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三珍
文本主体性阅读是根植于文本的封闭式的细读。《西方文论关键词》指出,“‘细读’(Close reading)指对文本的语言、结构、象征、修辞、音韵、文本等因素进行仔细解读,从而挖掘文本内部所产生的的意义。”[1]英文Close reading,“Close”是封闭、关闭的意思,即阅读时不借助作者的背景、知识、经历等文本以外的信息,而是专门对文本本身进行“封闭式”解读,探寻其内在的丰富性与复杂性,分析文本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得出超越直观经验的理性认识。该阅读法充分体现了文本主体性,充分让文本说话,不进行外界“注水”,是文字本身的生命回响。
《红楼梦》教学,老师总以曹雪芹的身世、康熙南巡、红楼故事梗概等为“噱头”吸引学生,而原本活力四射的文字却一个个呆若木鸡。如果老师不激活文字,则名著本质的魅力就难以发掘。笔者以薛宝钗为史湘云策划的螃蟹宴为例,带领学生进行《红楼梦》文本主体性阅读,挖掘出不一样的薛宝钗人物形象内涵。
一、策划:循循善“诱”
大观园起了海棠诗社,史湘云后来才知道,便要加入,因说:“明日先罚我个东道,就让我先邀一社可使得?”众人称妙。“至晚,宝钗将湘云邀往蘅芜苑安歇去。湘云灯下计议如何设东拟题。宝钗听他说了半日,皆不妥当。”这平淡的字眼暗含两个疑点:其一,为什么宝钗其他时候不邀湘云,偏偏这个时候邀她去?其二,湘云要宴请,计划了半天,居然全被否定,难道湘云笨到连请个客的智商都没有吗?湘云可是才女啊,岂不见她海棠诗一挥洒,“众人看一句,惊讶一句”。解释只有一种:宝钗心里藏奸。什么奸?
(一)借刀杀人
宝钗要借机设“鸿门宴”,除掉她上位途中的两大障碍:贾母和黛玉。学问渊博的宝钗运用中医手段,在宴会上神不知鬼不觉地布下“毒药”。宝钗素怀大志,意欲“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然而贾母不喜欢她,证据有三:1.宝钗15岁生日是贾母出钱给她办的,而深谙礼仪的贾母并未给她举行开笄之礼——古代女孩极为重要的成年仪式,以此暗示宝钗不要在贾府找男朋友。2.贾母从小把宝玉、黛玉带在身边照顾,呵护备至,并称他们为“两个小冤家”“不是冤家不聚头”。3.贾母逛到蘅芜苑,见宝钗屋子如雪洞一般,对宝钗的生活作风很不喜欢,劝她这样“使不得”,“房里这样素净,也忌讳”。至于黛玉,则是宝钗的情敌。
因此,她全然不顾湘云的感受,来个全盘否定,诱使湘云按自己的计划进行。
(二)诱使犯罪
“宝钗听他说了半日”,“半日”一词用得极好,极言湘云规划之辛苦、宝钗否定之无情。然而“任是无情也动人”正是宝钗人所不及处,下面她就深深感动了湘云:“既开社,便要作东。虽然是顽意儿,也要瞻前顾后,又要自己便宜,又要不得罪了人,然后方大家有趣。”这是宝钗的总论点,显出她缜密的思维。继而她深入分析,就湘云钱少的问题推理出两层利害关系:1.湘云没钱还干没要紧的事,她的监护人婶婶会责怪她;2.湘云钱不够做东,去跟贾府要显然不妥。“一席话提醒了湘云,倒踌蹰起来。”可见宝钗的心理战很成功。宝钗道:“这个我已经有个主意。”寶钗筹划已久啊!她说家里当铺伙计的田里产肥螃蟹,“现在这里的人,从老太太起连上园里的人,有多一半都是爱吃螃蟹的。前日姨娘还说要请老太太在园里赏桂花吃螃蟹,因为有事还没有请呢”。她在说谎,后文将详细分析。