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真”境界

2021-01-07 08:25:15蔡爱佳
湖北教育·中小学党建 2021年12期
关键词:霸凌道德情境

蔡爱佳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为中心,遵循生活逻辑与知识逻辑相结合的原则,围绕初中学生在不断扩展的生活中需要处理的我与自我、我与他人和集体、我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有机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方面的内容,提炼生活主题,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话题—问题—主题,是道德与法治课程引领初中生精神成长与思想提升的一条重要路径。教学中要紧密联系初中生的生活实际,以初中生的生活经验为线索,选取真实的话题情境,设计真实的探究问题,提炼真实的学习主题,让教学成为学生的寻真之旅。本文结合教研工作实际谈谈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真”境界。

适切的话题反映真实的生活

话题是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的基础,是教学的起点。话题与情境创设是紧密相连的,由话题设计情境或由情境引出话题是教学导入的一般模式。情境必须是真实的、源于生活的。为情境而情境、将创设情境异化为虚设情境、虚构情境甚至捏造情境,会陷入教学误区。只有适切的话题、真实的情境才有利于吸引学生真参与、激发学生真情感、引发学生真共鸣。

例如在七年级《增强生命的韧性》一课的教学中,教师首先出示一组“挫折”清单:心爱的寵物奄奄一息、朋友生日没有叫我、买的甜筒掉地上了、转学到一所新的学校、数不清的作业和考试……然后让学生说出与自己有关的内容的“挫折”指数以及原因。这些看起来非常琐碎的话题恰恰是学生面临的成长困惑和难题。真实而又具体的情境直击学生的生活经验,唤醒学生的生活记忆,触动学生心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感可发,为探究挫折的分类、挫折产生的原因、正确对待挫折打下了基础。

又如在八年级《关爱他人》一课的教学中,教师以“爱心随手拍”的方式展示身边的关爱故事,从同窗的相互帮助到班主任的细心呵护,从清晨父亲送孩子上学到我为妈妈倒杯水,从牵小学生过马路的警察叔叔陌生而又熟悉的背影到迷路老人找到了家……这些定格的画面不是远离现实的高谈阔论,而是平凡生活中的真实场景。学生真切感受到,在长辈的呵护下,我们健康成长;在老师的鼓励下,我们增强学习信心;同学之间互相帮助,我们更懂得友谊的珍贵……关爱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话题无缝对接现实,回归生活,让学生在情境中潜移默化地获得知识、丰富情感。

开放的问题激发真实的探究

从话题到问题,开展探究学习是教学活动的主线。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关键是设计出高质量的问题,由问题引导学生的学习,而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就是学生思维碰撞、概念交互的过程。问题的指向不是简单的让学生在课本上找答案,也不是在生活中找现象,而是基于话题生生对话、师生对话,在真实的探究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认同。

例如九年级《同住地球村》一课的教学,教师以流行语“霸凌主义”展开探究。“霸凌主义”是一个国际热词,指用横行霸道、恃强凌弱的方式处理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奉行“霸凌主义”的国家在处理国际事务时,丝毫不顾及国际关系准则,丝毫不考虑其他国家的合理要求,频繁挥舞制裁和关税大棒,动辄施压别国,粗暴干涉他国事务,给全球带来巨大危害。教师设问:“生活中,对霸道的人我们会选择敬而远之。在国家交往中,我们对霸凌的国家能不能敬而远之呢?”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学生说,“霸凌主义”太可恶,应该与它们断绝关系;有的学生说,对待霸凌的国家我们要比它们更霸道,才不至于吃亏。在引导学生研读教材后,学生达成了共识: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的程度不断加深,我国要发展、要进步,就要保持积极、开放的心态,与世界各国交往;世界正走向多极化,“霸凌主义”与世界潮流背道而驰,不得人心。通过人际交往和国际交往的对比,增强了学生对当今世界的认识,培养了学生的全球视野,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

又如在八年级《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一课的教学中,“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是主要观点,教师很容易简单地灌输给学生。当今社会,很多“富二代”和“拆迁暴发户”都不是通过劳动拥有的财富,而且看起来生活得很幸福。浅表化的教学难以让学生信服,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懂得“为什么”。有位老师结合学生的困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富二代”和“拆迁暴发户”创造了社会财富吗?他们真的幸福吗?”通过课堂讨论,学生知道了“富二代”的财富来自施舍,“拆迁暴发户”的财富来自于机会。因为没有创造财富,他们的富有不可能带来真正的幸福,有可能是内心的极度空虚,只有辛勤的汗水才能浇灌出幸福的花蕊。直面生活的复杂性,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在深度学习的过程中,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幸福观。学生懂得只有一代代人埋头苦干和接力奋斗,才能把中国梦变成现实。

提炼的主题收获真实的感悟

主题是教学的核心和灵魂,从“吸引”“激发”到“对话”“指引”,主题是教学的目的和归宿。教学中要准确把握教材的立意高度,突出思想性,通过对情境材料的探究分析提炼出学习主题,让学生在表达、分享、交流、体验中获得真实的感悟。

例如九年级《走向共同富裕》一课,教师以年度热词“不忘初心”为线索展开教学。首先让学生欣赏歌曲《不忘初心》MV。长河奔流,弹指百年,在历史的潮头浪尖,一艘小小红船承载着人民的重托、民族的希望,越过急流险滩,穿过惊涛骇浪,成为领航中国行稳致远的魏巍巨轮。中国共产党气势磅礴的光辉历程深深打动了学生,教师引用歌词提出下面两个问题:①“你是我的一切我的全部,向往你的向往,幸福你的幸福”这句话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是什么?②“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万水千山,最美中国道路”这句中“最美中国道路”是一条怎样的道路?通过列举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的发展成就及人民生活的巨变,尤其让学生懂得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脱贫攻坚、关注民生的举措,都是为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引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唯一道路。借用热词“不忘初心”一线穿珠,深化了学生对党的认识,培养了对党的感情,坚定了走中国道路的信念,强化了学生的政治认同,凸显了教学主题。

又如九年级《延续文化血脉》一课的教学,教师巧妙地以中国航天成就切入,获得了意外的惊喜。有一种浪漫,叫“中国人给航天器取名”:我们的导航卫星叫“北斗”、科学卫星叫“悟空”、月球探测叫“嫦娥”、火星探测叫“天问”……每一个响亮的名字背后,都是一张闪亮的文化名片。教师提问:“前沿高科技的中华文明表达给我们什么启示?”经过讨论,学生得出结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我们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教师进一步追问:“我国的航天成就离不开航天人的努力拼搏,在我国航天人身上,你发现了哪些精神品质?”通过介绍航天人的优秀事迹,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学生归纳出艰苦奋斗、勇于攻坚、开拓进取、无私奉献等精神品质,深化了对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美德、民族精神的理解。通过对“中国人给航天器取名”这个趣味话题的抽丝剥茧、透视分析,突出了文化自信的主题。

触动心灵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融入生活,聚焦核心素养,守正创新,就能真正触动学生心灵,体现出学科的育人价值。

责任编辑/黎俢彦

猜你喜欢
霸凌道德情境
情境引领追问促深
不同情境中的水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十几岁(2021年24期)2021-11-18 02:18:40
逆转人生
十二星座遭受校园霸凌会怎么做
奥秘(2020年4期)2020-05-03 14:00:16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面对校园霸凌,如何保护“少年的你”
怎样的孩子容易被霸凌?怎样的会霸凌人?
妈妈宝宝(2017年2期)2017-02-21 01:21:08
护患情境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