,通过口服可在肠道内定植、繁育,提高肠道益生菌含量,调节肠道微生态失调,抑制病原菌的滋生、繁殖,在修复肠道黏膜方面疗效显著。据报道,复合乳酸菌胶囊在小儿慢性腹泻病中应用疗效显著,但是关于其对慢性腹泻病小儿肠道微生态的影响报道尚少,鉴于此,本研究特采用分组方法探讨此问题,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0月医院收治的82例患有慢性腹泻病的小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1例。其中对照组男22 例,女19 例,年龄范围为6 个月至6岁,年龄(3.14±0.63)岁,病程范围为2~4个月,病程(3.58±0.71)个月,其中,感染后肠炎症16例,乳糖不耐症8 例,肠易激综合征10 例,溃疡性结肠炎7 例。观察组男20例,女21例,年龄范围6个月至6岁,年龄(3.11±0.62)岁,病程范围2~4 个月,病程(3.56±0.69)个月,其中,感染后肠炎症18例,乳糖不耐症6例,肠易激综合征9例,溃疡性结肠炎8例。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符合《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

纳入标准:符合小儿慢性腹泻病的诊断标准者;年龄为6 个月至6 岁;发病后未使用其它抗菌药物治疗者;小儿近亲属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所有小儿每天排便频率≥4次,大便为水样或者蛋花样,无脱水现象。

排除标准:严重营养不良者;合并心、肝、肾等功能不全者;存在药物过敏史者;存在代谢性疾病或胃肠道畸形等疾病史者;存在严重传染性疾病者;中途退出研究或者转入其他医院者。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入院后对小儿口服补液盐、纠正水电酸碱平衡、抗感染治疗、增强免疫、调节肠道菌群等常规治疗,并指导小儿近亲属适当减少母乳喂养,采用无乳糖奶粉配合米汤、面糊的方式进行喂养;此外,给予蒙脱石散(哈药集团中药二厂,国药准字H20093375,生产批号160914)口服治疗,3克∕次,3次∕日。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复合乳酸菌胶囊(江苏美通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9980184,生产批号160109)口服治疗,年龄≤1 岁的小儿,0.5粒∕次,3次∕日;年龄>1岁的小儿,1粒∕次,3次∕日。

两组治疗时间均为7 d。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治疗后的止泻时间、排便频率。比较两组小儿慢性腹泻病的临床疗效。显效:治疗3 d 后,小儿大便次数、性状及全身症状均恢复正常;有效:治疗3 d后,小儿大便次数、性状及全身症状均有所改善,但尚未恢复正常;无效:治疗3 d 后大便次数、性状及全身症状均无改善,甚至呈加重趋势。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比较两组治疗后的肠道微生态结构及复杂度。(1)肠道微生态结构检测方法:对所有小儿取0.2 g 的新鲜大便,检测其大便样本的微生物总DNA,并建立DNA 文库,利用DNAMAN 软件拼接测序结果,以获取其基因框架,并预测代表基因的开放阅读框,去除冗余。之后与肠道菌群数据库进行序列比对,鉴别出肠道菌群的种类及结构,并计算物种的丰度。(2)肠道微生态复杂度的检测方法:利用Ion Torrent PGM 技术对肠道菌群16S rRNA V3区进行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进行高通量测序,对测序结果处理及聚类分析,利用R 软件绘制丰富度(Chao1)指数及多样性(Shannon)指数箱线图。

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2 结果

2.1 止泻时间、排便频率

表1 所示,治疗后观察组的止泻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排便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表1 小儿慢性腹泻82例止泻时间、治疗后排便频率的比较∕

2.2 临床疗效

表2所示,两组临床疗效等级分布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表2 小儿慢性腹泻82例临床疗效比较∕例(%)