而之所以这么说,是为了诱惑湘云采纳她的意见,何况螃蟹还是宝姐姐免费提供的。接着宝钗说了句很奇怪的话:“你如今且把诗社别提起,只管普通一请。等他们散了,咱们有多少诗作不得的。”湘云明明跟大伙说“我先邀一社”,是以作诗的名义邀大家雅聚,而宝钗却叫她反其道而行之,她说的“等他们散了,咱们有多少诗作不得的”显然不是理由,难道不散就做不得诗?“他们”是谁?“咱们”又是谁?此处宝钗又安了一个心机,因为她做的诗有“深意”,不愿意让老太太看见,以免老太太又对自己产生成见,所以“他们”分明指贾母一行人。宝钗继续锦上添花:“再往铺子里取上几坛好酒,再备上四五桌果碟,岂不又省事又大家热闹了。”湘云感服不已,“极赞他想的周到”。然而她的好酒到底是什么样的酒?倒出来便知,具体见下文。
计议完,宝钗道:“我是一片真心为你的话。你千万别多心,想着我小看了你,咱们两个就白好了。”这搞得湘云诚惶诚恐,你明明是为我好,怎么说我多心呢?原来,“口言多心者,便是多心人”,宝钗安着不良心机,怕人看穿,所以才专门做强调,如果一个人做的事真的是对你好,他自不必多言,而如果实欲害你,就会不断粉饰自己的行为,以消除别人的疑虑。
“宝钗湘云二人计议已妥,一宿无话。”可见宝钗邀湘云去安歇,并不是她俩有什么共同话语,而是宝钗要专门设个局。
二、宴会:“天机”乍泄
宴会开始,上文的一切疑惑便昭然若揭。
(一)三寒一毒
中医认为“三寒成一毒”,“三”以定数表不定数,指人如果受多种寒凉,身体会出问题。宝钗设的这个局是在凉凉的北方,在凉凉的深秋,在凉凉的水上,吹着凉凉的风,吃凉凉的螃蟹。如何见得?
首先,螃蟹肥美之时已是深秋。且地处北方,正是“北风卷地白草折”“八月秋高风怒号”之际。
其次,曹雪芹说得明白:“原来这藕香榭盖在池中,四面有窗,左右有曲廊可通,亦是跨水接岸,后面又有曲折竹桥暗接。”岂非凉凉的水?且水极多,“跨水接岸”“竹桥暗接”,可谓“风环水绕”。风又从何来?曹雪芹专门强调“四面有窗”,且王夫人分明对贾母说“这里风大”,请她早点回去。作者用一个“原来”,让人有恍然大悟之感,实在精妙。
最后,螃蟹何以“凉凉”?螃蟹生长在沙石洞中,性寒凉,蟹黄富含高蛋白,肠胃难消化,所以吃螃蟹须多放姜、醋、蒜等刺激性佐料,促进消化液分泌。螃蟹不能多吃,否则会损害健康,凤姐说得很清楚:“回来吃螃蟹,恐积了冷在心里。”
经此饭局,最有可能出问题的就是贾母,其次是黛玉。
(二)昭然若揭
谎言一:宴会开始不久,王夫人就对贾母说:“这里风大,才又吃了螃蟹,老太太还是回房去歇歇罢了。”做了一辈子的儿媳,王夫人深谙贾母身体状况,不能受寒凉之气,绝不会请她吃螃蟹,而宝钗却说:“前日姨娘还说要请老太太在园里赏桂花吃螃蟹,因为有事还没有请呢。”可知她在说谎。
谎言二:贾母同意回去,嘱咐湘云:“别让你宝哥哥林姐姐多吃了。”又嘱咐湘云、宝钗:“你两个也别多吃。那东西虽好吃,不是什么好的,吃多了肚子疼。”可见宝钗说贾母爱吃螃蟹也是在说谎。往后一回,贾母带刘姥姥游玩大观园,丫鬟上点心来,“揭开看时……那盒内一样是一寸来大的小饺儿,……贾母因问什么馅儿,婆子们忙回是螃蟹的。贾母听了,皱眉说:‘这油腻腻的,谁吃这个!’”贾母的表情和语气,显然说明她不喜欢吃螃蟹,而“婆子们忙回”也用得极好,说明跟了贾母多年的婆子都知道贾母的喜恶。曹雪芹为强化某个细节,总不厌其烦地皴染,一再提醒读者注意,如果不会瞻前顾后,反觉作者琐碎。而宝钗说:“从老太太起连上园里的人,有多一半都是爱吃螃蟹的。”不但老太太不喜欢,其他人也不见得喜欢。众人坐毕,作者详写了“上面、东面、西面”三桌,共12人,但凤姐吩咐:“螃蟹不可多拿来,仍旧放在蒸笼里,拿十个来,吃了再拿。”这不一人一个都分不来吗?下文有“凤姐和李纨也胡乱应个景儿”之句,一个“也”字,说明胡乱应景的还不少。凤姐今日显得异常殷勤,抢着替湘云张罗,其实是为了掩盖不想吃螃蟹的尴尬。
