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嘉玲
这是一件令人担忧的事情。周末,班上的小胡在家中不肯完成作业,小胡妈妈多次催促无果。于是,她对小胡说:“你再不写作业,我就不要你了!”小胡听完,哭着跑开,从五楼的阳台往下纵身一跃。所幸他落到了四楼的平台上,没有伤及性命。周一上午,我向家长询问小胡的周末作业为什么没有完成,才得知这个消息。当时我无比震惊,这个年仅9岁的三年级学生,究竟为什么会做出如此轻视生命的极端举动?我又该如何帮助他呢?
当务之急,我需要与小胡进行一次心灵对话,稳定他当天在学校的情绪,同时了解他内心真实的状况,避免短期内发生应激事件,再次触发他的极端行为。我立即把当天下午的语文课改为阅读课,让全班学生一起到学校图书馆上自主阅读课。
到图书馆安排好所有学生之后,我示意小胡到跟前来。为了消除他的防备心理,我没有单刀直入地询问他周末在家的事情,而是从他近期在校的表现说起。我对小胡说:“最近你进步很大,课堂上插话的次数变少了,专心听讲的时间变多了,而且有不少同学跟我说你很热心,总是主动帮助他人,所以我要表扬你!希望你能继续保持。”小胡说:“谢谢郑老师,但是我周末没有写作业,我知道这样不对。”我说:“没关系,老师相信你一定可以改过来的!”小胡说:“老师,我周末在家跳楼了,对不起,我知道错了!”说着,他便开始掩面哭泣。见他开始主动敞开心扉,我连忙拍拍他的肩膀,引导他继续说下去:“老师并不怪你,只是特别担心你,能告诉我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吗?”他说:“爸爸不喜欢我,妈妈会责骂我,姐姐也讨厌我,我很难过……”
那节阅读课,小胡断断续续地哭泣了20多分钟,向我讲述了他内心的痛苦。那一刻,我意识到,这个学生被关在一个小黑屋里,就像一只被周围人嫌弃和奚落的丑小鸭,他小心翼翼地窥探着外面的世界,生怕跟不上别人的步伐,他很孤独、很无助。于是,妈妈一句习以为常的责骂成为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善良的小胡没有责备任何人,相反,他认为是自己的问题,没有认真学习,还做出令家人担心的事情。
阅读课结束了,我紧紧握住小胡的手,叮嘱他说:“孩子,老师和同学都很爱你,不管遇到什么困难,要第一时间找老师帮忙,千万不要再伤害自己。”那一天,我特意打电话让家长来接小胡放学,以确保他在放学路上的安全。
小胡的遭遇和表现引起我深刻的反思,他的痛苦里不曾提及我,然而我没有因此而感到被宽恕。仔细回想小胡在班级里的情况,他因学习习惯较差、学习成绩落后和不擅交际,在同伴和教师眼中也是被忽视的孩子。再想想小胡的热心肠与逆来顺受的性格,其实不管在家中还是在学校里,他都无比渴望被看见、被认可、被关怀。接下来该如何帮助小胡,让他的小黑屋能照进一束光呢?
首先,应尽快让家长意识到自己的教育方式需要改变。当我与小胡爸爸联系时,发现他并没有意识到孩子问题的严重性,也没有意识到自己作为家长应负起的责任,一味地希望老师能包揽解决所有的问题,可又不愿意接受老师提出来的建议,拒绝家访,也拒绝到学校与心理老师交流。相比之下,小胡妈妈对孩子的痛苦更能感同身受。于是,我抓住这个切入口,组织了一次小胡与妈妈的心灵对话,让母子倆敞开心扉,了解彼此内心真实的想法,最后母子俩相拥而泣,达成初步的和解。遗憾的是,小胡妈妈也拒绝与心理老师交流。
与小胡家长的沟通,使我清醒地认识到让他们改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更不是一件短时间内能达成的事情。
我决定从班级建设的角度解决问题,这是我能掌握更多主动权的领域。对于一个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校园生活和家庭生活一样重要,如果家庭生活不如意,但在学校生活中可以感受到温暖的话,相信他的心灵也能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
于是,我着手营造团结友善的班级氛围。在班级里,我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向学生传达这样的态度:不是学习成绩好就会得到更多的关注,成绩落后的也不代表不优秀。相比学习成绩,我更在意的是学生之间的友善。
除了言传身教,我还开展了特色班级活动,培养学生之间的友谊。学期末,我组织召开了一个特殊的期末总结会,选出5名学生作为会议主持人,将全班学生分为5个小组,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到会议主持人家里进行期末总结。
为了让小胡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帮助他与更多的小伙伴建立良好的关系,我特地安排他担任会议主持人。那一天,我带着8位学生一起去了小胡家。小胡的家长热情地招待了我们,我也用这样一种特殊的形式进行了之前遭到拒绝的家访。
那天晚上,小胡反复告诉我:“老师,我好久没有这么开心了!”那一刻,我从小胡脸上看到了被友情治愈的满足。
但友谊的滋养还不足以帮助小胡走出小黑屋,他还需要在集体生活中找到自信心。经过观察,我发现小胡动手能力很强,使用电教设备十分得心应手。于是,新学期伊始,我邀请小胡担任班级的设备管理员,专门负责管理教室的各项设备。他很喜欢这份工作,尽心尽责,在为同学服务中找到了自我价值,逐渐建立起自己的自信心。
同时,我也注重培养小胡的学习自信心,尽管小胡的所有科目的学习成绩都比较靠后,我仍然坚定地告诉他:“你的语文是这么多科目中学得最好的,其实你对语文很有悟性,我欣赏你在课堂上的发言。”听了我的话,小胡对语文这一学科更加用心了,学习成绩也在稳步提升。
陪伴小胡成长的这几年,我也领悟到,教室里的每一个学生都渴望被看见、被了解,除了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他们背后都有自己的故事,等待着老师用心体会。
只有看见全部的学生,看见学生的全部,我们才能够真正地帮助他们健康成长。