2.3 肠道微生态结构及复杂度

治疗后两组的粪便样本中共分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螺旋菌门(Spirochactes)和梭杆菌门(Fusobacteria)6 大门,其中治疗后观察组粪便样本依次比例分别为83.04%、2.15%、13.24%、1.10%、0.29%、0.11%,对照组粪便样本中的比例依次为76.21%、3.58%、11.69%、3.82%、2.97%、1.73%,治疗后观察组粪便中厚壁菌门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后,观察组肠道中双歧杆菌属、乳杆菌属、肠球菌属、大肠杆菌属、嗜碱菌属、盐单胞菌属、节细菌属、梭菌属、葡萄球菌属丰度分别为(50.95±9.53)%、(10.31±2.06)%、(10.16±2.03)%、(7.85±1.26)%、(6.73±1.14)%、(5.29±1.02)%、(3.24±0.57)%、(2.91±0.53)%、(2.56±0.42)%,对照组分别为(13.37±2.56)%、(9.40±1.48)%、(12.59±3.12)%、(41.28±8.25)%、(7.48±1.33)%、(6.03±1.16)%、(3.66±0.62)%、(3.24±0.56)%、(2.95±0.53)%,其中观察组的双歧杆菌属、乳杆菌属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大肠杆菌属、肠球菌属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小儿慢性腹泻82例治疗后肠道微生态优势菌群数量变化∕(lg拷贝数∕g湿便,)

观察组治疗后肠道微生态Chao1指数、Shannon指数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小儿慢性腹泻82例治疗后肠道微生态Chao1指数、Shannon指数∕

2.4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表5所示,两组治疗期间在呕吐、皮疹、便秘发生率及总发生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5 小儿慢性腹泻82例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例(%)

3 讨论

小儿慢性腹泻病是一种由多病源、多因素综合作用所导致的慢性消化道疾病,及时有效的治疗至关重要。目前临床上针对小儿慢性腹泻病尚无特殊疗法。因此,探讨复合乳酸菌胶囊治疗小儿慢性腹泻病的疗效及对其肠道微生态的影响意义重大。

研究显示,蒙脱石散可以吸附病毒,减轻病毒对胃肠道黏膜的损伤,提高胃肠道黏膜对致病因子的防御能力的作用。本研究在蒙脱石散常规用药的基础上联合复合乳酸菌胶囊可有效改善小儿慢性腹泻病的临床症状,与黄新宇研究结果相符。推测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复合乳酸菌胶囊是一种包含乳酸杆菌、乳酸链球菌、嗜乳酸杆菌的活菌制剂,口服后能够有效抑制机体致病菌滋生,并保障机体内正常肠道菌群吸收营养物质,分泌足够的乳酸,缓解胃肠道内的碱性环境,进而有效地抑制病原菌的增殖。此外,复合乳酸菌胶囊还可以促进消化酶的分泌,以增加对胃肠道的保护作用。本研究发现,观察组的止泻时间短于对照组,治疗后排便频率低于对照组,两组的临床疗效等级分布差异显著,且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说明复合乳酸菌胶囊治疗小儿慢性腹泻病不仅能够改善临床症状,而且可以提高临床疗效。

本研究发现,治疗后两组的粪便样本中门水平微生物组成基本相似,但是不同的菌门比例有所差异,治疗后观察组的不同菌属丰度与对照组也有明显差异,观察组的双歧杆菌属、乳杆菌属优于对照组;此外,治疗后观察组肠道微生态Chao1 指数和Shannon 指数均高于对照组,提示复合乳酸菌胶囊治疗小儿慢性腹泻病可以改善肠道微生态结构及其复杂度。由于小儿自身免疫能力低下,容易受外界环境感染,且胃肠道内环境的修复力弱,一旦病菌侵入,肠道微生态菌群的结构与复杂度随之发生变化,导致肠道内的优势菌属减少,有害菌群增加,从而影响肠道功能。复合乳酸菌胶囊中的乳酸杆菌、乳酸链球菌、嗜乳酸杆菌可以吸附在肠道黏膜上,并降低肠道pH 环境,抑制有害菌滋生繁殖,同时乳酸杆菌、乳酸链球菌、嗜乳酸杆菌还能够增加小儿肠道免疫力,维持机体内微生态平衡。总之,利用乳酸菌胶囊治疗小儿慢性腹泻病能够改善其肠道微生态结构及其复杂度。

此外,本研究中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的结果对比相近,说明复合乳酸菌胶囊治疗小儿慢性腹泻病的安全性好。综上所述,复合乳酸菌胶囊治疗小儿慢性腹泻病可有效缩短小儿止泻时间,降低排便频率,增加疗效,改善肠道微生态结构及复杂度,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