谎言三:宝钗跟湘云说要从自家铺子拿几坛好酒来,结果也是骗湘云。黛玉只吃了一点夹子肉,就找烧酒吃,一斟出来,“看时却是黄酒”,一个“却”字,表明黛玉的心理落差之大,因说:“我吃了一点子螃蟹,觉得心口微微的疼,须得热热的喝口烧酒。”黄酒度数极低,是平民百姓喝的酒,如何称得上“好酒”?然而作者善用春秋笔法,似褒实贬,在贾母引众人来时,见“那边有两三个丫头煽风炉煮茶,这一边另外几个丫头也煽风炉烫酒呢”,贾母表示赞赏,湘云说:“这是宝姐姐帮着我预备的。”贾母道:“我说这个孩子细致,凡事想的妥当。”湘云的回答是作者精心安排的,说明这一切都是宝钗的手笔。而从后文看出,贾母的夸赞其实是对宝钗“妥当”的反讽。而不温烧酒,正是宝钗的精心设计。
(三)皮里春秋
策划时,宝钗让湘云“先把诗社别提起”,等“他们”散了“我们”再作诗,因为宝钗“预谋”了一首诗,此诗有“毒”,对宝玉不读书、不走正道极尽讽刺之能事——这是贾母不乐意看到的,所以得先等他们走后再展示出来。贾母对逼着宝玉读书的行为极为不满,宝玉被马道婆施了五鬼索命术疯疯癫癫,贾母见状,大骂众人:“素日都不是你们调唆着逼他写字念书,把胆子唬破了,见了他老子不像个避猫鼠儿,都不是你们这起淫妇调唆的!”
宝钗诗云:“桂霭桐阴坐举殇,长安涎口盼重阳。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酒未敌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于今落釜成何益,月浦空余禾黍香。”本诗隐喻深远,“长安”乃古人追逐功名富贵之地,而“涎口”“盼”则表明角逐功名之人渴望出头之日到来的情态。颔联一语双关,表面意思指螃蟹横着走,不依经纬;哪怕历经春秋,蟹壳内也只空有些黑膜和蟹黄。深层则讽刺宝玉行事无经纬,不走正道,年岁空长,皮囊虽好,内中实无一物。“皮里春秋”指人“外无臧否,而内有所褒贬也”,“春秋”指《春秋》,此书文字简淡而暗含褒贬。此处同时映射宝钗,外表平静,但对人对事很有看法。“于今落釜成何益”则痛打落水狗,你螃蟹落入锅中,咎由自取。“众人看毕,都说这是食螃蟹绝唱,这些小题目,原要寓大意才算是大才,只是讽刺世人太毒了些。”而被讽刺的宝玉,居然没看出是讽刺自己,直赞写得痛快。
同是咏蟹诗,宝玉、黛玉却表达了不同的价值观,宝玉说“横行公子却无肠”,喻指自己要做有情有义有心有肠的公子哥,他笑螃蟹“原为世人美口腹,坡仙曾笑一生忙”,上下求索,奔走钻营,终究空忙一场。黛玉也说螃蟹“铁甲长戈死未忘,堆盘色相喜先尝”,“铁甲长戈”指代披坚执锐之人,他们至死未忘建功立业,结果“功名未立身先死”,可叹可笑。
三、回首:山雨欲来
螃蟹宴之后,贾母如宝钗所愿,果然病倒,请来的王太医说得很明白:“太夫人并无别症,偶感一点风凉,究竟不用吃药,不过略清淡些,暖着一点儿,就好了。”“风凉”主要就是在螃蟹宴上受的,加之随即带刘姥姥游玩,中有一段坐船经水,又积了冷。黛玉因为吃得极少,虽一开始寻不到烧酒,但终究宝玉给她烫了来,喝了便化解了寒凉之气。
至此,再回首贾母赴宴过程中的“无聊”细节,竟发现大有深意,果然“字字看来皆是血”!
(一)过竹桥,步步惊心
众人往藕香榭来,见“左右有曲廊可通,亦是跨水接岸,后面又有曲折竹桥暗接”,两个“曲”字一个“暗”字,已经隐喻螃蟹宴大有曲折。而终究贾母成功病倒却无大碍,竟与景物描写完全契合:“众人上了竹桥,凤姐忙上来搀着贾母,口里说:‘老祖宗只管迈大步走,不相干的,这竹子桥规矩是咯吱咯喳的。’”暗示虽身赴鸿门却有惊无险。
(二)述往事,暗含深意
到了藕香榭中,贾母跟众人说自己小时家里也有这么个亭子,叫“枕霞阁”,“那日谁知我失了脚掉下去,几乎没淹死,好容易救了上来,到底被那木钉把头碰破了。如今这鬓角上那指头顶大一块窝儿就是那残破了。众人都怕经了水,又怕冒了风,都说活不得了,谁知竟好了。”“经了水”“冒了风”,正是后来贾母病倒的原因,何况又吃了寒凉之物。“谁知竟好了”,说明贾母福大命大,此次赴宴病倒,也竟好了。而王熙凤就贾母脑门上碰的窝拍的马屁,不仅仅为了表现她油嘴滑舌,更为了暗示贾母福祚深厚,鸿门偶染小恙后面必会康复。
(三)赏对联,内藏玄机
藕香榭的对联,凝缩了宝钗的心机。贾母专门让人念:“芙蓉影破归兰桨,菱藕香深写竹桥。”这副对联奇怪,因为大观园拟匾题联正是春季,“佳木茏葱,奇花闪灼”,然而此处偏用“芙蓉影破”,与当时景致大相径庭。芙蓉是高洁女子的象征,为悼晴雯,宝玉特作《芙蓉女儿诔》。如此美好的形象,居然用“影破”形容,一方面与“归兰桨”有关,平静水面的芙蓉倒影被揉碎,一方面暗示高洁女儿形象的破碎,藕香榭的螃蟹宴,倒映着宝钗的“倩影”,已然“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菱藕香深”自然让人想到香菱,而“香菱”正是宝钗起的。香菱说:“不独菱角花,就连荷叶莲蓬,都是有一股清香的。”菱之“清”香,淡而不浓,此处却用“香深”,说明清纯的背后有不为人知的深浅,宝钗正是表面波澜不惊而内心波涛汹涌之人,连王夫人都感叹:“(宝钗)那孩子心重。”“写竹桥”,喻宝钗的谋划无声无息,但曲折的竹桥却见证了这段曲折的故事。
宝钗“从胎里带来的一股热毒”,不仅是一种病,更是一种病态人格。
20世纪美国新批评派的代表人物布鲁克斯倡导文本细读法,要求确立文本主体性,“主张文学批评应当只关心作品本身,文学作品应当是一个和谐整体,对于一件成功的作品来说,形式和内容是不能分割的。作品的形式关系包含了逻辑关系但又超出了逻辑关系。总体上说,文学是隐喻的、象征的。”[2]就《红楼梦》螃蟹宴相关情节而言,“宴会策划—赴宴伊始—宴会之中—宴会之后”是形式关系,也是时间线索贯穿下的逻辑发展脉络,但它超越了逻辑关系,具有了鲜明的隐喻作用。在作者精心的安排下,过竹桥、述往事、赏对联、写宴会、题诗歌、谈病症等等不同的因素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特殊的叙事结构,賦予了文字特殊的内涵,蕴含了作者鲜明的态度,彰显了小说的典型意义。所以,当文本的主体性得以确立,文本的内容和形式得到充分挖掘的时候,文本的内容价值与结构价值便得到凸显。阅读时,由内容派生的一系列疑问,会在结构的协调下得到解释。好的作品,内容在追求一种主动的和谐,结构也达成一种积极的统一,它们“不是通过回避矛盾取得和谐,而是通过解释矛盾、展开矛盾、解决矛盾而取得和谐”。本文聚焦螃蟹宴策划细节中出现的矛盾,又在赴螃蟹宴的过程的阐释中展开矛盾推理,再在宴会中、宴会后的文本解读里解决矛盾,构建了一种有机整体观,还原了《红楼梦》构架与肌质的深在统一面貌。
参考文献:
[1]赵一凡,张中载,李德恩.西方文论关键词[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7.630-631.
[2]幸福在眼前,断桥残雪,精诚所.文本细读法[DB/OL].搜狗百科,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